基于动机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探析

2016-06-25 05:20龚莉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动机思想政治教育

龚莉红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是由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借用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机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行为动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关键性因素,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内涵就必须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与动机、思想、情感的关系,同时借助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予以激发、引领与稳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动机;内生机制

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上发表的《论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视角。笔者拟借用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来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机制。所谓动机理论,是指心理学家对“动机”这一概念所作的用以解释行为原因特别是行为产生机制的系统化理论。动机是非常广泛、复杂的心理现象,以动机理论为视阈,我们可以很好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何以需要、何以可能、何以发生,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激发、引领与稳固等一系列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含义和特点

内生机制实际上也就是内生动力机制。内生动力又称内驱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内驱力,即由饥、渴、性、安全等生理需求不能得到正常满足而产生的内驱力;二是心理内驱力,即由获得尊重、认可、回报、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正常满足而产生的内驱力。内驱力一旦被主体的自我意识所反应,就变成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被一定的外因所引导并指向一定目标就变成动机。西方心理学家苛勒、奈温、托尔曼等人提出的“动机来源于有机体对于未来的期望和目标的选择”[1](P26-27)的观点本身是这个意思。主体有了动机就会产生某种行为,从而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努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动机理论研究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转换,其中认识心理学家韦纳将人的认知结构与情感的动力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重视情绪的认知价值和动机作用,创建了动机的认知理论。

由于人的动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机制在学理上具有很大的相容性和贯通性,从动机这个角度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机制研究是一种新的阐释。由于“动机是一种由目标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系统”[2](P47),因而所谓的内生机制就是指主体的动机,即主体在一定目标引导和诱因激发下产生的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驱力。就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而言,“内生动力”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内驱力,即思想政治教育人基于自身某些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驱使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被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观意识所反应变成需要,而这种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创设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对自身发展具有吸引性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引导下指向一定目标,就变成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行为动机,而这种行为动机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关键性因素。

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呢?孙教授认为:“人类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内生于人的思想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3](P2)他认为:“人带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来到世界。”[3](P1)他同时也认为:“所谓内生机制,是指有机体具有自动化的自组织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是指人具有内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种机制具有人思想的自动化功能和自组织状态。”[3](P2)笔者以为,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首先要对“机制”进行界定。正确理解“机制”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二是通过何处方式来协调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各要素并使这些要素更好地发挥作用。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并非人先天就具有,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通过后天努力而不断建构和完善。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人在外部各种刺激因素影响下,从内部生成的激发、引领、稳固主体朝向一定目标,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或自觉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动机等在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协调作用方式。

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必须把握以下特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先天就具有的,而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建构和完善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建构和完善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同样需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仅凭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就不可能达成统一的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模式;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建构和完善既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是为一定社会的阶级、政党的利益服务的,因而决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混淆为思想内生机制或心理内生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与动机、思想、情感的关系

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还需要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与动机、思想、情感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探寻激发、引领、稳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基本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和动机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人自觉接受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或自觉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根据心理学有关动机理论的研究,动机一直被认为是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心理机能。高玉祥指出:“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4](P60)这就是说,动机本身就有驱使主体朝向目标努力的内部动力。这也正如刘兰芳所说,动机“经由个体对目标的认识,将外部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进而推动个体去从事某种活动”[2](P47)。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人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自觉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机,不断驱使其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或愿意自觉进行自我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内生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孙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源于人们的内在需要”,在以动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内在需要是引发其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内在需要,既包括个人需要也包括社会需要,既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既包括自然性需要也包括社会性需要。不管何种需要,都产生并发展于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如何满足,如何才能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对自身的各种需要进行辨别、把控。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人为了更好地谋求自身发展,也会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将自身的各种生存性、发展性需要与社会对每个人的需要有机结合,将个人的各种需要与党和国家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形成其内部动机,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需要由于“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具有永不满足性即无限性”[5](P133),因而不仅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原动力,而且是保持这一内生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持续动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和思想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思想的产物,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范式。如果说动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关键性因素,那么思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发展方向的调节性因素。众所周知,动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也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如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朝向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培育目标,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对人的思想进行调节和把控。当然,人的思想本来就是复杂的系统,既包括个体的思想,也包括群体、社会、国家的思想;既包括这个阶级、政党的思想,也包括那个阶级、政党的思想;既包括正确的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思想。对于个体的思想而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最为核心和关键;对于外在于个体的思想而言,最重要的是官方意识形态。而官方意识形态决定着个体思想的总体倾向和合规范性程度,对于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发展方向起着引领和把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段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P306)尽管每个人都有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但这种内生机制服从和服务于谁的需要,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服从、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统治阶级变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应该服从、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统治的需要。而要保证这一点,就必须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加强对个体的思想教育,让每个人都“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6](P306),从而努力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改造人们的思想。否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7](P325)因此,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健康发展的方向,就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8],对思想政治教育人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和情感的关系

所谓情感,是指“人类所特有的与人的社会和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心理体验,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9](P75-76)。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虽然不是动机本身,但往往会因为对一个人某方面的内驱力起到放大或缩小的作用而成为重要的动机力量。正如孟昭兰所说:“有机体在缺水或缺氧的情况下,缺水缺氧的生理需要提供的信息是内驱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感情上的感受必然附加到内驱力上,并使内驱力得到加强,对内驱力起放大的作用。”[10](P13-14)由此可以看出,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同样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9](P75-76):第一,情感是随着人的需要的产生、变化而产生、变化的,需要影响情感,情感促进和保障以动机为关键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形成和巩固;第二,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以认识为基础的,而建立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的情感无疑会影响一个人对各种内在需要的准确判断和过滤取舍,从而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得以完善和发展。

情感具有一定的动力特征,主要包括稳定性、强度性、细致性、层次性、效能性、周期性、时序性和差异性等八个方面。其中,稳定性、强度性是情感最重要的动力特征,对于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稳定性和强度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稳定、强烈的情感是建立在充分而正确的认知基础上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人如果能够正确认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或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自身的合理需要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就能够在稳定、强烈的情感支配下,将个人的内在需要与党和国家的培养目标相结合而形成与官方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动机,从而促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就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本身而言,积极、稳定的情感能够增强主体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形成和完善的若干因素的认同和接受,而这种认同和接受反过来又成为稳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重要因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激发、引领与稳固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研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人能在党和国家培养目标的引领下,通过一定的诱因,激发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并通过思想教育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发展方向,最终使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得到稳固。

(一)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作用的发挥

孙教授认为,“人人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人带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来到世界[3](P1),但无需争议的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并不会自动的发挥作用。这就象人有各种需要,但各种需要并不自动地变为动机和行为一样。在我国,从古到今,思想政治教育都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有着特殊的政治内涵。这种包含有特殊政治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统治集团服务的,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有可能与个人的利益相冲突,因而如何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就需要借助动机激发理论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激发。按照动机激发理论,动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行为的“发动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要充满活力和发挥作用,离不开动机的激发。

由于需要引起动机,因而要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归根到底还是要首先通过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内在需要这一关键因素来进行。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的需要从低到高都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其中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将成为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动因和源泉。要通过这些高层次需要的激发,让思想政治教育人明白“为什么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以及“应建立何种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除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外,还有麦克利兰的“三需求理论”。“三需求”即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归属需求,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说的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和社交需要。他认为,这三种需求推动着人们从事一定的工作和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三种需求的积极方面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

当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激发时,还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抱负水平、年龄、社会环境和目标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要努力通过设置与运用动机的外在诱因、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人进行正确归因训练等方法,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作用的发挥。

(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作用发挥的方向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机制,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能够自觉地按照一定阶级、政党或统治集团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进行自我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意味着,任由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起作用,不一定能符合一定阶级、政党或统治集团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也正因为此,马克思主义者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灌输,而灌输的目的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进行思想政治观念方面的引领和疏导。为了更好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作用的发挥予以正确的引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动机目标理论。这里运用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做些分析。

按照目标设置理论,外来的刺激(如党和国家的相关宣传教育、社会舆论的引领监督、各个层面的奖惩)通过目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动机,继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发展方向,来指引主体朝向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努力。在新阶段,要紧密围绕“四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方面的教育,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内化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心,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作用发挥的引领效果。

按照期望理论,要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树立合适的价值目标,并正确认识这一价值目标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以及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可能性,从而使这一价值目标成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作用发挥方向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设定价值目标时,要同时注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目标价值和目标期望概率,从而将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作用的发挥有效地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作用沿着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三)稳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根据勒温的“场论”,人的心理及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为人的内心活动继而影响人的行为的思想,除了受人的内在需要影响外,还受环境的影响,甚至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同样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坏的社会环境只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消极作用的发挥。社会环境众多因素里面,最核心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是诸多思想交流活动的共同机制”[3](P2),而社会上除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外,还有其他思想的传播,这些思想中有不少与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积极作用的发挥严重不利,因此,设法稳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就显然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来稳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强化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各种外部因素控制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多次得到表扬,那其这样的行为就得以维持;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多次遭受谴责,那其这样的行为就不会再继续。一般地说,强化有正强化、负强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然会做出一定的对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行为,当行为结果对其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结果对其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中止或放弃。其中,所谓的“行为结果”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就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而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作用发挥的好,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行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那么就会得到正强化,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就会继续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作用发挥的不好,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行为得不到社会的好评,甚至得到了惩罚,那么就会得到负强化,这时思想政治教育人就要认真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从而在保留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积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地克服其中的消极因素,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得到完善和巩固,更好、更稳固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积极作用。

另外,前苏联学者彼德罗夫斯基提出的“动机圈”理论认为,动机是一个人个性的中心,如果把一个人的个性画作一个圆的话,动机则占有这个圆的中心部分,即动机圈;一个人的动机圈,包括各种水准的动机——兴趣、信念、意图(企图、幻想、追求、理想)和意向;在一个人的动机圈里,最核心的部分是信念和理想。一个人的其它个性因素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变为行动。按照这一理论,决定一个人动机的最核心的部分应是理想和信念,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正确而坚定,那么,这个人的动机就非常的强烈、稳定并充满正能量,由这种动机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必然得到稳固。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应该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进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结语:由于对于孙其昂教授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本文也只是基于动机理论,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作一探讨,其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和相关阐述究竟是否可靠,有待于专家同行的进一步交流甚至辩论,以最终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的研究。

附:参考文献

[1]郭德俊,李燕平.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孙其昂.论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4]高玉祥.个性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理性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

[9]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10]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字数8341)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otivation theory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arty Propaganda Department

Hohai University of Marxism College Jiangsu Nanjing 210098)

【Abstract】Professor Sun Qiang of Hohai University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dogenous mechanism" .He use the psychology "motivation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It can deep the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dogenous mechanis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uman behavior motivation is the key facto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dogenous mechanism. To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mus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dogenous 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thought, emotion. with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theory be excited, leading and firml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of educ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tivation; internal mechanism

猜你喜欢
动机思想政治教育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