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6-25 05:49
中国市场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姚 杰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200)

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姚杰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200)

[摘要]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分析了会计专业在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何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具体做法,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高职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169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随着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的逐年递减,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不够、生源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高职院校中的中职生源在逐年递增,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课程体系衔接就显得越来越紧迫。文章是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我院)为例,在分析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对“3+3”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进行探讨研究。

1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不对接

目前,中职和高职大多是各自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两者之间没有经过必要的沟通、对接。中职在现行对口单招制度影响下,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往往更加重视升学率,强化对口单招考试有关课程以及学业水平测试相关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方面,忽视了中职生源,中职与普高生源一视同仁,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多大变化,几乎是普高的翻版,没有因材施教。

1.2课程设置与内容大多重复

笔者将我院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吴江市中等专业学校、苏州市丝绸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发现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基本上一致,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纳税申报、审计实务等中高职均开设,只是名称略有不同,而且中职开设的课程课时也远超高职。高职的课程,中职的学生均已经学过,而且学得课时还远多于高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1.3职业资格证书没有衔接

中职院校因为办学时间较长,在实践教学方面有自己一套成熟的经验,加上对口单招考试对技能训练的要求以及中职各类技能竞赛的举行,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强,现在中职毕业生中不少已经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收银员证书等;而进入高职后,高职仍定位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就显得不合时宜。

1.4中高职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不对接

中高职院校由于不属于同一教育类型,平时沟通交流较少,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上往往中职院校相对单一,期末往往通过闭卷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重结果轻形式,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没有相应评价;而目前高职院校虽然考核和评价方式强调多元化,但考试实践有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考核内容仍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记忆能力,静态考核,简单判断。

2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理念和思路

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会计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需求,存在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课程设置做到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逐级递进。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掌握会计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专业基础课程,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为专业实训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对于通识课程,遵循以学生为本原则,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认识领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成立由“政、校、企”中的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这里的校包含了中高职院校。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归纳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组织教学过程,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要求,按逐渐递进、整体考虑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注重能力与岗位融通的职业性、开放性、阶段性以及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衔接性,以模块化、项目化为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工作体验,研制出体现吴江地域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3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具体做法

2014年6月,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为了做好中高职衔接项目,多次与中职院校探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合作;同时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召开包括企业会计主管、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行业企业专家以及中职院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大家献言献计,针对会计专业的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会计岗位和任务群的调研分析,引进会计职业标准,以整体观全局观角度将中职、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及优化,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及行动领域组织课程,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强调够用性、渐进性以及衔接性。中职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基本技能;高职会计培养中级层次会计人才,瞄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注重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会计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创新、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组合,构建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见图1)。

以会计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核心课程建设。分别确定中职阶段及高职阶段的核心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并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能力递进来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取得相对应的技能证书,课证深度融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图2

4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资源整合和优化作用。实现中高职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具体指导中高职系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局面。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吴江职业教育联合会这个平台,吴江职业教育联合会是学院与苏州市太湖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吴江区财政局、苏州华瑞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骨干企业和骨干职业院校等单位自愿组成的联合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联合会优化整合职教资源,实现中、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无缝对接,培养更适合吴江经济发展、适应吴江企业特点的会计专业人才。

(2)开发职业标准引领的“教学做”一体的核心课程与资源建设。以会计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核心课程建设。分别确定中职阶段及高职阶段的核心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并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加快建设校园网络建设、开发虚拟实训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商业活动引入课堂,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成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资源库。这样开发出的课程层次分明,突出职业能力,做到真正的中高职衔接。

(3)严格规范“3+3”转段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制定中高职衔接转段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对衔接入学条件、教学过程管理、控制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中高职阶段的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在评价主体上,由任课教师独立裁判向学生及其家长、同行以及就业单位共同评价转变;在评价因子上,由单一的笔试成绩向综合成绩转变;在评价过程上,由终结性评价向生成性评价转变。通过分析状态数据,掌握会计专业人才成长状况、企业岗位分布规律、岗位职业素质需求状况、企业需求变迁趋势和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群、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企业、学生及其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玉兰,林彩梅,彭益武.“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2).

[2]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3]吴湘.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思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4]刘海燕,田家富.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5]李建红.以会计岗位为中心的中高职衔接例谈[J].职教通讯,2014(9).

[基金项目]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J140307)。

[作者简介]姚杰(1981—),男,汉族,江苏吴江,讲师,经济贸易,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