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无领导小组讨论”引发的思考

2016-06-25 03:58唐海川
湖南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素质过程

唐海川



由“无领导小组讨论”引发的思考

唐海川

在大型企业的校园招聘和公务员考试中,有一种集体面试的形式叫“无领导小组讨论”,它是指面试时,评委在考生群中随机抽取6~10人组成一个小组,不指定负责人,然后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种面试的流程是:

1.考生独立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中提供的问题,形成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准备好自己的建议方案。

2.考生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3.小组集体交流,考生自由发言。这时,考生不仅要发表自己突出的见解,还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令人信服的点评。最后小组达成某种统一意见。

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形式,是为了考察应试者的阅读概括能力、合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辩论说服能力等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满足拟任岗位的需要,由此选择符合招聘单位条件的人才。可见,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各招聘单位是十分看重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

那么,那些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学生在这种面试中表现如何呢?现场反馈的情况是:虽然也有少数应试者表现出了较强的素质和能力,但大多数考生表现不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胆子小,不善于提炼观点,不善于表达(口头和书面)、不善于交流、不会合作、不会合理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缺乏自信心、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可见,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不相匹配的。

作为承担人才供给任务的学校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教育领域的“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比如,考试“指挥棒”的问题、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问题等,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反思过去的教学,我们教师所注重的只是一节课中学生需记住的知识、需形成的技能,尤其注重的是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考试得分技巧的训练,而很少考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句话,教师的教学完全是“基于考试”“为了考试”“在考试中”。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异化为纯粹的解题应试机器。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立足课堂,着眼学生未来的需要。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事实上,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这一价值取向呢?

前不久,笔者在长沙市某所名校听了一节数学课,课题是“复数概念”,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本,观看一个“复数概念”的教学视频,同时思考“问题单”上的问题。

课堂上:首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的情况,研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不理解的内容、不会解答的问题。然后,各小组长将组内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

接着,老师展示各小组的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如果有学生会解,则让学生上台讲解,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学生讲完后,老师都要问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给同学们什么提醒?”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重在引导、启发和点拨。待问题解决之后,老师都要追问学生:“对这个问题,你们之前是怎么想的?现在呢?”这是在引导学生暴露他们的相异构想。

最后,老师结合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挖掘其背后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对整节课的知识要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进行提炼与总结。

显然,这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节课。在我看来:

课前让学生先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求自得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体验知识形成和感悟知识内涵的过程,还是一个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暴露问题的过程。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小组研讨的过程则是一个经验交流、智慧分享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的过程。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辩论说服等方面的能力。

而针对小组提交的每一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则是一个举全班之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一是凡是学生会的或有能力学会的老师不讲;二是尽可能让学生的错误想法得到充分的暴露。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合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以题论法、以题论道、总结提升的过程。显然,这是一个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这个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后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以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理念。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能为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有益的启示。

课堂教学是立足于“应试”还是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是一堂课的教学价值取向问题。立足于知识培养,这是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立足于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幸福的人,这是教学的终极价值取向;而立足于“应试”则是教育价值的异化,只能将教育带入歧途。我们知道,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的教育现状亟待改变!同时我们也知道,凭借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挽救我们国家这场长达几十年的教育危机的。但是,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有所作为!笔者在这里呼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尝试做一个改变自己课堂(即使改变一点点)的教师吧!

(作者单位:长沙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素质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