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

2016-06-28 12:28妙黄中共宜宾市委党校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精准特色

郝 妙黄 彭(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四川宜宾 644000;宜宾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0)

精准扶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

郝 妙1黄 彭2(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四川宜宾 644000;宜宾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0)

反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日益紧迫。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国家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进一步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精准扶贫在减少贫困、减缓贫困和消除贫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持。

精准扶贫;反贫困;创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反贫困工作。自1978年农村经济改革以来,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国际上高度称赞我国政府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消除贫困的经验可供别国借鉴”、“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像中国一样在扶贫工作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等[1]。长期以来,我国在实践反贫困工作中形成了诸如共同富裕、精准扶贫的等反贫困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又为我国反贫困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理论体系。

表 1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

一、贫困和反贫困理论溯源

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地域的范畴,作为一种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贫困的概念界定随着社会制度、思想体系、学科分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贫困的概念见仁见智,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英国学者朗特里最先在他的著作《贫困:城镇生活研究》中研究贫困问题,指出贫困是一个家庭的总收入水平不足以维持家庭所有成员最低生活必需品的费用;同时提出了“贫困线”的概念,作为衡量家庭贫困程度的标准。英国社会学家马尔萨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相继发展了贫困理论,认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的不合理,造成食物或资源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要求。世界银行(1990)提出,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因此,可以将贫困归纳为一种生活水平达不到社会可接受标准的一种生存状态。随着对贫困问题的深入研究,西方学者从制度、权力、能力、文化以及社会排斥等多个方面探讨了贫困发生的原因,采用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等多学科的分析框架,最终形成了收入贫困、制度贫困、权力贫困、能力贫困、文化贫困、多因贫困等的贫困概念界定[2]。

减少贫困、减缓贫困,直至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前进中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社会摆脱贫困的逻辑顺序与渐进过程。反贫困不仅是一个具有政策实践与制度安排双重含义的治理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目的性概念。反贫困的内涵包括经济、制度两个层面。一是从政策、规范化的角度发展经济、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能够生活下去。二是从制度安排和供给上落实社会权利,矫正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或社会歧视,保证其就业、迁徙、居住、医疗和接受教育等应有的权利。保障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减少贫困人口遭遇的社会剥夺和避免社会排斥现象,谋求经济社会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制度层次上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的产生原因,以及反贫困的路径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为世界反贫困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就与贫困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取得了一些成就与经验,扶贫政策、扶贫机构不断完善。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反贫困的历史轨迹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我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扶贫思路、扶贫模式,使扶贫政策真正瞄准穷人,使扶贫政策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提高脱贫的效果。多年来,我国先后采取了生活救济式扶贫模式,开发式扶贫模式,小额信贷模式,移民搬迁扶贫模式,部门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模式,区域瞄准扶贫模式,科技扶贫模式,以及整村推进模式等多种反贫困模式[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提,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起到重要作用。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践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历史经验,形成了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见表1),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指导。

三、新常态下精扶贫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虽然我国在反贫困斗争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与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进入经济新常态,我国贫困呈现出贫困人口数量巨大、贫困人口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重、相对贫困凸显、返贫率居高不下的新情况,给反贫困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使我国反贫困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3]。

1992年,习近平同志在其著作《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勤富、智富、共富”的扶贫理论。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阜平县调研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后,在《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中央文件中,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推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开展。

2015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调研期间进一步将精准扶贫概括为“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为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习近平提出了“四个一批”的精准化措施,即“通过扶持产业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丰富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实现形式[4]。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开展扶贫工作的战略重点落在了精神扶贫上,习近平同志先后发展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德”的“精神扶贫”的思想,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重塑价值观、改变道德观念等方面引导贫困群众融入社会主流价值。可以说,精准扶贫是继承以政府为主体的扶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以多元主体参与、注重内源贫困、坚持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协同作战”的战略而已。自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开展来,2015年全国已实现1442万农村人口脱贫,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每年平均要实现脱贫人口1170万,到2020年底才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共同富裕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之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关键内容,也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泉。精准扶贫具有深刻的内涵,差异性是精准扶贫的基本前提、精准性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系统性是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发展性是精准扶贫的本质属性、托底性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底线[5]。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要能真正改善和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而非搞形象工程。习近平在认真总结“粗放式扶贫”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论断。

四、结束语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并紧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现状发展起来的,先后形成了共同富裕、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反贫困理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精准扶贫理论都将是我国在治理贫困问题上的理论指导和方法依据,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还将继续发展。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瞄准偏差、贫困户参与不足、扶贫成本增加、效率低下、社会扶贫力量缺失等,科学的扶贫工作流程和精准的扶贫政策体系是实践精准扶贫思想的路径选择[6],能有效解决相关难题,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此外,为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扶贫机制,举全社会之力参与扶贫;关注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和城镇贫困户的发展。

[1] 冯永宽. 西部贫困地区发展路径研究[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2] 凌文豪,刘欣.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理念、实践及其世界意义[J]. 社会主义研究,2016(04): 69-75.

[3] 李俊杰等.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研究:以乌蒙山区为例[M]. 科学出版社, 2014.

[4] 刘国平.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战略特色探析[J]. 邓小平研究,2016(05): 85-91.

[5] 梁土坤. 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 长白学刊,2016(05): 127-132.

[6] 唐任伍.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 人民论坛, 2015(30): 28-30.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001

郝妙(1988-)女,经济师,1988年11月,管理学硕士,目前主要从事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贫困与反贫困。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精准特色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完美的特色党建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