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发展概述

2016-06-28 06:58朱惠英,马俊
广西城镇建设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筑评价阶段绿色

绿色建筑发展概述

文朱惠英(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广西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会长)

马 俊(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绿色建筑节能中心主任、工程师)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城乡建设速度和规模均达到空前水平,同时也引发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能源资源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而在城市发展、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改变和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

因此,人类需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建筑需要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在这当前国家大力推进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在建筑领域通过“节流”实现能源、资源长期利用的有效措施。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可实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建筑业由传统高资源能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向节能高效生态绿色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建筑的总体发展趋势,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概念是当前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由于地域、观念、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目前国际上尚无一致的意见,但各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都具备与自然和谐共生、消耗资源最少、破坏环境最小、与大自然最贴近等的共性特征。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中定义绿色建筑为“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重视在“全生命周期”的时间维度里,实现建筑的“四节一环保”,同时突出“适用高效”,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和谐社会的总体指导思想。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入中国以来,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浅绿”“深绿”和“泛绿”三个绿色阶段。

2004年至2008年属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萌芽期和探索期,由于设计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理解模糊或粗浅等原因,这一阶段的绿色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在单一产品和技术的应用上,尚不能深入到整个建筑的整体环节中,没有成套技术的概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绿色建筑的单个试点,可称之为“浅绿”阶段。这阶段,我国第一部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于2006年颁布实施,为绿色建筑发展转入下一阶段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008年至2012年,由于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推动和建筑工程人员研究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绿色理念开始深入到建筑的策划、设计、建设、运行、产品等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绿色建筑的小区连片示范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称为“深绿”阶段。

2013年至今属于“泛绿”阶段,在这个阶段,绿色理念获得了广泛发展和认同,从事绿色建筑工作的技术人员达成共识,承认“绿色”理念的内涵并勇于实践,与此同时全社会也普遍接受了绿色理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从绿色建筑走向绿色城市和低碳生态城区的建设与实践。同时,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建设实践经验的不断增多,完成了对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新修编的国家标准于2014年4月15日发布,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态势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加大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步伐,使得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规模始终保持大幅增长的态势。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全国共评出2538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2.9亿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2379项,占总数的93.7%,建筑面积为27111.8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159项,占总数的6.3%,建筑面积为1954.7万平方米。

全国获得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趋势(2008—2014年)

广西绿色建筑发展态势

广西的绿色建筑发展步伐虽然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相对缓慢,整体来看,广西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工程项目数量在全国处于中等地位。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相继落地,广西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也使广西绿色建筑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数量与2013年之前相比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广西共评审122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380多万平方米,其中,居建项目57项,占总数的46.7%,建筑面积为850多万平方米;公建项目65项,占总数的53.3%,建筑面积为520多万平方米。

广西绿色建筑评审数量情况(2010—2015年)

全国绿色建筑标识各城市评审数量情况(2008—2014年)

广西绿色建筑评审情况(2010—2015年)

“绿色”建筑特征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人所理解的建筑立体绿化、屋顶花园以及建筑周边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等的绿色装饰,而是代表一种理念,是指与自然和谐共生、消耗资源最少、破坏环境最小、与大自然最贴近的建筑。根据2014年修编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关内容,绿色建筑必须满足七个方面的要求,这也是绿色建筑区别于普通建筑的七大特征,即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以及运营管理,同时为鼓励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性能提高和创新,在各环节和阶段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方式,还设立了“提高和创新”的新要求。要实现绿色建筑的这些要求,就需要从以下各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绿色建筑必须满足的七个要求

绿色设计

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特点,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污染减少,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规划设计

在规划阶段,绿色建筑应首先结合项目地形地貌等现状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同时保证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同时规划好场地内的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与便利的公共服务等。

建筑设计

设计阶段应合理控制建筑规模、容积率、绿地率等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室外声、光、热、风环境,同时要做好场地的雨水规划设计并合理选择绿化方式,改善场地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工具,对建筑体型、朝向、楼距、窗墙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采光性能、采暖空调系统等进行综合优化设计,减少建筑采暖空调负荷,提高系统效率,节约建筑能耗。

通过采用高效的用能设备,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科学选用变频、照明节能控制、电梯节能控制、排风能量回收、蓄冷蓄热、余热废热利用等节能技术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合理设计给排水系统,避免管网漏损,保证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的现象,设置好用水的计量装置并统计用水量。采用高效卫生器具、节水灌溉、空调节水冷却技术等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通过利用市政再生水或收集处理场地内优质杂排水,可作为室内冲厕、室外绿化灌溉、道路浇洒、洗车用水、景观补水等用途。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造进行优化,合理选择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工业化生产预制构件,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等措施节约建筑材料的使用,并尽可能减少装修垃圾等废弃物的排放。此外,应尽可能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高强及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合理提高可循环、可再生材料的使用量,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

通过采用隔声性能好的围护结构,合理设计建筑间距、房间布局,采用可调节遮阳、可独立调节的空调末端,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合理设计气流组织,采用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改善室内声光热环境,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猜你喜欢
建筑评价阶段绿色
绿色低碳
基于健康光环境设计运维的WELL建筑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分析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上海市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
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角度分析暖通空调设计方案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