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城市发展特征分析
——基于休闲经济竞争力的视角

2016-06-28 02:37方世敏贺亚兰宁志丹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方世敏 贺亚兰 宁志丹

(湘潭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我国休闲城市发展特征分析

——基于休闲经济竞争力的视角

方世敏贺亚兰宁志丹

(湘潭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摘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休闲经济与休闲经济竞争力的内涵,从较为成熟的休闲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中,选取与休闲经济密切相关的12个宏观指标,收集整理出2007-2015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的城市,包括杭州、成都、三亚等在内共61个,借助SPSS对我国休闲城市进行因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休闲城市整体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少数休闲城市竞争力遥遥领先,表现出较强的独特性,多数中小休闲城市竞争力不强,在地理位置上聚集且差异性小;休闲城市的休闲经济竞争力与该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区域、同级别的休闲城市之间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休闲城市;休闲经济竞争力;整体特征;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在我国经济处于速度换挡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休闲经济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新常态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而出现的旧产业衰落、新产业繁荣的动态增长过程,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兴休闲产业已经融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引发了富裕阶层的“闲暇效应”。因此中国步入新常态的时期也是中国全面步入休闲经济的时期,休闲经济的繁荣以及未来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经济新常态的表征[1]。而作为人们生产、生活载体的城市,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也面临着更大挑战。随着新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传统旅游城市也在积极寻求进一步建设休闲城市发展的空间和途径,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增强人民幸福感,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休闲产业已成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生活产业”, 休闲城市今后也将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这一转折时期,对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各地区发展休闲经济的成效进行评价和比较,对寻求我国休闲产业和休闲城市发展的合理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休闲经济研究进展

美国经济学家Vablen是研究休闲经济的先驱人物,他于19世纪末发表经典著作《休闲阶级论》,批判了炫耀性消费并认为休闲是不制造财富的时间消费[2],引发了众多学者对休闲经济的探讨。而Pigou和Robins则是从需求角度出发,把休闲当作一种简单的、可供选择的消费品[3][4]。Becker则与此持相反意见,他认为不应该把休闲看作一种商品,因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范畴,而是与消费相互包含、共生共融的关系[5]。在Becker分析的基础上,Linder进一步加以丰富,认为休闲与工作同样都是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除了Becker、Linder之外,Block、Gronau、Abbott & Ashenfelter、Wales&Woodland等也以实证研究或数据模型研究丰富了休闲经济的理论体系[7]。国外学界关于休闲经济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我国才逐步开始休闲经济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且国内外对休闲经济研究的视角和重点也不尽相同: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更为细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休闲经济时间分配、劳动供给和家庭生产三个方面[7];而国内研究则以宏观经济和微观产业两个层面为主。在宏观经济这一层面,代表人物主要有宋瑞(2001)[8]、李磊(2002)[9]、孙天厌(2003)[10]、王琪延(2008)[11]、刘邦凡(2012)[12]、苗建军(2003)[13]等,他们主要研究休闲经济的特征、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着眼于政府在休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及如何解决我国各个地区休闲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在微观层面上,马惠娣(2000,2001)[14][15]、王国新(2001,2006)[16][17]等主要对休闲产业内涵、成长机理、未来发展方向及发展措施进行分析;楼嘉军和徐爱萍(2009)[18]、徐峰(2014)[19]则倾向于研究休闲政策作用、产业特征及产业互动等。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休闲经济的研究起步晚、发展历程短,但势头迅猛、研究成果颇丰,且呈日益增长的趋势[20]。但目前基于休闲经济竞争力视角对我国休闲城市进行评析、比较的尚且不多。因此笔者试从休闲经济竞争力的角度,探索我国休闲城市在发展休闲经济过程中呈现的总体特征,总结发展规律,为实践提供借鉴。

二、休闲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及方法选取

休闲经济竞争力是对一个区域休闲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潜力内涵和外延的集合,可用各种与其相关的经济变量或组合来解释[21]。对休闲经济竞争力指标的研究也验证了郭鲁芳(2004)所预示的未来休闲研究的第二个方向:在今后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时,可以考虑加入休闲这一影响要素,并着重研究其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度及影响度[7]。刘新荣(2007)[22]、欧阳新辉和陈建树(2008)[23]、陆勇(2013)[24]、彭维湘和李悦(2013)[21]等相继构建了休闲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们构建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从休闲经济文化、规模、结构、环境和成长的竞争力这5个子系统展开。鉴于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笔者主要借鉴了彭维湘和李悦(2013)[21]所构建的休闲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重点关注休闲产业中的旅游和文化产业,故在指标选取上有所侧重,最终设立12个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休闲经济竞争力指标列表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上,刘新荣(2007)基于价值指数和密度函数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予以评价[22];欧阳新辉和陈建树(2008)从经济学意义上构建模型、进行休闲经济的评价和运用,并提出休闲同样创造价值的观点[23];陆勇(2013)构建了休闲经济的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休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24];彭维湘和李悦(2013)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休闲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精简、提炼,用以评价我国部分省市的休闲经济[21]。以往研究都是局部区域的小样本分析,普适性和全局性不够,不能宏观的把握我国休闲城市休闲经济竞争力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地区差异,也无法准确地为各地休闲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针对性意见;并且在方法使用上,略显单一,不能较好地全面反映我国休闲城市休闲经济竞争力整体发展特征。基于此,笔者拟进行大样本实证研究,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评价全国休闲城市的休闲经济竞争力。其中因子分析可分项且综合地评价休闲城市休闲经济竞争力;而聚类分析则可以弥补序化评价的不足。笔者同时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多角度地探讨我国休闲城市发展的整体特征,据此为实践提供借鉴。

三、我国休闲城市休闲经济竞争力的整体特征分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休闲城市研究样本来源于“中国休闲发展论坛”上评选出的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是《小康》杂志社自2007年每年举办,由中国网、新浪网、人民网等数十家重点新闻网站共同参与,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休闲城市论坛和年度重大评选活动,权威性较高。该活动自2007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除重复评选的城市以外,截止到2015年,共评选出62个休闲城市。其中,由于湖北省恩施市的多项指标数据均不能较好地获取,故略去;另北京密云区、上海松江区及黑河市五大连池区均属于县区级,指标数据不好获取,故统一选取其从属的北京市、上海市、黑河市来代替。经过筛选,笔者选取了我国22个省涵盖61个休闲城市作为样本城市。12个休闲经济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统计局官方网站等,部分缺失数据经处理后获得。

2、因子分析

首先在SPSS17.0中对上述所选取的12个指标数据进行Z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之后再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剔除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同时提取其主因子代替原变量以达到降维的目的。通过对样本数据做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发现,KMO的值为0.832>0.6,且P值为0.000<0.001,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率大于85%的要求共提取4个主因子,因子分析的相关矩阵如表2。

表2 因子分析相关矩阵

由表2中的旋转成分矩阵可知:国内旅游收入(X7)、人均GDP(X1)、剧场剧院数(X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5)、旅游外汇(X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6)在第一主成分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故与第一个因子的相关程度很高,再加之这6项指标均与经济实力密切有关,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休闲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命名第一主因子F1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入境游客人数(X8)、城镇化水平(X4)、第三产业增加值(X2)在第二主因子上载荷较高,这3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凸显休闲城市地区居民消费观念状况,故命名第二主因子F2为“社会休闲消费氛围因子”。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12)、文化、体育、娱乐用房屋行业从业人员(X10)在第三主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系数,这2项指标从侧面反映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因而命名第三主因子F3为“文化产业规模因子”。第三产业增速(X3)则在第四主因子上具有较高的载荷系数0.894,代表了休闲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命名第四主因子F4为“休闲产业成长潜力因子”。从主成分的提取中可以看出,休闲经济视角下休闲城市的发展主要与其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休闲消费氛围、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休闲产业成长潜力等密切相关。

据表2得分系数矩阵和标准化的数据建立主成分得分模型如下:

F1=0.212ZX1-0.022ZX3-0.086ZX4+…-0.049ZX12

F2=-0.065ZX1+0.296ZX2-0.006ZX3+…+0.051ZX12

F3=-0.182ZX1-0.039ZX2-0.12ZX3+…+0.529ZX12

F4=-0.005ZX1+0.257ZX2+0.761ZX3+…-0.162ZX12

F=f1/f×F1+f2/f×F2+f3/f×F3+f4/f×F4

其中F1、F2、F3、F4为各相应主成分因子,ZX1,ZX2,ZX3…ZX12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f1、f2、f3、f4分别为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f为累计方差贡献率,F为综合因子得分。据此模型即可计算出我国61个休闲城市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社会休闲消费氛围因子”、“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因子”和“休闲产业成长潜力因子”这4个主成分上的分项及综合得分和排名。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取分项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排名前十的休闲城市予以表格形式展现,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分项及因子得分及排名前十的休闲城市

由分析可知:第一,我国休闲城市的休闲经济竞争力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整体特征,少数休闲城市竞争力遥遥领先,表现出较强的独特性,多数中小休闲城市竞争力不强,在地理位置上聚集且差异性小[25]。位于第一名的休闲城市与位于第十名的休闲城市,在得分数值上相差很大;而排名稍微靠后的休闲城市在得分数值上相差较小。呈现出诸如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领先发展和众多中小城市集聚发展的局面。第二,休闲城市的休闲经济竞争力与该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由表4可知,综合实力F排名与该地区总体经济实力F1的排名相差不大,只是内部顺序有所调整。休闲经济竞争力综合实力的前三名依次是北京、上海、天津,这与F1因子下的排名相吻合,说明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对休闲竞争力具有较大影响。第三,位于我国中部、西北和西南的一些中小城市异军突起,在发展休闲经济方面潜力巨大。由“休闲产业成长潜力因子” F4的排名可知,一些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中小城市如贵阳、六盘水、安顺、昆明等,位于西北部的庆阳和位于中部的岳阳在F4因子的得分较高,均处于前十名的行列。第四,我国大部分老牌的旅游城市休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无论在各分项因子得分还是综合因子得分上,北京、杭州、重庆、昆明、大连、三亚、厦门、西安等老牌的旅游城市均榜上有名。这些城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产业的其他领域,力争从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过渡。

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指对多属性统计样本进行定量分类研究其相似性的一种常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61个休闲城市的内在联系,同时对因子分析所做的序化评价进行补充。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Q型聚类分析法,以欧式平方衡量组间距,将休闲经济竞争力的4个主成分作为聚类依据,把我国休闲城市分为4大阵营,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我国61个休闲城市阵营划分表

由表4可知:第一,同级别的城市在休闲经济竞争力上具有相似性。北京、上海为直辖市,西安、沈阳和大连这些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北部的城市为副省级城市,归为一类;东部地区的沿海省会城市如杭州、厦门、南京等归为第二类;中部、西部和北部的省会城市如洛阳、南宁、秦皇岛、牡丹江等归为第三类;诸如岳阳、湛江、六盘水等地级市则归为第四类。第二,同区域的城市在休闲经济竞争力上具有相似性。如位于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台州等归为一类;位于山东省的青岛、烟台归为一类;位于福建省的厦门、泉州归为一类;位于河北省的秦皇岛、承德归为一类等。第三,我国休闲经济竞争力的排名与聚类结果具有不一致性。休闲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重庆、成都等被划分为第四类,这也印证了聚类分析是因子分析的序化补充这一说法,进一步证明聚类分析的必要性。由聚类结果分析可知,其受城市所处地域和城市级别的影响较大,重庆、成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与昆明、贵阳、六盘水归为第四阵营,也属合理。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构建休闲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61个休闲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我国休闲城市整体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少数休闲城市竞争力遥遥领先,表现出较强的独特性,多数中小休闲城市竞争力不强,在地理位置上聚集且差异性小;我国休闲城市休闲经济竞争力与该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中大部分老牌的旅游城市在发展休闲经济方面表现的可圈可点,位于我国中部、西北和西南的一些中小城市也在发展休闲经济方面潜力巨大;结合聚类分析发现,我国同级别、同区域的城市在休闲经济竞争力上具有相似性。

2、建议

第一,国民休闲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避免出现国民休闲发展中的“两极差异”,鼓励少数领先又具有独特性的休闲城市继续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和国内的休闲城市进行比较,而更要走国际化路线,与世界知名休闲城市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与差距[26];同时帮助众多中小休闲城市摆脱集聚化、相似化的现状,挖掘自身特色,朝休闲多样化方向发展,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第二,由于我国休闲城市休闲经济竞争力与该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各城市仍要继续保持较强的经济竞争力[27],但同时发展休闲也应该尝试摆脱经济的束缚,培养国民休闲意识。老牌旅游城市要在转型之际抓住机会,与此同时中西部城市则要通过挖掘潜力旅游资源,提升城市休闲竞争力。

第三,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逐步开放城市免费休闲公园,为民众提供更多的休憩娱乐空间;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解放大众闲暇时间;同时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迎接正在兴起的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戴学锋,张金山.“新常态下旅游休闲经济”的特征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管理,2015,(8):131-140.

[2]VEBLEN T.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M].New York, NY: New American Library, 1953,originally edited in 1899.28-136.

[3]Plgou A.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J].London: macmilla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4) :75-627.

[4]Robbinsl. On the elasticity Economics of demand for income in terms of effort[J].Economica,1930,(10):09-123.

[5]Becker G.S.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J].Economic Journal, September,1965,(76):493-517.

[6]Linder S.The harried leisure class[M].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64-234.

[7]郭鲁芳.国外休闲经济研究的历史与进展[J].经济学家,2004,(4):67-72.

[8]宋瑞. 浅论休闲经济[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9-43.

[9]李磊.是“假日经济”还是“休闲经济”?——有关“假日”和“休闲”的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72-74.

[10]孙天厌.关注休闲:经济学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92-95.

[11]王琪延.关于我国休闲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E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30380.html,2009-09-17.

[12]刘邦凡.中国城市休闲文化研究综述[A].学习“十八大”精神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论坛论文集[C].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2.90-101.

[13]苗建军.中心城市:休闲经济的空间视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1):73-78.

[14]马惠娣,王国政.休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J].瞭望新闻周刊,2000,(34):40-41.

[15]马惠娣. 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48-52.

[16]王国新.我国休闲产业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59-61.

[17]王国新.浅谈我国休闲旅游与休闲产业、休闲社会的发展关系[J].旅游学刊,2006,(11):8-9.

[18]楼嘉军,徐爱萍.试论休闲时代发展阶段及特点[J].旅游科学,2009,(1):61-66.

[19]徐峰.舫榭建筑的休闲思想研究—以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为例[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18-21.

[20]岳培宇,楼嘉军.国内休闲理论研究阶段、重点及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22-27.

[21]彭维湘,李悦. 基于因子分析的休闲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13,(17):64-66.

[22]刘新荣.中部休闲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7,(2):41-44.

[23]欧阳新辉,陈建树.休闲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其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8,(9):153-154.

[24]陆勇.休闲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差异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3,(5):38-40.

[25]倪鹏飞,刘高军,宋璇涛.中国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7):34-39.

[26]赵丽宁.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0.

[27]徐燕. 旅游城市的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与传播[J]. 湖湘论坛,2014,(3):81-84.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Research on Leisure Cities’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isure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FANG Shi-minHE Ya-lanNING Zhi-dan

(TourismManagementSchoolof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1105)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leisure economy and leisure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es, and then selects 12 macro indicators which related to leisure economy closely. At the same time, collecting numbers of 12 macro indicators in 2007-2015 on “top ten leisure cites” including Hangzhou, Chengdu, Sanya c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eisur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through searching relevant statistical yearbook about 61 leisure cities on the latest data of 12 indicators. With the aid of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adopting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research our leisure cites in our county,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isure cities are presenting "a handful of leading and uniqueness is strong, most gathered and differences small" features; And leis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s; And other leisure cities which are at the same level and the same regional has the similarity.

Key words:leisure city;leisure economy competitiveness;whole future;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DOI:10.16546/j.cnki.cn43-1510/f.2016.03.018

·收稿日期:2016-02-17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响应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YBA341)

作者简介:方世敏(1964-),男,湖南岳阳人,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61(2016)03-0141-06

猜你喜欢
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
新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