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2016-06-28 16:12张齐华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圆规画圆圆心

◇ 张齐华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 张齐华

编者按:

有人说,张齐华是小学教育界的“数学王子”,华丽、精致、灵动、厚重是他数学课堂最鲜亮的名片。

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数学教学的不断转型,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开始见证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曾经的华丽开始渐褪,质朴、干净、纯粹成为他数学课堂的崭新底色;

曾经的精致渐行渐远,开放、研究、对话成为他数学课堂的全新样态;

曾经的灵动依旧坚守,但灵动的背后,多了一份向着学生的关怀、等待与情愫;

曾经的厚重亦有保留,但厚重的不再只是数学历史、数学文化,学生丰厚的学习成果、开放的思维过程、多元的观点碰撞、精彩的课堂生成渐渐成为其课堂的“新常态”……

于是,我们决定和他来一场数学课堂的 “约会”。从2016年第1期开始,本刊开设一个新的栏目——“齐华课堂”。在这场“约会”里,我们希望深度走进他的“数学新课堂”,感受他基于学生的顶层设计、开放自由的师生对话、难以预期的学习进程、丰沛开阔的思维创造,感受他及他的朋友们是如何“欣赏”“笑谈”“解剖”“颠覆”“重构”他的课堂的,并在观念、思想的多元触碰中,透过张齐华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去触摸、发现并见证我国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整体脉络及历史走向。

一 提出一个问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出示图1)

图1

师:以长方形为例。要确定一个长方形的大小,最少需要几个数据?

生:两个。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奇怪,长方形有四条边,为什么只需要两个数据?

生: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只要长和宽就能确定长方形的大小。

师:正方形呢?

生:正方形只需要一个数据,因为它的四条边都相等。

师:看来,图形不同,它们的特点不同,确定它们的大小所需要的数据也不同。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确定它的大小,最少需要几个数据呢?

师: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对大家很有挑战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拿出学习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想办法解决上面的问题。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收集信息,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二 展开一场探索

师:谁来说一说,通过你们小组的研究,要确定圆的大小,最少需要几个数据?这数据在哪里?

生:我们组通过研究,觉得要确定一个圆的大小,最少需要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就是圆的半径。

(该生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画的一条半径)

师:对于他的发言,大家怎么看?

生:我有一个问题。你画的线段,在圆里有很多条,为什么你觉得只需要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圆的大小?

生:这样的线段在圆里有无数条,但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只需要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它的大小。

生:就像正方形虽然有四条边,但因为长度相等,所以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它的大小。

师:说得真好!在刚才的这段对话中,同学们用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词语——半径、无数条、都相等。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圆的半径?半径真的有无数条吗?它们的长度真的都相等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思考。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或自学教材,或生生对话,逐步形成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认识。随后,教师继续组织全班汇报)

生:(手指着说)我觉得连接这一点到这一点的线段是半径。

师:有没有不同的表述?

生:我觉得从圆的中心点到边上随便一点的线段都是半径。

生:我觉得连接圆心和圆边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是半径。

师:说得真好!圆的中心点,数学上我们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圆心O,半径r)半径真的有无数条吗?怎么理解?

生:我们知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既然可以是任意一点,那么,相应连出的半径也就有无数条了。

生:假设我们已经画了一条半径,现在,我们只要把圆上的点往边上移一点点,就可以得到一条新的半径。比如,我们可以移0.0000001厘米,甚至更短,那么,相应地,我们就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半径,直到无数条。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先画一条半径,把这条半径绕着圆心旋转,如果每次旋转1度,就可以得到360条半径。但是,如果每次旋转 0.1度、0.01度、0.000001度,甚至更小的角度,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半径,直到无数条。

生:我们四年级时就知道,一条线段上可以有无数个点,那么,我觉得圆上也应该有无数个点。有一个点,就会连出一条半径;无数个点,就可以连出无数条半径。

师:说得真好!有的同学抓住“任意”一词,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通过点的移动和线的旋转,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也有的同学结合点的无穷性,推演出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思考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我提议大家给他们热烈的掌声。(掌声)既然半径有无数条,为何只要一个数据就能够确定圆的大小?

生:因为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给出你们的理由。

生:我们小组是量的,通过测量,我们发现,这个圆的半径都是3厘米。

生:昨天,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发现,无论画到哪里,圆规两脚间的距离都是不能变的,而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半径的长度。所以,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生:我这儿就有一个圆。我把它对折了两次,发现这些半径都重叠在一起;如果继续对折,得到的半径会越来越多,但所有的半径都完全重合在那里。所以,我们认为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测量、对折也好,结合圆规画圆的经验推理也好,都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看来,研究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回顾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

生:我们知道了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生:因为圆有无数条半径,而且长度都相等,所以,要确定圆的大小,只需要半径这一个数据就可以了。

师:除了半径,还有没有别的数据,也可以确定圆的大小?

生:有,应该是圆的直径。

师:怎样的线段是圆的直径?直径又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展开研究,并给出你们的见解。

(学生组内思考、研究、对话,随后全班进行交流)

生:我们组发现,直径一定要经过圆心。

生:而且它的两端都要在圆上。

生:我们觉得,两条半径正好组成一条直径。

生:我觉得他的观点不准确。不是任意两条半径都可以组成直径的。只有两条半径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两条半径才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生:我还有补充,也就是说,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教师相机揭示直径的概念,介绍字母d,并给出d=2r)

生:我们组发现,和半径一样,直径也有无数条。

师:能具体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只要有一点,就可以对应连出一条直径。所以直径也有无数条。

生:因为半径有无数条,而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条半径就可以组成一条直径,所以直径也就有无数条。

师:你是说,无数的一半还是无数吗?

生:(犹豫了一下)是的!

师:多了不起的发现啊!还有补充吗?

生:和研究半径时一样,直径也可以角度无限小地旋转。这样,我们也可以得出无数条直径。

师:关于直径都相等,如何理解?

生:同样,我们也可以测量我们手中的圆,直径的长度都是6厘米。

生:因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半径的长度都相等,那么,直径的长度也肯定都相等。

师:看来,半径也好,直径也罢,尽管都有无数条,但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只要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圆的大小了。这让我想起,墨子曾经是这样描述圆的:“圆,一中同长也。”结合刚才的研究,你能具体说一说它的含义吗?

生:“一中”,大概是指的圆心;“同长”,应该是指圆的半径或直径同样长。

师:是啊。正因为“一中同长”,所以,尽管圆那么复杂、精巧,但一个数据就可以描述它的大小。这就是圆这个图形的美妙之所在。

三 进行一次想象

师:课前,同学们都尝试着用圆规画了圆,能否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以及画圆的感受?

(学生展示作品,如图2,并作交流。教师选择如下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图2

生:我觉得他下面几个圆画得不错,上面两个圆不行。

生:我估计他一开始没有掌握方法,所以画得不行。后来掌握方法了,所以画成功了。

生:我猜他一开始没画好,可能是因为圆规的针尖移动了。画圆时,圆规的针尖是不能移动的。

生:我觉得,还有可能是,他画圆时圆规的两脚之间的距离变化了。一般来说,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不能动的。一动,就没法画出一个正常的圆了。

师:看来,要用圆规画好一个圆,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手握柄,针尖——

生:要固定。

师: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对圆的特点的认识,多多尝试并体会圆规画圆的方法,在画圆中再次感受圆的神奇与美妙。不过,在同学们的作品中,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作品,一起来分享一下。(出示图3)观察这幅作品,有没有发现,它特别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个画面?

图3

生:我觉得它像石头丢进平静的水面后,荡开的一圈圈涟漪。

师:多生动的想象啊!

生:它还让我联想到被锯开的树桩。

生:它还像我们体育课上玩的靶子。

生:像北京的天坛,从天空向下俯视的画面。

生:像一种大的餐盘,从底部看到的样子。

……

师:同样的画面,不同的同学就会有不同的想象,真了不起。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画面(如图4),又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图4

生:像自行车的车轮。

生:像橙子横着切开以后的样子。

生:像切开来的比萨饼。

生:从上面俯看,像一把打开的雨伞。

生:像商场摇奖用的大转盘。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同样让人惊讶!如果这是车轮,那么车轴在哪里?(圆心)有没有想过,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的位置?装在别的地方,可以吗?

生:不行。如果装在别的地方,车子行驶起来就不平稳了。

生:车轴要装在圆心的位置,这样就可以保证,车轴到圆上所有地方的距离都相等,行驶起来就比较平稳了。

师:如果真装在别的位置,(出示图5)你能感受一下骑车时的状态吗?

图5

(学生表演,大笑)

师:两幅简单的图,给大家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想象空间,也进一步说明,生活中的圆,真是无处不在。课前,老师也从生活中找到了两个独特的圆。大家说,是直接出示图片,还是给出一些线索,大家来猜一猜?

生:给线索,大家猜一猜。

(出示线索一:r=15cm。学生或比画,或想象,或交流,然后给出自己的判断)

生:我觉得它可能是一个脸盆。

生:还可能是我们坐的圆凳的凳面。

生:还可能是一个圆形蛋糕。

生:可能是一个圆形的比萨。

生:我觉得还可能是一个圆形的飞盘。

师:其实,正确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对r= 15cm的圆大概有多大,已经有了自己基本的想象和判断。

出示图片如下:(如图6)

图6

师:找到r=15cm的圆在哪儿了吗?

(学生指钟面的外轮廓)

师:在这个钟里,如果仔细观察,你还能找到别的圆吗?

生:我发现数字里也有圆,比如10、9、8、6里面都有圆。

生:我发现,钟面中间的转轴,看起来也是一个圆。

生:我发现,这些数字外面的一个个点,也是一个个小圆。

师:观察得真够细致的。

生:我发现,如果把这些点连起来看,得到的也是一个圆。

师:说得好!60个点连起来或许还不够成为圆,但随着点的个数的不断增加,连起来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于一个圆。

生:我还发现,这三根针转动起来,也能形成三个圆。

师:太了不起啦!针扫过的部分,我们称它为圆面。针尖这个点在旋转过程中留下的运动轨迹,才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圆。不过,这三个圆,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我觉得秒针转动一圈形成的圆最大,时针转动后形成的圆最小。

生:我发现,针越长,旋转后形成的圆越大;针越短,旋转后形成的圆越小。

生:这说明,圆的大小和半径的长短有关。

师:那么,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我觉得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在哪里,圆就在哪里。

师:同样一个钟面,有的同学只看到外圈的圆,而有的同学却在里面发现了其他各种形态的圆;有的同学只看见了圆,而有的同学却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了更多圆的特征和奥秘。这就是数学的眼睛。继续来看第二个圆。

(出示线索二:d=135m。学生惊叹后,或比画、或想象、或交流,然后给出自己的判断)

生:我觉得它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广场。

生:会不会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师:你的视野很开阔。

生:我觉得可能是航拍时发现的麦田里的怪圈。

生:我猜,会不会是美国发现的陨石撞击地球后形成的圆形陨石坑?

师:我发现,这一回,大家的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什么原因?

生:因为这个圆实在太大了,平时生活中很少遇到这么大的圆。

师:是的。为了寻找到这个特别的圆,去年假期,张老师专门带儿子来到英国伦敦——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伦敦眼”!

教师出示图片:(如图7)

图7

(学生一片惊叹声)

师:正因为它非常壮观,在正式游玩前,儿子突然萌生出一个计划,他希望我和他能够坐在摩天轮上相隔最远的位置上。你们猜,他能实现这一愿望吗?

生:能!

师:(指摩天轮上一点)如果我坐在这里,你们猜,他可能会坐哪里?为什么?

生:(指某一点)我觉得他应该会坐这里。

生:他和你坐的地方连接起来,这条线段会穿过中间的转轴。

生:我觉得,把你的位置想象成直径的一端,他应该就坐在直径的另一端。

师:其实,他还有很多位置可以坐,为什么他偏偏坐在直径的另一端?

生:因为,直径是圆里面最长的线段。

师:说得真好!你看,再普通不过的游乐活动中,如果带上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一定会发现,原来它里面还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数学奥秘呢。今天下课后,张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够像今天课堂上这样,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重新认识我们周边的世界、认识我们的生活,去发现更多和数学有关的问题和奥秘!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猜你喜欢
圆规画圆圆心
“画圆法”在力学解题中的应用
画圆的月亮
圆规画圆
圆规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以圆周上一点为圆心作圆的图的性质及应用
圆规小姐圆梦记
连线·画圆·揉团——浅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的有效教学
参考答案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