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6-06-29 18:56张莉
科技视界 2016年16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张莉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等教育发展大背景下诞生的独立学院,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现实教学中存在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企业参与热情低和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应通过加强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重视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地位、进行课程改革和培养“双结构型”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程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各种教育弊端也逐渐显现,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评价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教育界与企业界长期相隔离,造成了企业招不到合格员工、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矛盾。为此,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独立学院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2]。独立学院现已纳入“卓越计划”,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独立学院若要实现拟定培养目标,应突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将他们打造成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1 独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独立学院主要承担应用性本科教育,侧重工程管理和应用的人才。人才培养特点旨在适应智能化控制工作一线的工作要求,兼具专业性和通识性的高级复合人才[3]。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教学定位不准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办学理念受传统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重学轻术”,轻视企业一线实践教育;二是,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不符,不少独立学院在宣称地方特色的同时又倾向于实施学术型教育,造成培养出的人才缺乏特色与优势。

1.2 师资队伍素质亟待提升

“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这也是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一是,引进教师墨守成规,独立学院在招聘时仍然首先考虑有留学背景、毕业院校、学位等,这样的教师虽然专业知识过硬,但是由于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往往以“书本知识”为重,无法满足企业对其动手能力的要求;二是,教师考核方式陈旧,教师的考核仍然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青年教师发表的文章数量仍是评职称的主要标准,导致年轻教师没有多余时间到企业学习,教学模式毫无创新[4];三是,企业对教师的冷遇,由于企业不重视,甚至防备,教师无法接触到企业的真正技术,导致教师对企业实践失去热情与兴趣,难以提高实践能力。

1.3 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热情不高

“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企业的积极参与。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企业更为关注学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获利的大小成为制约校企深度联合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对参与卓越工程联合培养的企业所实行的优惠政策还不够完善,只是停留在粗框架上。就企业自身来讲,不愿意在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身上耗费大量的培养资金和资源,培养周期长不说,万一培养出来的人另谋高就,就是为别人甚至是竞争对手做了嫁衣。

1.4 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

高校培养的人才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就必然要在课程设置上 “在时代中变化,在实际中可行”,保证教学知识的有效性和时代性。但在实际教育中,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是普遍现象。主要因为:一是,教材选择的一致性,高校出现的教材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二是,课程体系较为陈旧,课程内容无法及时更新,与现有科技水平相差甚远;三是,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创新和开拓性的实质举措。

2 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

2.1 加强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的任务。卓越工程师培养既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也兼备产业化属性,政府应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保证校企合作顺利实施的前提。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如何保证企业的核心技术、如何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等,都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规范,同时根据校企合作的成效对企业给予奖励或惩处。其次,搭建产学合作协调平台,政府应在学校和企业之外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平台,以加强对校企合作过程的监督、管理协调和指挥,如德国政府设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等。再次,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可效仿国外成功的案例,如德国《基本法》规定国民生产总值的1.1%用于职业教育,定期拨付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实训基地设备的投入。

2.2 重视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地位

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一是,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二是,可以在产品研发等方面获得高校的支持,要企业积极参与就要提高他的获利。一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学校应在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提供补偿性利益。二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找利益契合点,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坦诚合作。三是,建立第三方教育评价机制,适当引入企业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利于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合作基地的建设等对评价体系的实施将大有帮助。

2.3 进行课程改革

学校是校企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卓越计划”中,学校应发挥主体作用,首当其冲就是改革课程。首先,课程开发注重“多元整合”,建立以综合职业技能为导向的现代高等教育课程观。其次,课程结构突出“活、实、宽、新”,以有效架起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三是,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在基于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共同编写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的特色校本教材。

2.4 培养“双结构型”教师。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的基础。独立院校首先应引导“双结构型”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可通过培训等方式鼓励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强化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应制定专职教师的聘任与考核标准,重视教师的工程项目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将工程能力考核纳入到教师业绩考核体系中。三是,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采用引进企业技术骨干与下派教师到企业的方法,双管齐下提高授课质量,学校还可与企业共建合作研究平台等方式来培养“双结构型”教师。

总之,独立学院要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借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所积累的经验,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许为民.论独立学院的三个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6(8):44-47.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4]简文彬.高等工科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J].中国地质教育,2008(3):6-9.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