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学生创新思维培育中教与学实效性思考

2016-06-29 10:53肖杰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思维

肖杰

【摘要】创新成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理应担起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整个创新型思维与能力培育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学生的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联系,如何通过教学培育、渗透创新的思维,这就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必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会使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通过赋有创造性思维的优质教育,也将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教与学才会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思维 创新意识自我培育 教师创新素质 教学实效性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课题:《理工院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应用研究》,湖南省教改项目:《理工科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00-01

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 “思政课”教学时应该渗透的一种思想, 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这种观念树立、学生能否热忱学、老师教学能否提升程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1.以教师自身创新素质提高,促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相长, 相互融合,达到点燃学生思想潜能的火花、思维拓展、创新能力激发的目的。

教师有无创新性是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需改变观念,授课既要有理论深度,不显枯燥,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境界得到升华;又要生动、贴近现实,不流于形式。在注重学法指导、聚焦启发思维的同时,应促使各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其次教师的水平对于课堂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需学校应提高教师等创新要素在工资、奖励、职称中的权重,让善于创新者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样教师就会花更多的精力用于课堂上。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开展问题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问题出现,并将已知信息加以组合将学生思维引导到未知领域,使其产生疑问,挖掘出疑问中所隐含的创新点,从创新点中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这些新的知识信息,并能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不要成为旁观者和裁判者,要以参与者的姿态勇于和学生辩论,关注思维过程,理性的点拨,这样,教师凝聚于知识中的教学心得、科研成果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得以质的飞跃;其三理论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便是空头理论,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厉炼,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生活阅历,汇聚思想能量,发展各自特点,求同存异,彰显个性,合作创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基层,了解现实生活,认清肩负的责任,感触社会跳动的脉博,才能寻找到创新的源动力,让它折射出时代的光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创新促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教师也可将课本理论和自己的科研理论成果与整个教学结合起来,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出来,双方才会做到教中有悟、悟中有学、学中助教,协调发展。

2.学校应营造激励创新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学生要心中有向往、目标,让创新能力培育从 “跟踪老师”为主,向“教与学并行”、“领跑知识”为主转变。

虽然思政课程承坦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往往只成了学生挣学分的必修课, 难以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兴趣。除了老师和学校的努力外,学生应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研究型学习。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 充分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的激发潜能,让学生心中要有向往,目标,这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创造性品质也是激发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一旦思想开阔了,才能转变观念,激发求知欲、好奇欲、创造欲和质疑欲,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其实是在辨证否定中去开辟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诸方面的能力,使之更具开放性、自由性、社会性、价值性、敏锐性和系统性。有了对创新的兴趣,就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创新群体从以个人和小组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学校、社会这个集体大众创新互动转变;有了创新的思維,就应运用于课堂上,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主观见之于客观,所有事物及想法并非凭空,投身于实践,才会有感悟,接触社会,关注社会,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思维才会开阔,创新素质才会提高,创造型思维才会形成。对社会中的问题,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并能发现各种理论的不足和缺陷,激发起创新意识,达到培育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创新思维培育要与教学过程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新思想、新发现、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上积极进取,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意识的强化,学生个人的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政课”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学,而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模式,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结合,教师和教育环境变成了模式的外因。作为外因的教师具有导向性,主要引导学生明确干什么,学生才会有目的性的学习,在正确的学习中滶发起自己所爱好的知识或专业的灵感,并付之于实践。同作为外因的”思政”课程更应注重与时俱进、增添全方位的创新因子。教师有了创新性教育观,学校有了民主自由和谐、协作竞争的精神环境,有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才会为学生创新素质培育提供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但外因只起着辅助性作用,决定性因素还是内因,而学生是学习的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只有学生自己变化了,才会对学习的兴趣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从而越能相互促进学识水平的提高和参与科研活动及项目研究的热情。如果学校在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中,再辅之以相应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将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促进教程体系的完善、实践教学观念的优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更加紧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教与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美忠.政治教学中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1)

[2]贾凤姿.《上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五个结合》.《求是》.2010年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