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不是“我发现了”那么简单

2016-06-30 19:49杨丽敏
人力资源 2016年6期
关键词:死板洞察力态度

杨丽敏

看过《神探福尔摩斯》的朋友肯定会想,福尔摩斯的洞察力到底是从哪来的?他是怎么洞察到事物背后的联系的?其实,洞察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程度有别。《孙子兵法》告诉我们: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一个人的洞察力显得尤为重要。有人甚至将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好的表现总结为一个公式,也就是“表现提高=减少错误+增加洞察力”。洞察力对于工作和生活、个人与组织都非常有意义,一方面可以过滤很多无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关注要务。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洞察力的理解可谓“毫无洞察力”,仅仅停留在“我发现了”的初级水平。那么,洞察力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在阻碍洞察力的发挥?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提高洞察力?

何为洞察力

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源自洞察力的判断,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我们作出判断或采取行为的最后结果。那么什么是洞察力?

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讲,洞察力就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就这层意义而言,洞察力就是“开心眼”,就是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视角来归纳总结人的行为表现。其实洞察力更多的是掺杂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说洞察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洞察力能够改变我们,从这一点出发,《洞察力的秘密》一书的作者加里克莱指出,洞察力就是意想不到的转变,这种转变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新的看问题的方式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某些情况下,洞察力改变了我们固有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看法。

人有两种思维系统,一种是“反应系统”,还有一种是“洞察系统”,我们平时习惯处在反应系统中,处在这种系统中的特点就是,找答案、等答案,而不去想答案。而处在洞察力系统中,我们就会主动思考,寻找和发现新的答案。

洞察力能够在好几个方面改变我们:它让我们用新的方式去理解、去行动、去看、去感知、去热爱。借助洞察力,我们能够想到改善现状的方法。洞察力的降临没有任何征兆,我们的大脑在无意之间就完成了重任。沃森和克里克费尽力气想要研究出DNA的模型,但是最终,他们灵光闪现,想到了双螺旋的结构。

洞察力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别之处。当洞察力出现的时候,通常是清楚连贯、毫不含糊的。洞察力并不会作为一种可能的备选答案而出现。当我们产生洞察力的时候,我们知道:“没错,这就是解决办法。”我们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洞察力非常美妙,有时甚至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美的感受。

189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辛辛苦苦地完成了一个项目之后,解释说:“那些好的想法从来都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像是灵光一闪。根据我的经验,当我非常疲惫,或者是在工作台前绞尽脑汁的时候,洞察力从来不会光顾。但是,如果某天天气晴朗,我沿着树木葱郁的山坡行走,洞察力往往会不期而遇。”

有些时候我们应该停止解决问题的脚步,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智。我们应该扫除一切干扰,让潜意识自由工作,比方说不要再去看那些严肃的材料。我们并不是想到了一个似乎比其他办法更好的解决方法。相反,我们会强烈地感觉到,这就是解决之道,就是那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为何抱残守缺

一个人抓住了洞察力,拨云见日;而思路没有打开的那个人却与洞察力失之交臂了。为什么我们有可能会错失抓住洞察力的机会?观念错误、缺乏经验、态度消极,还有就是死板的推理方式。

被错误的观念所裹挟。错失洞察力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被某种错误的观念裹挟了。洞察力强的人对于事物总是抱着开放的态度,而洞察力弱的那个人对于事物总是抱着抗拒的态度。有时候,洞察力强的那个人一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之后他能够摒弃错误的想法。所以说,成功者的思路是不断猜想和试错,而失意者则紧紧抓住错误的观点,不肯放手。如果我们固守错误的想法,不论是理论还是数据,我们都可能会与洞察力失之交臂。如果我们顽固不化、坚守错误观念的话,那么结果可能会更糟糕。有这么一句话,“让你陷入麻烦的不是那些未知的事情,而是那些你自以为了解,但其实却并不是真的了解的事情”。

缺乏必需的经验。我们错过洞察力的第二个原因是缺乏经验。经验不只是掌握必要的知识那么简单,经验还教会我们怎样使用知识,调整我们的关注点。其他人可能会因为缺乏经验而无法看出背后的关联,最后与洞察力失之交臂。但是我们之前的背景知识则会让我们注意到特定的问题,而且不会轻易错过。

态度消极,不做深入探寻。我们错过洞察力的第三个原因是我们的态度,很多失败者看上去态度都非常消极。他们只是满足于完成给定的任务,并没有积极考察新的发展和新的机会。

态度积极的成功者一般都更具怀疑精神,对于那些主流的观点,他们愿意随时提出质疑。他们秉持着积极的态度,对于新的数据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深究,不断搜集新的信息。这类成功者总是在想其他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对于别人的解释总是听得非常认真,试图搞清楚他们的观点,而那些消极的失败者根本就不想去探寻这些。

积极的态度能够帮助你坚持下去,那些成功者基本上都坚持得更久一些,他们看上去更能够忍受失败,也不会因为中途的挫折而感到畏惧。

固守死板的推理方式。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能够容忍自相矛盾和不明不白,有的人则不行,后者的这种个性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洞察力的捕获。对于那些错误的观点,有的人能够欣然接受,有的人则不行;有的人乐于探索其他的领域,有的人则不愿意这样做。要是让固守死板的人进行预测,他们就会感到不耐烦,他们认为,欣然探究新奇想法是不成熟的表现。他们总是想快点把问题解决,当看到团队成员稍微偏离航向,就不耐烦地翻白眼。他们是死板的思考者,只是想根据实际情况来工作,不愿意偶尔天马行空一番。这种死板的推理方式不会让人们对洞察力保持开放的态度。而奉行玩耍式推理方式的人,他们喜欢尝试一些新想法,设想一些假想的场景。

激发洞察力的五大策略

加里克莱因在《洞察力的秘密》一书中提到,洞察力是能通过五种策略获得的:触类旁通,巧合事件,好奇心驱使,自相矛盾,急中生智。要提醒大家的是,洞察力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模式在起作用,很多时候涉及不止一种模式。

第一种是触类旁通。你要把新的信息和旧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就有可能产生新想法或者有了洞察力。例如达尔文,就是用到了触类旁通的方式,洞察到了自然选择的理论。

达尔文22岁那年,坐船去南美洲,这次航行时间很长,足足5年,达尔文沿途收集了很多物种材料。回来后,他一直琢磨一件事,就是物种丰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直到有一年,他读了《人口学原理》这本书,里面有一段说:“人口会不断增长,但是食物供给达到极限之后,人类之间就会为了食物相互竞争。”这个观点启发了达尔文,他就用这个理论解释了物种之间的区别,初步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有趣的是,几乎就在相同的时间,另一位英国自然学家华莱士也提出了相同的演化理论,而且,华莱士也是受到了《人口学原理》这本书的启发。

第二种是巧合事件。一般发生巧合的时候 , 很多人都不会太在意,觉得不就是个巧合嘛。但其实巧合往往是洞察力的来源。比如,有一次,美国橄榄球超级碗总决赛,野马队和绿湾队比赛。比赛前,野马队的教练看了好几遍对手的比赛录像。他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绿湾队每次有危险的时候,都是同一个后卫跳出来摆平危机,帮助绿湾队化险为夷。

于是,野马队的教练设计了好几套方案,专门对付这名后卫,严防死守,绝不给他跳出来化解危机的机会。结果这名后卫被防得死死的,野马队果然赢了。正是这个偶然的发现,让野马队教练制定了合理的方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想要有洞见,就不能忽略这些巧合事件。

第三种是要有好奇心。就是说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不断问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样就能获得洞察力。比如说,弗莱明发明抗生素,就是因为好奇心。有一次,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了一些葡萄球菌,然后他就把这些葡萄球菌放在一边,和家人一起去休假了。回来之后,弗莱明发现有一个培养皿被污染发霉了,而且,靠近发霉的地方的葡萄球菌竟然都被消灭了,那些没有接触霉菌的地方,葡萄球菌还活得好好的。这个发现引起了弗莱明的好奇,然后,他就开始研究这个霉菌,最终发现了其中的抗菌物质,这种抗菌物质就是著名的青霉素。

第四种是自相矛盾。就是说,从那些不合理或者自相矛盾的情况里发现洞察力。看似平静如常的一天,两名警察开着警车做例行巡查。途中在等红灯时,他们旁边有个特别新的宝马车,但司机抽烟的时候,竟然直接把烟灰弹到车里。这有什么问题呢?年轻警察觉察到这一举动不可思议,如果这个人是车主,谁会这么糟蹋自己的爱车?所以警察就断定,这个人很可能是个小偷。于是上去一盘问,果然是个偷车贼。

第五种是急中生智。就是遇到极端情况的时候,不按常理出牌,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有个美国登山者,在一次攀岩的时候,发生了意外,掉在了岩缝里,右胳膊被夹住了。结果,被困了好几天之后,他撬岩石的时候,不小心用刀划了手臂一下,发现自己竟然没知觉了。原来,他的手臂被压的时间太长,已经坏死了。最后他决定放弃右臂,但小刀太钝了,没法把手臂割断。当他要崩溃的时候,突然发现,石头把胳膊压得很紧,可以用石头当支点,把胳膊折断,最后他用这个办法救了自己。

由此可见,一个具备较强洞察力的人,常常能敏锐地发现别人尚未意识到的问题,能迅速而又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本质。因此,强化洞察力的开发,对于职场人士捕捉到创造性思维课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当重要。

责编/齐向宇

猜你喜欢
死板洞察力态度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智勇双全,秀出你的Freestyle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死板”一词源于古代铸钱技术
“死板”的姐姐
态度决定一切
“死板”源于古代铸钱技术
无与伦比的洞察力
“灵活”的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