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2016-07-01 09:58孙瑜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班幼儿培养

孙瑜

摘 要:当幼儿从婴儿期跨越到幼儿期,其幼儿的成长无论是在体格与神经发育方面还是在心理与智力的发育上,都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分享作为一个可以促进幼儿品德与社会适应力发展的重要行为,不仅可以为宝宝的成长夯实基础,更能使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增添快乐,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

随着社会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幼儿对“分享”这一概念相对匮乏,对幼儿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分析了小班的教学现状,对分享行为进行分析。

一、分享的重要意义

1.分享的含义

分享作为一个动词,其解释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与另外一人对某种事物的分着享受或者使用;第二种,是通过自己对于某种感受的诉说,使别人也能感同身受;第三种,是与其他人共同享受。从这三种解释上我们明白,分享一般是将自己认为比较美好的事物与他人分享,这种分享既可以是物质上的,如分享一块巧克力;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将感人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2.分享的意义

分享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分享作为一种快乐交流的过程,其本质是快乐的,它不仅能够愉悦人们的精神层面,更能促进双方的感情交流。

二、小班模式下幼儿分享的现状

通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不难发现,小班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幼儿因为玩具分配产生争吵的现象。

现在家庭中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幼儿的宠爱或者溺爱,造成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自私、任性等行为,幼儿自私、任性的特点导致他们只想要被分享而不想当分享者,这种行为和特点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以对某市高级幼儿园调查采访分析为例,部分采访内容如下:

王老师:“你好小朋友,我是新来的王老师,我们要一起做游戏,我送给你四个巧克力,你会怎么分配他们呢?”

受访A:“我最喜欢巧克力了,我会留在下课自己吃。”

王老师:“那如果你的朋友B和C也喜欢巧克力,你会把你的分享给他们吗?”

受访A:“不,在家里只要是我喜欢的都给我吃,为什么要给他们呢?”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部分幼儿没有分享意识。

三、影响幼儿分享的两方面

1.内部因素

幼儿分享行为受幼儿认知水平的影响,表现在幼儿对于分享的概念尚未形成,以及缺少分享意识。调查研究,幼儿自我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除了将自身划归在属于自己的范畴外,还会将父母亲人以及玩具零食等全部划归在自我的范畴下。这个时期幼儿的认知与道德水平偏低,一切标准的衡量为自我需求,因此年龄越小的幼儿,自我意识的行为也就越强,其分享的素质也就越差。可见,不分享是幼儿不可避免的一个成长阶段。

2.外部因素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幼儿对与同龄人的交流,没有共同成长的意识,也就缺少分享意识;且因为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重心,家长会宠爱甚至溺爱孩子,这两种行为均不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

四、培养幼儿分享的方法

1.促进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

家长对于孩子的溺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慢性毒药,而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个大家庭,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发展,而这两者对于教育孩子方面经常会出现一些分歧。因此,为了增强双方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幼儿园和家庭需要加强沟通,对于幼儿教育达成基本一致的观念,共同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2.组织分享活动

在对于小班幼儿的教育上,理论教导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要经常举办活动,尤其是较为新颖的分享活动,增强幼儿对于分享乐趣的体验程度。比如,鼓励家长制作一些食物让孩子带入幼儿园和小伙伴一起吃,教师会表扬主动分享的孩子,并让其他小朋友对分享者表示感谢,不仅可以让幼儿快速理解分享的含义,同时可以让更多的幼儿建立分享意识。

综上所述,幼儿分享作为一种亲近社会的行为,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培养过程中,需要家长和教师双方共同努力,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和认知发展的水平,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幼儿分享行为进行培养,让幼儿在体会分享的乐趣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更好的人。

参考文献:

[1]邵秀萍.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3(16):159.

[2]唐慧琳,严娟.玩具数量对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5):90-93.

[3]唐梅.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培养初探[J].大众科技,2012(9):131-132.

猜你喜欢
小班幼儿培养
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与分析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