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旋律 女性的赞歌
——简析《查密莉雅》中女性形象的人道主义内涵

2016-07-02 15:27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人间 2016年19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女性形象

曾 婧(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悠扬的旋律女性的赞歌
——简析《查密莉雅》中女性形象的人道主义内涵

曾婧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钦吉斯·托列库洛维奇·艾特玛托夫(1928-2008)是苏联文坛著名的吉尔吉斯族双语作家。在创作中,艾特玛托夫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思考“人”,关注人的个性和命运。他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他对女性的态度和思考。本文以艾特玛托夫《查密莉雅》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为研究,来探索其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将从社会文化、作家的成长经历和美学观三个方面,来剖析其查密莉雅这一女性形象生成的原因,探讨艾特玛托夫对待女性的态度和观点,并挖掘查密莉雅这一女性形象所具有的永恒价值。

关键词:查密莉雅;女性形象;人道主义

斯大林时代执政时期的苏联文坛被“无冲突论”、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所笼罩。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以苏联作家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1954年5月发表于《旗》杂志)开始了“解冻文学”的思潮,艾特玛托夫的中篇小说《查密莉雅》(1958年发表于《新世界》杂志)就在这股思潮中得以发表。小说一经发表就在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西蒙诺夫评价这篇小说——“随着艾特玛托夫登上文坛,一股新的气息,一种完全独特的、严峻而又柔和的、非常高昂而又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浪漫主义气息注入了我国的文学创作。”①法国作家阿拉贡赞誉《查密莉雅》是“一部描写爱情的空前杰作”②,并把它翻译成法文发表。小说描写了卫国战争时期吉尔吉斯山村一个少妇查密莉雅爱上一个因卫国战争而负伤,“只有一间破军大衣和满是窟窿的靴子”,但“精神上比谁都富有的”丹尼亚尔,最后和他一起私奔的动人爱情故事。

小说塑造了一位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一—查密莉雅。查密莉雅是一位牧马人的女儿,是赛马的好手,具有男子的气概,粗犷,能干。正如俄国哲学家奥尔吉·加切夫(Георгий Гачев)评价查密莉雅,“查密莉雅作为牧马人的女儿,她的性格里体现了某些男性特点”③。作者塑造了与传统女性形象的不相符、却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查密莉雅形象。查密莉雅的外貌是美丽的,“身材匀称、苗条,头发又密又长,变成了条粗粗的、沉甸甸的长辫子……查密莉雅笑的时候,她那黑中透蓝的一双杏眼,闪耀着青春的活力,她要一下子唱起酸溜溜的山村小调,她那美丽的眼睛里就现出一种热情奔放的光彩”④,她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洒脱而自由,能和村子里的男人们一块打闹,但是又忠贞不渝,对想要占她便宜的远方族人奥斯芒的纠缠表现出强烈的反感与不屑厌恶。在所有人的眼中,查密莉雅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家境殷实,婆婆疼爱,丈夫老实,似乎她应该满足于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忠实于丈夫和家庭。然而这对于向来崇尚自由、不受任何拘束的查密莉雅来说是无法认同的,在她情感压抑的内心深处,有着一股不可抗拒的自由活力,她渴望不一样的新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使她难以如愿,她曾望着下坠的半边夕阳深沉地说“这颗心谁也不懂得……也许世界上没有这样的男人……”⑤,那时的她,还不知道未来的生命中会出现丹尼亚尔。

与查密莉雅相对照的则是丈夫萨特克,虽然小说中对其丈夫并未过多的描写,但从丈夫的来信中可看出丈夫是一位严格恪守封建传统的男人。他从前线寄回的信“都是一个模样,就像羊群里的羊羔一样。永远以’平安家书’几个字开始,然后一成不变地写信的内容,只是在最末尾,才像仓促想起似的附笔写道’并向余妻查密莉雅致意’……”⑥在家人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只要他活着平安无事便好,但是查密莉雅每次最初把信拿到手里时是激动的,“她默读着,贪婪地、急不可待地用眼睛扫过字里行间。但是,越接近结尾,她的肩膀垂得越低,脸上的热情渐渐地熄灭。她紧皱起那倔强的眉头,不等读完末后几行,便把信还给妈妈,神情那么冷淡,像是交还借用的一件东西”⑦,这没有爱情的婚姻滋生了查密莉雅的反抗意识。“查密莉雅因具有被压抑的生命意识,灵魂深处才蕴蓄着荡漾的激情,时不时地通过无言的外在形态流露出来”⑧。作者以此显示出查密莉雅内心感情的丰富,对真挚爱情的渴望,这也为其后丹尼尔的出现作了铺垫。

丹尼亚尔是一名从前线退下来的伤兵,“嘴角上带着清晰的纹丝,两片嘴唇总是紧闭着,眼神抑郁、镇定,只有两道弯弯的、活泼的眉毛给他那副瘦削的、总是显得疲倦的面孔增添一些生气。有时候他会凝神倾听,像是听到一种别人听不见的声音,这时他眉飞色舞,眼里燃烧着一种难以理解的喜悦”⑨,就是这样一个沉默内向而忧郁的男子,身上有一股亲切而熟悉的魅力渐渐吸引了查密莉雅。他们一起工作,一同赶马,奔跑在辽阔而壮丽的吉尔吉斯草原上。爱情在他们接触的过程中犹如岩浆爆发,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远方的群山、轻柔的云片、夏牧的羊马、温柔的红日都成为他们爱情萌芽生长的见证。丹尼亚尔美妙的歌声是他们爱情的催化剂,他用心怀念深爱着大地,他用歌声展现了大地的美和内心的动荡不安,“听着丹尼亚尔歌唱,我真想匍匐在地上,像儿子对慈母那样紧紧抱住他,就因为它竟能使人这样地爱”⑩,他的声调柔情而动人,使人对他无限的同情和怜惜,不由得阵阵热泪涌到喉边,他歌唱大地,歌唱爱情,查密莉雅彻底爱上了他!

作者塑造了反抗传统的女性形象——查密莉雅。在封建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吉尔吉斯已婚妇女的出轨是绝对不允许的,会被人视为没有婚姻道德、可耻的行为。因此,在查密莉雅心中充满了痛苦的矛盾挣扎,她一方面偷偷将小叔子给他俩作的画小心翼翼收藏着,另一方面又忍受着巨大的煎熬,“查密莉雅身上展现了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激烈碰撞和力量的源泉”。于是,从最初嘲笑丹尼亚尔到躲着他来抑制自己的感情,到最后勇敢决定与丹尼亚尔出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查密莉雅勇敢地打破了旧的保守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她的出走也是对传统封建宗法观念——“女人的幸福就是生儿育女”的大胆反抗,是她被压抑的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她那义无反顾的勇气是追求崇高精神生活和理想的美好人性的体现。

艾特玛托夫曾说“文学的任务是表达人类的精神世界和人类精神探索的实质。认识和挖掘人的精神世界才是最重要的”⑾,艾特玛托夫在这本誉为“向人性深层挺进的开山之作”中用细腻的语言深入挖掘了查密莉雅丰富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查密莉雅的喜爱和赞美,作家并没有批判而是热烈地歌颂查密莉雅勇敢地冲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枷锁这一行为,因为作家在她身上看到了美好的人性——对爱情和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作家赞颂这种人性美,精神美,这种震撼人心的人性美使查密莉雅成为苏联文学史上一名优美动人的女性,也使得《查密莉雅》这本小说在苏联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折射出作者的生平。艾特玛托夫作为一位双语作家,自幼深受俄罗斯、吉尔吉斯文化的熏陶,使他对女性极为尊崇。艾特玛托夫的童年经历是悲惨的,作家从小没见过祖父,九岁时失去父亲,但母亲、祖母和姑妈让他看到了女性的美好和伟大,显而易见,这些童年的经历对作者塑造的女性形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再加上作家独特的美学观,这些构成了作家塑造女性形象的思想文化基础。

在俄罗斯,女性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这是因为俄罗斯文化传统中有着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1871-1948)曾说过:“俄罗斯人文文化中之所以有女性崇拜的情结,是因为俄罗斯民族本身就股有一种女性气质,整个俄罗斯文化都渗透着女性强于男性的意识。”⑿俄罗斯人的祖先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早在多神教时期就形成并长久流传着女神崇拜的习俗和观念,他们崇拜的玛科什女神是润泽的大地母亲(Мать-Сыра Земля)的化身。这样,对玛科什女神的崇拜逐渐成为俄罗斯文化传统中大地母亲崇拜的基础。

作为当代苏联吉尔吉斯文学的代表,艾特玛托夫的创作除了受到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吉尔吉斯文化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艾特玛托夫生长在吉尔吉斯境内的天山之麓,那里有巍峨耸立的群山,有广袤无垠的草原,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吉尔吉斯民族的生活方式——游牧。游牧民族具有浓厚的宗法意识,吉尔吉斯非常注重一辈辈传宗接代和血缘之间的相互道德责任感。同时他们十分尊重女性,姑娘们和小伙子一样骑马放牧,也正因如此,驰骋于吉尔吉斯高耸的群山和辽阔的草原使吉尔吉斯女性形成了勇敢、奔放、热爱自由的独特个性,这些特征在《查密莉雅》中查密莉雅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艾特玛托夫塑造出查密莉雅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出于多元文化的熏陶、成长经历的点滴影响,也与他的美学观密不可分。艾特玛托夫把写作看作是一种超越时空、重获整体感的手段,作者运用记忆和想象重建精神家园,于是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艾特玛托夫非常喜欢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小说情节,《查密莉雅》中就是以小叔子谢依特“我”的回忆展开故事情节,但是作家重视记忆并非代表他永远活在回忆中,他要超越时空,感受岁月沉淀,而不是在现实中再现过去,谢依特便是受到查密莉雅和丹尼亚尔的影响,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艾特玛托夫认为“永恒的艺术作品”应该使人获得美学和道德上的经验。苏联著名文艺批评家尼古拉·盖伊曾指出:“人道主义问题——作为艺术美学本性的重要力量的表现,无论如何都同艺术思维的一切方面和艺术形象的表现是相互关联的。艺术的人道主义的潜能——是它的形象本质与审美积极性之间的独特的联结环节”⒀。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就是宣传人性、善良、仁慈。众所周知,艾特玛托夫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传达了对人性的呼唤、对善与美的追求,成为宣扬人道主义的传声筒。这是他一贯想要表达的理想,而体现这一理想的载体,就是他精心塑造的人物群像。艾特玛托夫从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战争、人与自然、人与未来等不同层面探索世界,探索人,探索“使人成为更好的人的东西”。在他看来,人道主义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品质和本性。它是人的一种自然的不可分离的本性,是人的伴侣。它就像需要劳动那样,是极其自然和平凡的。《查密莉雅》中查密莉雅追求的理想爱情的实质,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和个性发展,面对周围社会环境的重重压迫却从未妥协,始终坚持自我,不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她身上体现出了人性的美好,正是对人性和人道的渴望和肯定。

正是由于艾特玛托夫在受到俄罗斯和吉尔吉斯双重文化、作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作家的美学观的影响,才创造出了查密莉雅这一位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女性形象,也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和观点,她成为作家理想的化身,在苏联熠熠生辉的文坛史上,经久不衰,受人称赞与歌颂,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注解:

①西蒙诺夫.浪漫主义的生活真实[J].真理报,1965,(12).

②艾特玛托夫.艾特玛托夫作品精粹[M].单继达选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第4页.

③Г а ч е вГ.Д.Ч и н г и зА й т м а т о в и м и р о в а я л и т е р а т у р а [M]. Фрунзе:Кыргызстан,1982.с.91.

④艾特玛托夫.查密莉雅[M].力冈等译.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第7页.

⑤同上,第9页.

⑥同上,第9页.

⑦同上,第10页.

⑧蒋成勇.现代文学视野中的西方文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第210页.

⑨艾特玛托夫.查密莉雅[M].力冈等译.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第13页.

⑩同上,第26页.

⑪艾特玛托夫.对文学与艺术的思考[C].陈学迅译.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第174页.

⑫金亚娜.期盼索菲亚--俄罗斯文学中的"永恒女性"崇拜哲学与文化探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2页.

⑬李辉凡.当代苏联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第17页.

参考文献:

[1]艾特玛托夫.对文学与艺术的思考[M].陈学迅译.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

[2]艾特玛托夫.艾特玛托夫读本[M].力冈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艾特玛托夫.艾特玛托夫作品精神[M].单继达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4]蒋承勇.现代文学视野中的西方文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5]金亚娜.期盼索菲亚——俄罗斯文学中的“永恒女性”崇拜哲学与文化探源[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6]李辉凡.当代苏联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7]史锦绣.艾特玛托夫在中国[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8]西蒙诺夫.浪漫主义的生活真实[J].真理报,1965.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09-02

作者简介:曾婧(1991.9-),女,汉,湖北荆州人,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女性形象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当代文学研究之人道主义维度的建构努力
——评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
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史的开创之作——读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