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016-07-02 15:44赵艳敏
人间 2016年19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基础儿童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态化运动和跨文化研究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本文将简单分析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灵健康成长有的影响。首先,说明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基础决定性作用;其次,阐述我国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良好家庭教育的表现以及如何掌握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心灵健康;基础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21-02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面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儿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联系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工程教育离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在这项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形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孩提时代的家庭教育,这是人生的起点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举止言谈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几乎伴随其一生,可以说是学到老活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家风,而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好几代人。

对于孩子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心灵的健康成长,尤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家长做不到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孩子即使照做了,多数也是敷衍,心里并不服气。相反,如果家长做到了,不用言语,孩子自然会照做。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从某种意义来讲,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一定决定作用。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

笔者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少要有一个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这样,才能让孩子对学习有信心、有兴趣,拥有和谐愉快的成长空间。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社会那个大环境,接触家庭以外的人群和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恶丑会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力。所以,这就需要家长进行及时的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纪违法。

二、我国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一定的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良状况,以下是相对严重的几个问题:

第一:父母感情不和,甚至离异,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氛围的和谐与否,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些家庭中,存在着父母感情不和,为小事经常吵架,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性格往往会变得自卑孤僻。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为了自己的“性格”而选择离婚,这对孩子的伤害往往会伴随他的一生。离异儿童很容易失去或缺少应有的温暖和关爱,心灵自小蒙上阴影,极易形成冷漠无情的畸形心理,在成长过程中偏于正确的方向,严重的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父母自身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素质”主要是指为人处事的方法原则,不仅仅指知识文化水平。父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以说都会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某些父母思想素质低下,在孩子面前丝毫不对自身的言谈举止进行约束,给孩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父母文化素质不高,又不主动学习改变,而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这就很容易导致父母孩子之间存在沟通障碍,使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导。

第三、父母期望过高,造成孩子压力过大。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众多家庭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只让孩子读书,不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甚至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什么都替孩子包办,不肯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应该干而又有能力干好的事。上述原因导致一些孩子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在学校里连扫地这样的小事都干不好,因此被同学耻笑。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很大,孩子将来是不能应付复杂的世界的。忽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家庭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

第四、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实现。

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均予以一定物质奖励;有的家长封建思想严重,家长至尊,毫不顾及孩子自尊;简单粗暴型家长脾气不好,且不善于检讨自己,孩子没有发言权,不与孩子沟通、交流,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当孩子有了进步时,既不表扬也不奖励,认为都是应该的。当孩子稍有差错或不尽如人意时,便暴跳如雷,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甚至打骂,做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事;有些父母则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更有的父母过分溺爱、纵容子女,充当“反面教材”,以至于孩子有样学样,不论好坏。这种种不得当的教育方法,无疑都导致家庭教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教育,对孩子的品格、情感、思想等方面影响非常大。上述不良状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该有的积极意义,对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三、循循善诱型家长的家教方式对孩子的积极影响

首先,这类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人格、个性,乐意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沟通,关心孩子并能给孩子以信心,能让孩子明白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

其次,这种家长能理解同学之间的竞争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并能与孩子一起看电影、逛公园或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他们能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的所在,并且寻找出解决的办法。

再次,这类家长能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营造“书香门第”的良好家风。例如,有些家庭,家长带着孩子每月去一次书店,让孩子淘几本自己喜爱的书;每天吃饭的时候,家长让孩子把自己见到的有趣的事情或取得的成绩讲一讲,或者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由于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愿意与父母探讨,因此增强了敢于面对挫折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这类家长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这类家长从来不会打骂孩子,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用委婉的语气或讲故事的方式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因此,他们的孩子往往能够较认真地分析问题并反省自己,最终解决问题。同样,这种孩子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如同绵绵细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四、如何掌握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首先,应该尽量保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为孩子提供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在一个幸福安乐的环境中成长,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谨慎对待婚姻,不当“闪婚闪离”族,尤其是孩子特别小的家庭。如果婚姻真的不可救药,不要让孩子变成离异家庭的问题儿童。要特别注意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竞争的牺牲品。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以培养其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

其次,家长自身要有良好的素质。因为孩子和家长的接触是最早的,而且是连绵不断的影响过程。马克思说:“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从发生的时间看,家庭教育开始最早,持续最长;从作用的空间看,家庭教育范围最大,内容最广。许多成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其儿童时期的经历。这证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再次,家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由于父母与子女有血缘关系,因此家长在家庭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因为孩子的心理异常往往是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所以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以健康的思想境界影响孩子,从而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阔步走向社会。

另外,父母应该注意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每个孩子的心理、性格以及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制定明确而合理的教育目标。教育孩子时,不要过早的给孩子下结论,而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确定家庭教育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和孩子一起努力,进行逐个目标的实现。培养孩子掌握多种技能,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真正的既成才又成人。

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要看家长能不能真正用科学的方法关爱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引导孩子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能不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孩子,开发孩子的潜力。关于上述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不仅要依靠为人父母者的努力,也需要学校教育的充分配合和整个社会力量的全面推动。

参考文献:

[1]陈佑兰. 家庭教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杨丽珠、杨春卿. 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 心理科学,1998.

作者简介:赵艳敏,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基础儿童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留守儿童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