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助力高校课堂教学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2016-07-02 08:18方明英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应用模式效果评价移动学习

方明英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 云南 芒市 678400)

移动学习助力高校课堂教学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方明英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云南芒市678400)

摘要:随着移动学习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普及,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新的教学环境、拓展新的教学方式成为热点。移动学习应立足于高校课堂教学的实际,针对教学活动的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设计辅助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并在实践基础上对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移动学习;课堂教学;应用模式;效果评价

一、引言

近30年教育领域的实践表明,技术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技术在教育创新方面的作用已经不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直接影响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的核心服务”[1]。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大量普及,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借助于移动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支持,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较,移动学习具有教学个性化、学习便捷性、情境相关性、跨时空性、交互性、移动性、及时性、超媒体性、泛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未来教育中将创造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 达到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2]。

回顾近些年来移动学习的发展可以看出,在应用领域,企业培训和远程教育的移动学习研究及实践一直领先于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内部,除了近两年基础教育领域试点的电子书包外,高校移动学习的教学应用主要集中在英语、普通话等语言类课程,对于如何在更多的课程教学中将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如何利用移动学习及相关技术来拓展新的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还比较缺乏。有学者指出,对当前的移动学习研究来说,应不断加强应用实践,同时为了使移动学习高效开展,必须将移动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例如课堂学习)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应用设计组合[3]。为了探索移动学习如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本文以高校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对移动学习辅助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进行设计,以笔者所任教的德宏师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在一个由33人组成的教学班中进行了一学期的应用实践。

二、移动学习助力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研究设计主要基于混合学习理论。混合学习又称Blended Learning(简称B-Learning),是在E-Learning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混合学习的内涵不断拓展。从当前国内外混合学习研究现状来看,其研究领域主要以优势互补为核心,涉及学习环境、学习形态、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等多个维度。例如,学习环境的混合拓展包括面授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相结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任务学习等[5]。其主要形式体现为翻转课堂,将教师先教、学生后学反转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即学生先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集中针对问题解决、概念深化、合作学习、拓展提高等方面进行指导。学者们普遍认为,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手段,更是一种全新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在以B-Learning为标志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对课堂教学模式实施重大变革所产生的成果[6]。

移动学习属于在线学习范畴。在本研究中,移动学习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将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相混合,但整个过程并不是两种学习方式的简单混合,而是借助移动学习方式来达到翻转课堂的目的。

(二)设计原则

任何一种应用模式都是以客观条件为支撑的,在设计移动学习助力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以经济、实用为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动学习设备为智能手机;二是移动学习资源尽量以文字或图片的方式呈现,辅以短视频,以节省流量。

其次,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辅助”而非“主导”。对传统学校教育来说,移动学习“不可能单独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只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7]。移动学习辅助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应紧紧围绕“辅助”一词来开展活动。

(三)设计目标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信息时代的公民应该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一切有利条件获取知识与技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技能获取方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归纳、总结与反思;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优秀的教师善于把课内有效的‘教’与学生课外自主的‘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8]。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不足或学生基础等方面的原因,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是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难以顾及基础最弱和最好的那部分学生。借助移动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指导成为可能。教师将学生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整合起来,在课堂上,将学生通过课前移动学习节省出的时间用来加强重难点知识的教学、讨论交流、实践训练和个性化辅导,可以提升学习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应用模式设计

根据前述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应用模式。从整体上看,移动学习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但课前和课后两个阶段才是开展移动学习的重点,也是移动学习助力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在课中阶段,师生面对面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不变,只是由于学生在课前采用了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重点与传统相比有所改变(图中虚线框部分)。考虑到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子过程的双向统一,因此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都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维度。

图1 移动学习助力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

1.课前: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完成教学任务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投入时间和学生自觉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移动学习的引入可以改善此状况。该阶段教师的任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与制作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资源、任务,并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二是对学生进行适时提醒与督促,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答疑点拨。学生的任务是尽可能利用一切闲暇时间来开展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以此作为下一阶段学习活动的起点。

2.课中: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阶段

在该模式下,课堂教学仍然以师生直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由于课前学生已经认真开展了自主学习,完成了一些基础、简单的学习任务,甚至进行了重难点自主学习,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不用再统一讲解那些基础和简单的内容,可以将节省出来的课堂教学时间转向重难点知识讲解、疑问解答、技能拓展、讨论分析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与技能提高。

3.课后:学生知识梳理与分享交流阶段

学生课后移动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并积极与同伴分享,从而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在该阶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反思、分享和交流,并适时进行点评、答疑、指正、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人人都想参与进来的学习氛围。相应地,学生的任务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知识迁移实践,针对知识概念图、练习题、疑惑、学习体会等,既可以在移动学习平台上随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在移动学习平台上了解老师或其他同学分享的内容,参与交流讨论,从多个侧面增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进一步内化,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移动学习助力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实践

为检验移动学习辅助课堂教学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及效果,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的德宏师专2014级新生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应用实践。

(一)移动学习工具的选择

根据前期调查,我校94%的学生拥有移动上网设备,其中智能手机的拥有量达到77%。因此,学生主要利用自己的智能手机来进行移动学习。

(二)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

移动学习平台是移动学习资源的载体,是进行移动学习活动的服务支持系统,其来源一般包括免费、付费和自行开发3种方式。根据设计原则及我校实际,本研究选用“为知笔记”作为移动学习平台(图2)。

图2 基于为知笔记工具的移动学习平台

为知笔记是一款基于云服务的知识管理工具,可以多终端(电脑、手机、平板)共享、管理个人资料和群组资料。个人知识笔记是为私人定制的个人知识库,群组笔记由管理员和群组成员共同创建,为公共资源,群组成员根据其所属角色分别具有阅读、编辑或创建笔记的权限,所有群组成员均可以对每一条群组笔记发表评论。用为知笔记开展移动学习时,教师首先需注册账号并创建一个群组,这样就可以添加移动学习所需的相关资源和任务,并进行管理。当学生在手机上安装为知笔记并注册账号、申请加入群组之后,教师、学生就可以组成一个移动学习共同体来开展学习活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特点

以笔者所教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进行实践研究。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该学期的教学任务包括4个教学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Internet应用、Word2010文字处理),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

该教学班学生是大一新生,共33人,绝大多数来自云南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其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均较差。

(四)实践探索过程

1.移动学习平台的整体规划与学生培训

笔者将整个移动学习平台的内容划分为3个板块:教学资源区、课后练习区、总结展示区。在资源管理方面,教学资源由教师提供,课后练习由师生共同完成,总结展示则主要由学生完成,包括学生作品、学习体会等。

为尽快让学生开展移动学习,教师在正式使用前对学生进行了移动学习平台使用培训,并对移动学习的相关要求、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说明。

2.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资源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练习两部分。其中,操作练习分为基础练习和综合练习两类,均放置于“教学资源区”。考虑到学生的智能手机配置、对流量资费的承受能力以及学校的无线网络速度,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学习资源时,尽量以ppt、word文档或图片的形式呈现。

3.课前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将资源上传到“教学资源区”后,学生在课余时间用手机查阅学习。对于既有理论又有操作要求的学习内容,学生事先通过手机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上机操作验证,这样既节省了上机时间,也提高了上机操作效率。此外,对“课后练习区”进行分层要求,基础练习要求必须完成,综合练习要求尽量完成。教师对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不懂没关系,但一定要自己先去学,要么掌握学习内容,要么带着问题进课堂。

4.课内教学活动的开展

课内教学活动主要以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重难点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2)在已有的综合练习基础上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留下较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综合练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拓展性任务;(3)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如有共同问题则进行统一讲解。

5.课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生课后学习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师引导下对已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知识笔记的形式存放到个人笔记中,对自己认为归纳较好的笔记,教师鼓励学生将其转到移动学习平台的“总结展示区”中与同学分享;学生充当小老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练习题并上传到“课后练习区”供大家复习和练习(教师也适时参与进去,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一般以选择题与填空题为主要形式,每次3~5题;学生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甚至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的收获、体会、感悟等上传到“总结展示区”中与大家共勉。除了参与创建移动学习资源,学生的其余任务包括课后学习其他同学添加的资源、进入“课后练习区”做练习、对老师和同学的笔记进行评论等。

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开始移动学习,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笔者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1)教师随时登录移动学习平台参与到学生的分享中去,适时给予评论与鼓励;(2)对一个学期中每位同学的分享交流次数作了最低要求,并将学生的参与情况作为平时考核的内容之一,以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

四、实践效果调查

经过一个学期的移动学习实践,期末笔者对全班33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学生在移动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参与情况进行了统计。

(一)移动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

在该应用模式中,移动学习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移动学习参与度。关于课前的自主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当问到“是否按要求用手机登录移动学习平台查看教师放上去的课件及其他学习资源,并安排时间进行操作实践”时,每次上课前都会完成的学生占27%,基本能完成占52%,偶尔能完成占21%。在课后移动学习活动中,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在“课后练习区”中创建了75条笔记,他们自己出题,相互浏览练习;在“总结展示区”中创建了116条笔记,涵盖了学习反思、总结及作品展示等内容,并通过评论的方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

(二)学生对该移动学习模式的认可度

学生对该移动学习模式的认可度详见表1。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对该模式是认可的,79%的同学喜欢这种移动学习方式,78%的同学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使用,仅有3%的同学不认同。

表1 学生对此次移动学习模式的认可度(样本量:33人)

(三)移动学习效果

当问到“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如何”时,30%的同学认为效果很好,43%认为较好,24%认为一般,3%认为效果较差。经过一个学期的移动学习实践,学生对该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调查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对移动学习的效果是肯定的,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对网络学习的认识和体验、更多地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

表2 学生对移动学习实践活动的感受(样本量:33人)

(四)移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移动学习助力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虽然总体效果良好,但仍存在问题,且有些问题极具挑战性。

1.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为了督促、引导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总结交流,教师也需要经常用手机等移动设备登录移动学习平台查看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适时答疑与交流,教师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多。

2.手机对课堂教学的不利影响。在该学习方式下,由于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手机来辅助学习,一些自控力不强的学生更容易因把玩手机而上课分心。本次调查显示,70%的学生上课时偶尔会用手机来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上课玩手机已经很让学校和老师头疼,移动学习方式下对这种行为就更难区分和管理了。

3.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调查显示,一半左右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间不足(表2),学习效果还有待提高。笔者梳理了整个应用过程后认为,其原因有三:(1)大一学生的课程和社团活动多,学生课余的绝对闲暇时间不足;(2)教师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上碎片化程度不足,不太适合学生随时开展移动学习;(3)学生还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从而导致相对闲暇时间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1)“移动学习与情境高度相关,学习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学习过程可能随时被打断,这就要求移动学习的课件最好短小、精悍”[9],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学习资源时要注意资源内容和形式的微型化,同时又要保证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结构清晰,以利于学生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完成自主学习。(2)要继续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和培养,努力将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移动学习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五、结语

一个学期的移动学习实践证明,尽管移动学习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发展趋势看,移动学习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与时俱进、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它有效地将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活动串联起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同时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如果教学一线的教师都行动起来,积极探索不同学科课程、不同学生对象、不同学校环境下移动学习的应用策略、方式和程序,移动学习将会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格拉妮娅·科诺尔.高等教育E-learning的设计和评价[J].肖俊洪,译.中国远程教育,2014(8):5-14.

[2]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等.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1(5):105-109.

[3]李楠,李盛聪.2006—2011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8):53-57.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5]孙众,尤佳鑫,温雨熹,等.混合学习的深化与创新——第八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暨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9):5-9.

[6]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7]方明英.移动学习——高校教学无法回避的选择与责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54-156.

[8]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5):34-40.

[9]郑洁琼,陈泽宇,王敏娟,等.3G网络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1):159-162.

(责任编辑蔡宗模吴妍)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Applications of Mobile Learning Assisting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FANG Mingying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Mangshi Yunnan 6784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bile learning application i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how to use the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to build a new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o expand new way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ve become a hot spot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integr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and classroom teaching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two ways, changing the learning style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style of teachers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considering the three stages of before class, in class, after clas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research designed the application mode of mobile learning assist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made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basis.

Key words:mobile learning; classroom teaching; application mode; efficiency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5-09-08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中移动设备的应用研究”(2013Y574)

作者简介:方明英(1975—),女,四川乐山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3.015

[中图分类号]G642.421;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12(2016)03-0095-07

引用格式:方明英.移动学习助力高校课堂教学的应用探索与实践[J].重庆高教研究,2016,4(3):95-101.

Citation format:FANG Mingy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applications of mobile learning assisting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3):95-101.

■ 教改探索

猜你喜欢
应用模式效果评价移动学习
连翘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模式初探
试析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思路与技术方法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探析
120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病案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