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浅探

2016-07-04 20:50曾海燕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维拓展初中数学

曾海燕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一元一次方程生活技能 思维拓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89-01

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中一个重要的代数教学的开始,其重难点主要是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从而快速列出方程式,解出答案,并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关系着以后代数方程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做好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性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巧妙设置问题,激发探索兴趣

初中生的好奇心更具理性化,想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焦点,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并以此类事物为教学题材,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了解,最终决定以其他课程为载体,找准一元一次方程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连结点,巧妙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准确刻画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对问题的探索欲,接着再及时引入新概念,顺利导入新课。

笔者先是运用了古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进行导入,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诗中的情景,其后让学生们算算“寺内几多僧”。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三个人用一个碗吃饭,用364除以4就可以得出”;有的说“四个人用一个碗喝羹,用364除以3也可以得出”。学生们的意见各不相同,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等量关系,最后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等式,解决了“几多僧”的问题,顺利引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在以上过程中,笔者通过引入诗句,创设了诗中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纷纷发表了对问题的看法,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教学内容的有效导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最后成功导入了新知识点。

二、教学贴近生活,提高生活技能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贴近生活,选取一个实用性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为例来展开教学。如人们在一些商场、超市门前经常会见到“打折”“降价”“甩卖”等促销标语,教师可以将此融入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商场的打折促销,以生活为载体,用数学来增强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性,掌握销售的盈亏奥秘,培养学生的生活技巧,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笔者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百货商店在周末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双运动鞋,其中一双盈利25%,另一双鞋亏损25%。卖这两双鞋总体上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有的学生说不盈不亏,有的学生说盈利了,有的学生说亏损了。在学生出现思维冲突时,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交流,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出进价,从而确定商家的盈亏。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生活题材的情境问题设置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练习举一反三,拓展思维能力

练习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如何设计课堂练习,让其起到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是教师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也是难点。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更好地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其次,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逐级性地设计练习题目,由易到难,力争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最后,让学生对题目的解法进行自由地交流与讨论,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在互相讨论中学会对知识点举一反三,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概念、找相等关系等内容后,设置了如下练习:甲、乙两人都以不变的速度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在同一地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的速度为100米/分,乙的速度是甲速度的3/2倍。他们什么时候相遇?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个问题后,笔者展开了变式训练。

变式一:经过多久两人第二次相遇?

变式二:若两人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什么时候第一次相遇?

以上课堂练习,笔者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后,对练习进行了阶梯式的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练习讨论中,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解决变式练习中学会举一反三,真正得到思维上的拓展。

总之,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掌握概念的准确性,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生活的知识点并积极结合各自例子,让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理解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完善数学方法。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思维拓展初中数学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问题导学
传统做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