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审计

2016-07-04 01:59陈朱恋
中国总会计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固定资产审计

陈朱恋

摘要:财政部、教育部于2012年12月21日印发关于《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文件,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的财务行为,加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资产管理,对原制度进行了修订。2013年12月27日又印发关于《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文件,进一步规范了财务入账的方法。笔者作为基层审计工作者,根据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以及《审计工作规定》、《审计法实施条例》等,结合自己的教育系统审计实践,对固定资产审计手段、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措施进行浅析。

关键词:教育系统 固定资产 审计

固定资产审计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资产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各项审计工作中。在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的保证下,特别是城市教育费附加经费的较快增长,教育经费在资产上投入较多,审计过程中固定资产的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审计人员利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手段来实现固定资产审计的目标,挖掘问题,进而督促被审单位整改,保障教育资产安全完整,促进其使用效率提升,充分发挥审计效益。

一、手段有效,目标保障

固定资产审计的目标是证实固定资产的存在性、产权的归属性、期末资产的完整性、资产分类、计价的正确性等。审计人员通过科学而有效的审计手段来实现审计目标。

(一)制度调查法

现代审计基本都是建立在对制度测试基础上的抽样审计。笔者结合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的特点,设计了制度调查表,包括被审单位的制度制定时间、关键点描述、自评执行情况、控制目标等。通过对制度的调查,对固定资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描述,详见下表。

(二)突击盘点与实地观察法相结合

突击盘点是通过对财产物资的清点、计量,证实账面反映资产是否存在的常用审计方法。实地观察法是审计人员现场观察某些业务的处理是否与制度的要求相符,从而判断制度是否有效的方法。两种方法结合,能有效判断资产管理的利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采用对明细账上金额大、日常使用中流动性强的资产进行抽盘,完成了资产存在性的审计目标而忽略资产的完整性目标。通过实地观察法,不仅检查资产业务的管理是否按制度执行,而且通过对现场观察到的实物、倒挤是否入账的逆查方法能有效保证资产完整性目标的实现。

(三)实质性测试方法

固定资产审计中的实质性测试方法是对财务报表、明细账、凭证三者进行检验、分析,核实期末固定资产计价的正确性、完整性。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记账方法与企业不同。因此审计方法略有差异,笔者在固定资产审计中,通常采取将明细账中“资本性支出”科目、“教育费附加”等科目与“固定资产”科目核查,通过支出类科目原始凭证的抽查,核实固定资产入账计价的正确性、入账资产完整性的审计目标。

二、抽丝剥茧,问题呈现

(一)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未有效执行

部分单位内控制度尚不健全,有些学校的制度已经不适合现代资产管理的要求,或者出台了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未能有效执行,都给资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部分被审单位配备特色教育的专业化教室,财务账上钱款付清,财会核算中心、资产管理员均按发票、合同附件明细清单分别计入固定资产明细账、资产台账,但资产管理员并未验收资产实物。审计组进场盘点资产,专业化实验设备仍然在安装状态,资产管理的每道程序都非常重要,制度执行不严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二)擅自改变专项使用用途,造成账实不符

部分单位预算编制缺乏预见性,项目支出预算不准确,导致在预算执行时,已批复项目与实际需要的资产不符,批复预算购置的资产不适用。被审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擅自更改已批复的预算项目,在供货环节与供应商协调更换资产,由于采购资产文件与实际验收资产不一致,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三)计入资产的标准、范围未能掌握,造成账实不符

在实质性测试检查中,有些单位资产管理员,缺乏对资产入账的基本判断,把不该入资产的耗材入了固定资产,把单位购买的植物、动物、汽车购置税等应入资产的未入资产,造成资产记录不完整,计价不准确,资产账实明显不符;有些单位对捐赠的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有潜在风险。

(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未计入资产原值

事业单位按收付实现制进行记账。单位房屋建筑物入账价值按历史成本入账。《中小学会计制度》规定,“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而发生的改建或修缮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为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日常修理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支出但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历年发生的房屋及构筑物的维修费用,账务处理计入基本项目支出房屋维修费,未能同步计入资产原值,资产价值的完整性受损。

(五)部分资产使用率偏低

在教育经费相对宽裕的条件下,对教育教学设备添置资金保障较好。但是,由于学校之间存在攀比现象,部分学校师资配置和培训跟不上设施设备的配置,导致部分资产利用率偏低,甚至闲置。有的实验设备价值昂贵,尤其是电子类产品更新换代较快,资产的使用效率较低。

三、加强整改,防微杜渐

如何使被审单位在屡审屡犯的常见问题中得到有效整改,强化资产管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益?

(一)健全内控制度,重视资产管理

制定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是资产管理长效机制的保证。重视资产管理,不仅要健全内控制度,而且要按制度执行,针对实际操作中呈现的新问题,应及时修订制度,使制度的执行更贴近教育系统资产现代化的管理。

(二)灵活使用盘点方法,提高盘点质量

资产盘点不仅要重视方法,更要提高盘点质量。传统的盘点方法从资产明细账核对资产台账,从台账到实物的顺查盘点方法存在局限性,单位在定期盘点或不定期盘点中应采取顺查、逆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出现物有账无的资产,及时调整账务,避免形成账外资产,切实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三)加强提高资产管理员的业务素质

资产管理员应加强提升业务水平,一方面加强流程控制,从请购、审批、采购、验收、入账、定期盘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每一道程序都是一道“防火墙”,马虎不得。另一方面注重标准控制,标准不仅是纳入资产范围、资产价值的高压线标准,也是验收环节与合同的检验标准。政府采购只是程序的合法化,但并不代表政府采购中的供应商提供的资产是免检产品,财产管理员应按相关标准加强资产的验收。同时,财务人员应进一步规范账务处理,对增加、报废的资产应及时调整资产账面价值。

(四)探索采用先进科学的资产管理手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学校教学设备和设施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先进科学的资产管理手段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科学的资产管理手段应该贯穿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申报、配置审批、采购控制、验收使用、财务入账、维护保养、资产清查、处置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紧密相扣,把资产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对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四、审计回访,提高效益

资产审计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被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不到位,审计回访有效监督了整改的效果。通过对整改报告进一步梳理,了解整改中的难题,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对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等情况进行剖析原因,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从而提高审计效益。

(作者单位:闵行区教育局行政事务管理所)

猜你喜欢
固定资产审计
消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