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指导

2016-07-04 00:50李长艳
俪人·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预习指导语文

李长艳

【摘要】预习是学生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语文预习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疑问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预习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从小就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让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及时地检查和评价,从而让学生重视预习,有效预习,让预习为课堂服务。

【关键词】语文 预习 有效 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习也是一样。预习是学生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语文预习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疑问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使学生知道学习目的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自己不会的地方有哪些,从而可以在课堂上有准备、有针对地听课,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降低课堂学习难度。可以说预习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它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良好的预习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他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的预习已成为高效课堂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预习流于形式,预习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为了迫不得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老师对预习缺乏指导和评价或预习作业操作性不强导致预习活动形同虚设。预习很多时候就是教师提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读、动一动,不提要求学生就不知道预习什么,缺乏目标,更不会预习的方法。预习过程结束,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痕迹。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不能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反而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那么应该怎样改变现状,做到有效预习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有以下看法:

一、养成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小學低年级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重点应放在课内,方法应简便宜行;到了中高年级才逐步过度到课外,同时逐步提高自主预习的要求。因为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教师要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的预习,让学社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从一开始的要求,到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了。这样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部分学生就可以让老师省心不少了,但还有一部份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教师仍然去提醒督导,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明确要求

对于预习,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一定要制订明确的,难易适度,具有学法指导性的、可操作性强的预习要求,除了一些常规要求之外,还可以根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一些个性化的预习作业,在课前提前呈现给学生,并对预习要求加以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预习的盲目性。老师可以把预习要求列成提纲发给学生,在上面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了解作者背景、自学词语、段落等明确地告诉学生预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预习?预习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三、指导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在强调预习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教给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并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初学预习,我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教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把生字、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促使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并具体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圈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注上拼音,写出解释,读颂课文;再读课文,完成预习题;而后默读课文,提出疑问。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并勇于提出新的问题,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这里还要补充的是,在学习预习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目的和内容各异,学生的情况又有不同,因此,其方法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其实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当是简易实用的、爱用的;还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但也不能太难或者毫无难度,让学生失去预习的动力。

四、检查评价

有的老师今天布置了预习的家庭作业,第二天老师就不闻不问,既不检查也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就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也不重视预习的作业,自己会松懈,久而久之便不做了。如果没有检查评价,预习也就是走走形式罢了。所以,对于预习,教师一旦布置下去,便应该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将预习的内容,或检查批阅或测验或通过上课时的提问,通过各种渠道的检查,使学生真正做到会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后,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应大力表扬,要呼吁有大家向她们学习,伴有一定的激励制度。对没预习或马虎的孩子要找谈话,询问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教育,方能起到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角。通过有效地课前预习,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快乐、轻松。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但是,如何让学生爱上预习、学会预习、有效预习,从而让学生重视预习,有效预习,让预习为课堂服务,还是一个值得所有语文老师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预习指导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