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防险救生的“先锋队”
——独家探访海军北海舰队某防救支队

2016-07-05 08:00米晋国于超
国防 2016年5期
关键词:先锋队潜水员支队

本刊特约记者 米晋国 于超



国防记者走边关

海上防险救生的“先锋队”
——独家探访海军北海舰队某防救支队

本刊特约记者 米晋国 于超

编者按:作为国家八支应急搜救援队伍之一,海军唯一一支正师级防险救生支队一一北海舰队某海上防险救生支队自组建以来,紧跟海军发展建设步伐,瞄准实战狠抓战斗力建设,从北海、东海、南海到深海大洋:常态化遂行全海域救援保障任务,创造了首次伴随保障常规潜艇挺进印度洋遂行护航任务;首次在海拔4862米执行潜水搜救刷新世界纪录;成功实施深潜救生艇527.2米极限救援实验刷新亚洲纪录;成功进行大深度饱和潜水试验并创造330.2米全国纪录;成功组织大深度氦氧潜水作业训练,创造海军氦氧潜水作业120米深度记录。先后完成16舰试验、“ 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亚丁湾护航、赴马尔代夫遂行供水救援、执行国际搜索打捞任务、APEC会议和首都阅兵安保等多项重大任务…… 跨海域、多样化救援保障铸造了-支敢打“ 硬仗”“ 恶仗”的“ 防救劲旅”。日前,记者在黄海之滨走进这支带有传奇色彩的“ 救命”部队,为您揭开海上防险救生的神秘幕纱——

潜水员为深潜救生艇扎系平衡缆 谭浩 摄

迎着和煦的春风,由海军北海舰队导弹护卫舰潍坊舰和远洋救生船长兴岛船组成的舰艇编队,从青岛某军港码头解缆起航,进行远海训练并赴印尼参加代号为‘科摩多—2016”的联合演习。其中,远洋救生船长兴岛船便隶属于某海上防险救生支队。这支有着60多年辉煌历史的部队,传承防救部队“ 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从部队战斗力生成、保持和跃升的诸多环节中,打造环环相扣的“ 金链条”,能力建设实现了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由辖区到跨区、由单一到体系的转变。

党委当好“ 领头雁”

海军海上防险救生支队前身是原某基地防险救生队,始建于1955年1月3日。2012年3月10日,以长兴岛船、海洋岛船、刘公岛船、长岛船、北救122船和机动救生大队筹建办为基础,调整组建海军海上防险救生支队。支队长兴岛船、北救122船、机动救捞中队都是屡建战功、英雄辈出的集体。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出色完成了首航南极,探摸“ 跃进号”“ 中山舰”,打捞“ 阿波丸”号、沙埕沉船、试验一号,援救巴西“ 加翠”号油轮、“ 大舜”号,晋城煤矿抢险、奥运安保、多国海军活动水下安检等几十项重大任务,载入了防救部队“ 勇闯龙宫”、无私奉献的光辉史册。

“ 昔日的辉煌能否胜任今天的使命任务?是守住家底保功劳簿还是开拓创新求发展?”面对海军转型建设发展的滚滚大潮,结合防救部队专业性、应急性、高危性的任务特点,支队坚持边建设训练、边遂行任务、边研究创新,牢固树立战斗力唯一的根本标准,趟出一条建设能搜善救、忠诚无畏的“ 防救劲旅”之路。

针对全海域长期分散遂行战勤任务实际,常委成员轮流常驻在外任务部队抓建,重大任务与基础训练、战备执勤与挂钩帮建两手抓、两手硬,带领部队在动中抓、实中训、严中管。政委刘长敏认为,党委班子是“旗帜”和“风向标”,一言一行都要“立实战标准”,一举一动都要“正实战作风”,一招一式都要“作实战示范”。4年来,支队常委平均每年出海遂行任务达76天。

那是2012年11月16日,北京市地质研究所3名地质队员,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沱沱河镇以西190公里的豌豆湖进行地质调查作业时失踪。应地方救援请求,海军、舰队命令支队实施搜救。支队刘培喜总工程师主动请缨,带领19人应急搜救小分队,迅速搭乘民航班机转乘火车、汽车,翻越白雪皑皑的昆仑山口,横跨可可西里茫茫无人区,长途跋涉3000余公里,赶到了海拔4862米的失踪现场。当时,当地气温低至零下13℃,寒风凛冽,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搜救队员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呼吸困难、头痛目涨、全身无力等不利因素,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搜寻到两名失踪地质队员的遗体,但第3名失踪队员的位置不明,给搜救工作带来难度。官兵们通过图像声呐搜索到水下目标后,两名潜水员携带水下摄像设备先后破冰潜入湖水中探摸。由于海拔较高,气温水温偏低,两人下水不久就因高原反应加剧,无力接近目标,被迫返回岸上。在武警部队官兵的帮助下,他们采取定点破冰的方法,最终成功将失踪者完玛东智(藏族)从冰层下捞起。至此,3名失踪人员遗体全部找到,搜救任务完成。这次搜救行动,是海军首次在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执行潜水作业任务,打破了世界潜水海拔高度纪录。

千里奔赴青藏高原紧急救援 王松岐 摄

破冰布设图像声呐搜寻探测 王松岐 摄

队员成功降落到预定海域 李倍 摄

“对我们部队领导干部而言,军人的样子最重要的是有能打仗、打胜仗的样子。”支队长刘杰谈到:“一线指挥部就要把全部心思用在打仗上,超前研究实战背景下各种‘短板’、弱项,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四平八稳不出事’,就是对未来救援的不负责!”支队党委把当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标准定位在“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坐标上,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为使战斗力标准落地生根,坚持刀口向内,在训练中着力根除“唯上、唯比、唯看”的虚风,把“揭短亮丑”作为检讨和整改训练中“歪风邪气”的有力举措。他们邀请潜艇部队、潜艇学院和上级机关业务部门一线跟训,进行训练质量监察,在实战化训练中精简指挥编组、规范作业模式、优化救援流程,集中对十几种救援方案预案进行“批判式”“检讨式”审定。在聚焦实战的作风引领下,支队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氛围更加浓厚,上级组织首长机关训练考核时,参谋长杜长余以满分的成绩为部队树立了标杆。

2015年7月,120米氦氧潜水作业中,该支队54岁的潜水业务长鲍兆强大校带领13名潜水员在120米的水下累计作业近90小时,完成水下探摸和摄录像等科目训练,创造了海军氦氧潜水作业深度新纪录。鲍业务长告诉记者:“既然是潜水业务长,就要拿实力说话。”如今,“献身强军实践,争当防救先锋”已成为官兵践行强军目标的价值追求和认同。

随着支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防救特装信息化程度高与人才成长周期较长、装备技术骨干少的矛盾日益凸显。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支队强调,凡是军事训练等级评定不是一级单位不评先、基层岗位任职能力评定不是优秀不得调入机关、训练考核等级不是优等不得提前调职等。他们还坚持把参加重大任务次数、出海天数、一线组训跟训时间、新装备操作维修技能等指标,纳入干部考核选拔任用重要标准,传递战斗力是第一位的“高频信号”。

潜水员对天安门前金水河进行探摸 谭 浩 摄

2014年11月,APEC会议水域安检鸟巢 冯斌斌 摄

构建全域救援体系

2014年,一次实装空运救援演练中,部队所携行、运行装备在登机时仅称重一项就用了1个小时。这件事让支队领导忐忑不安。防险救生分秒定生死、毫厘决新生,必须跟时间赛跑!为此,该支队专门赴军地航空部门实地调研,按照“精备、实用、快速”要求,设计制作了一批模块化装载运输装置,以中小型应急救援任务携行装备为基数,配备补齐2套模块化应急救援装备,实现了应急救援装备模块化配置。同时,针对防救装备技术复杂、新老并存、完好率要求高的特点,一改以往发生故障后维修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精细化预防式装备技术保障模式,固化三级援潜装备技术编组,加强装备动态静态预防性监管维修和精细化管装,将隐患故障排查在“萌芽”状态,确保主要援救装备完好率、能战率均达100%。

近年来,支队不仅按标准完成高难险课目,还自设难局、危局、险局,最大限度贴近实战情节,最大限度构设复杂训练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发挥装备实际效能,让官兵在实战的背景条件下,得到全员额、全装备、全天候、全过程的拉动磨炼,部队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据了解,该支队常年保持一艘救援船和一个陆上应急抢险分队听令紧急出动状态,并与国家海洋局、海事局、救捞局建立信息通报机制、联合救援保障机制和救援研讨会商机制,时刻准备应对水陆方向的应急救援任务。

随着海军职能和任务的不断拓展,仅靠舰船很难保证救援的时效性和成功率,而航空救生分队能够将援潜人员、装备和物资快速、准确地投放至失事海域,并可将失事潜艇的最新动态信息传输至岸基指挥所和后续支援兵力,特别是在中远海援救行动中,他们更是发挥着关键作用。2015年8月,该支队航空救生分队成功进行了海上跳伞实训,一朵朵伞花在海天之间绚丽绽放,昔日潜行深海的潜水员成为上天跳伞、入海潜水、战场救护的“天降神兵”,也标志着支队应急救援体系实现了陆、海、空多维一体化。

2014年,支队应急救援分队奉命奔赴南海打捞鱼雷。从应急出动奔赴目标水域到准确搜索定位目标,每一过程都比预案提前完成。可到了下潜打捞作业环节,面对水深84米、暗流涌动的海底,一些年轻潜水员打怵怯场。关键时刻,“英雄救捞中队”四级军士长王春林勇下头水,出色完成打捞鱼雷任务,得到了海军通电表扬。而支队党委认为,战备水平提高并不意味着实际救援作业能力高,“不练基本功,难唱重头戏”。为此,他们先后提出建强“一型船、两支队伍”“一强三能”“四个能力”等具体量化目标体系,从援潜救生船全训到潜水员、防救帆缆人员能力考核认证,都制定了详细可操作的能力目标。同时,他们把舰艇拉到陌生海域,利用水下沉船、障碍物等进行实际救援作业训练。官兵在这种环境使用多型侧扫声呐、图像声呐练习目标搜寻、定位,练熟“水下机器人”操纵技能,进行水下切割破障、打千斤洞、穿引钢缆等作业,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级台阶,基础训练和救援单兵技能根基得到了整体提升。

为了解决深海作业难题,上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提出了“饱和潜水”的概念,即在高压下保持一定时间,渗入人体血液和组织的气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从这时起,只要压力不变,即使再增加停留时间,人体血液和组织里的气体含量也不会改变。这样,潜水员就可以在岸上或军舰上的压力舱内先进行饱和加压,然后乘坐潜水仪器下潜、出舱持续工作。结束全部工作后,潜水员回到水面进行一次减压即可,而不必多次往返于水面、水下。全球的海洋大国均以潜水员饱和潜水深度作为自己深海能力的标志。西方多个国家,先后达到400米饱和潜水,而法国、日本则分别达到534米和450米的深度。

2010年,支队潜水员叶永利、孙志江参与执行模拟480米饱和潜水实验任务,持续19个昼夜。时任“英雄救捞中队”中队长叶永利告诉记者,500米水下的压力,可以把10毫米厚的钢板压弯。当舱内加压至模拟80米水深时,潜水员出现了关节疼痛的症状,行动开始受限。到270米时,由于受高压神经综合征的影响,出现头晕、恶心,无法喝水,情绪出现起伏。加压到480米出舱作业时,潜水员们还出现了记忆力消退的情况,只好再重复进行测量、记录。最终,他们以493米创造了该项目的亚洲新纪录。此前,叶永利的军校同学和战友,已经有3人牺牲在潜水岗位上。

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了饱和潜水技术,但是能否具备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能力,必须潜行深海勇闯“龙宫”。5年磨一剑,潜水勇士期待的一天终于来临。

2015年1月5日,南海某海域,4名潜水员搭载饱和潜水钟开始下潜,随着深度不断增加,潜水钟被海水挤压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当潜至326.7米处时,3名潜水员从水下传来报告:“1号正常,2号正常,3号正常,潜水钟一切仪表正常。”

“打开钟门,开始巡潜。”随着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笔者通过水下电视系统看到,潜水钟舱门打开,“终极挑战”上演。3名潜水员勇敢地跃出潜水钟,开始对海底进行巡潜,并顺利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水下作业动作,最终深潜至330.2米最大深度,巡潜总时间达1小时41分钟。

“300多米的深海终于有了我海军潜水员的身影。”支队王鹤鹏副支队长自豪地说。这次试验,无论是饱和潜水各系统、各模块的“硬件”,还是减压方案、潜水员训练方法的“软件”,都是清一色的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为我海军执行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训练跟着实战走,能力伴随使命增。随着海军战略转型建设的深入推进,对远海大深度援潜救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该支队按照“潜艇部队走到哪,援潜救生就练到哪”的思路,结合战备执勤任务,先后组织两型3艘舰船分别在渤海、东海、南海三个方向进行了深潜救生艇、机动型救生钟与东海、南海舰队新型潜艇进行实艇对接救援演练,并远赴印度洋伴随保障某型潜艇远航,实现了海军援潜救生向更快更远更深大步跨越。2014年,支队首次组织长兴岛船走出国门,深入大洋遂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历时150余天,总航程2.3万余海里。在护航任务中,紧急奔赴马尔代夫执行供水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一时“远水也能解近渴”“中国的水好喝”传为佳话,中国海军连连赢得国际赞誉。

“深度527.2米,深潜救生艇各系统功能测试完毕,运行正常!请示模拟对接救生平台!”2015年9月下旬,南海某海域风高浪急,北海舰队某海上防险救生支队正在进行极限深潜试验。在“深海龙宫”,操纵员朱昱昇驾驶某型深潜救生艇陆续展开紧急下潜、艇体均衡、巡回航行、搜索探测、模拟对接等科目。4个多小时后,从“深海龙宫”传来极限深潜试验成功捷报,一举刷新全国大深度援潜救生记录,这标志着我海军大深度实艇对接救援能力实现了新的提升。

深潜救生艇与水下潜艇进行实艇对接 都小坤 摄

组建4年来,该支队紧紧围绕援潜救生这个核心,统筹规划建设,积极探索研究援潜救生平台与搜寻探测、医疗救助、运输投送以及通信警戒平台兵力密切协同,实现援潜救生能力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由辖区到跨区、由单一到体系的转变,初步具备了与现役所有型号潜艇在极限深度实施援潜救生、60米以浅大规模综合潜水作业、120米以浅氦氧潜水和300米以浅饱和潜水作业能力以及1000米以浅观察探测能力。

始终高扬英雄旗帜

在复杂恶劣环境下,在生死考验关口前,支队部队先后涌现出了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称号的海军长兴岛船、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救捞中队”荣誉称号并两次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的机动救捞中队,参加打捞“阿波丸”号沉船任务的一等功臣汤东征,首潜南极洋底的一等功臣刘宝珠,创造480米氦氧饱和模拟深潜水亚洲新纪录的一等功臣叶永利、孙志江,创造海军最大深度62米援救艇员和最大下潜518.2米深度两项重大突破的深潜救生艇“天才操纵员”朱昱晟等一代代先进群体和防救英雄。

发展历程,见证一路激浪高歌;薪火相传,彰显防救英雄本色!一代代防救官兵以辉煌历史凝聚军心,以光荣传统激励斗志,用青春和热血、用忠诚和奉献书写着精美的华章,汇聚形成了“艰苦创业、牺牲奉献、科学求实、追求卓越”的支队精神和“共产党员下头水,关键时刻以命换命”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支队党委深挖防救人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和战斗血性,与“艰苦创业、牺牲奉献、科学求实、追求卓越”的支队精神相结合,精心打造“防救先锋”品牌,激励防救官兵勇往直前、无往不胜。

指挥员现场研究商讨救援实施方案 谭 浩 摄

“这里的624面锦旗、233块奖牌、266个奖状,真实体现了一代代‘英雄救捞中队’官兵奋力拼搏的英雄事迹……”每当新兵下连、老兵退伍、入党入团、重大节日等时机,该支队坚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英雄传人”主题实践活动。他们以“英雄救捞中队”和首航南极的长兴岛船这两个英雄集体为“标杆”,深入开展“新老功臣话使命”活动,邀请一等功臣汤东征回顾当年探摸“跃进号”、打捞“阿波丸”的艰辛历程,追忆英雄壮举。请曾经完成480米氦氧饱和潜水试验的一等功臣叶永利、孙志江等英模典型走进基层、贴近官兵,讲经历、谈感受,让官兵多方位、全视角受熏陶,激发官兵献身防救事业的豪情。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客轮翻沉长江江底。6 月2日,支队58名官兵闻令而动,紧急赶赴失事水域,执行失事客轮应急搜救任务。在5天4夜的紧张救援中,救援官兵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发扬“共产党员下头水,关键时刻以命换命”的精神,面对天气状况恶劣、水下流速接近4节(一般潜水员水下安全作业,水流不能超过2节),沉船变形、障碍物杂乱,极易刮伤潜水员、刮破供气软管危及潜水员生命等险情,救援官兵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次次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一次次完成任务。6月中旬,支队“东方之星”失事客轮救援任务事迹报告会走上舰队礼堂、走进兄弟友邻部队、走向地方共建单位,潜水员们不畏艰险江底搜救、不惜以命换命的感人事迹,让在场听众纷纷潸然泪下,让军内外媒体赞誉连连。

2016年2月27日,一艘渔船与商船在青岛附近海域相撞,渔船翻扣,船上9名渔民落水失事。险情就是命令!舰队立即启动特情处置机制,命令正在附近海域执行训练任务的该支队北救122船由训练转入实战,紧急赶赴事发海域参与搜救。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中,面对4~5级的寒风、零下6℃的低温、湍急的水流等不利条件,潜水员毫不犹豫地潜入寒冷的深海,践行着“共产党员下头水,关键时刻以命换命”的铮铮誓言。

救助生命、抚慰伤痛、安慰逝者,防救部队有一种信念澎湃于胸,那就是用生命托起生命的希望,用血汗慰藉伤痛的心灵,一代代防救人始终把救助生命、扶危解难当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豪情壮举,坚持把理想信念浸染在军旗上,融入强军实践的征程中。

(责任编辑:胡东霞)

猜你喜欢
先锋队潜水员支队
大同市文联、市文艺创研中心党员先锋队下沉社区疫情防控
画图捉迷藏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支队指挥中心一体可视化指挥平台运用
彰显高校师生党员先锋队特性的路径探析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试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主动适变,积极进取
潜水员
“美梦成真”之潜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