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访当年始排《天仙配》
——“三腔合一”拉开黄梅戏音乐改革的序幕

2016-07-05 01:53徐高生
黄梅戏艺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天仙配黄梅戏合一

○ 徐高生

这“三腔”指的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腔合一”是用这三腔的音乐素材编创的一首黄梅戏声腔唱段,出现在黄梅戏传统精品剧目《天仙配》“鹊桥”一场戏中,由众仙女齐唱:“人间天上不一样”唱段。曲调如下:

“三腔合一”这首唱腔是音乐设计者遵循“推陈出新”和“二百”方针,以源于传统、立于传统、破于传统、勇于创新、敢于改革的精神,创作出这首具有极强生命力、划时代的精品。

唱腔取材:第一句“人间天上不一样”用的是阴司腔为上句;第二句“男婚女嫁配成双”用带复句的仙腔音乐素材而写成的下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大红花轿来迎娶”、“吹吹打打入洞房”用的则是经过改编的新彩腔和仙腔构成上下句。现在看来这种创腔手法很平常。但在六十多年前的昨天,却是不寻常!更是来之不易!当年这段“三腔合一”一出现,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旧与新的斗争、破与守的较量,在剧团中激烈地进行着。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事物的标准,群众是审判员。“三腔合一”通过实践这个真理的检验,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关于“三腔合一”风波的经过: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1953年5月成立,当时没有固定的团址。7月陆洪非改编的《天仙配》由省黄部分留团人员排练(另外一部分人员赴朝慰问)。导演是乔志良、李力平;音乐设计是方绍墀、潘汉明;司鼓是吴春生;七仙女由陈月环饰、董永由查瑞和饰;丁式平(业务团长)负责排练。当《鹊桥》中这段三腔合一的唱腔出现时,受到以著名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为首的一批老艺人的反对和抵制,其中有熊少云、查瑞和等。使排练陷入僵局,争论不休……丁老(丁永泉尊称)提出:“黄梅戏传统唱法规定是神仙唱仙腔、鬼魂唱阴司腔。两者不能混淆,界线要分明。堂堂的省团都不懂传统会让人笑话。”众艺人随之附和、振振有词!坚决反对“三腔合一”的唱腔。丁式平团长感到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戏还是要排,便从中调解说:“丁老,我们先在舞台上排完再看,不行可以改掉。”丁老说:“看看呗。”众艺人表示同意。司鼓小青年吴春生对乐队说:“我们加上吹打、小钹、担子、碰铃、木鱼、堂锣,让台上热闹些。”导演一声令下,乐队演奏起来,演员又唱又舞起来。刚一结束,潘汉明第一个站起来喊到:“好得很!”丁式平团长连说:“行,行。”转向丁老问到:“丁老你看……?”。丁老抬了抬头说到:“我看……还行哪。”又回头看了看众艺人,众艺人都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场风波也就平静了下来。从此“三腔合一”演唱至今,已六十多年了。

“三腔合一”的用法也从此打破了传统声腔演唱的法规,拉开了黄梅戏音乐改革的序幕,给以后的音乐创作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实际上丁老不是一个守旧的人,他曾经说过:“黄梅戏原先是从安庆地区民间小调中唱出来的,能成为解放时黄梅戏这个样子,是我们几代艺人千辛万苦摸索磨练唱出来的!”是的,解放前,丁老带黄梅戏远赴上海演出的过程中,借鉴学习,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事物的标准,群众是审判员。“三腔合一”通过实践这个真理的检验,吸收了兄弟剧种的长处和优点,对自己进行了改革。在此仅举三例:一、黄梅戏的白和唱都以安庆官话为标准;二、删除唱腔中不必要的虚词;三、学习兄弟剧种好的化妆和舞台设置。由此看来,黄梅戏能有今天的辉煌,是与他们的贡献分不开的,他们功德无量!

猜你喜欢
天仙配黄梅戏合一
天仙配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天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