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友善

2016-07-05 14:53朱舒坤
前线 2016年6期
关键词:儒家价值观道德

朱舒坤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友善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描述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美好状态,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培育和践行友善精神,有助于培养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相互关爱的和谐关系。

友善精神的思想源泉

友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源泉,主要来自于儒家对“仁”、“善”的探讨。

首先,友善的内核是仁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精神,与儒家“仁”的他者优先伦理取向,在价值底蕴上有着契合之处。“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 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表现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具体的行为上,“仁”表现的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从《论语》来看,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中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等,都突出了“仁”以对方为重的他者优先的伦理取向。以仁爱精神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应有之义。

其次,友善的重点是善心。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解释了为何行“仁”。因为人性本善,只有推行“仁”,才能让人区别于禽兽,成为“人”。为什么人性本善呢?《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意是说,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之根种植在他心中。一个充满仁义礼智道德的心,自然是一颗善心,体现出来的人性,无疑也是善性。在孟子看来,“善”是人格完善的标志。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存心”即是保有一颗仁、义之心,对别人则表现为友善。除了儒家之外,道家等思想也对友善思想的产生形成了重要影响。如道家创始人老子曾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至于什么是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最后,友善的价值在于实践。从文化的发展角度看,自从孔子开创“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后,友善精神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之一。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方学说,友善精神也开始对中国社会有了普遍性的影响。历代统治者沿袭以德治天下的儒家传统,儒家所提倡的约束自身、待人宽厚、礼仪周到等等,成为封建社会的行为规范。友善精神也就成了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之一。时至今日,友善精神有了众多解释。如当代伦理学大家罗国杰认为,友善就是友好、友谊,就是要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善与人处、广交朋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关心、爱护、照顾他人,要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要有爱人之心,力求成人之美。

友善精神的时代意义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友善,肩负着服务于时代的任务,应当体现出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中国社会当前处于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之中,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地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各种社会矛盾突显。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体上是向上、积极的,但也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突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容易被金钱和利益所影响。社会中时常发生一些不友善不友好的现象,同情心缺位、爱心丢失、冷漠自私,把礼让视为软弱。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现实世界,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各种社会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以友好和善的方式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价值观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攻坚期、社会矛盾和利益分配日益复杂化、社会思潮与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友善作为以道德为尺度处理社会关系的价值观体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首先,友善是构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一项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狭小地理范围内的传统社会血缘关系,而是扩展到以陌生人为主体的公共社会领域。在这种具有开放性、变动性、多样性的现代公共社会中,友善精神是人们实现与人交往、成功融入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

其次,友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个体竞争与合作的“润滑剂”。友善有助于个人之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工具理性“有利还是无利”的逻辑不同,价值理性追求的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是一种无条件的坚定信仰。在解决人与物关系的基础上倡导友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三,友善精神有助于解决异化变质的人际关系问题。友善精神推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友善的人伦关系,而不是权力、法律、金钱等冷冰冰的关系。它能改变个人看待他人和世界的视角,引导人们不仅仅以强调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来处理人际关系。友善精神会引领人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与人之间在生活方式、文化、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在社会生活中求同存异。

友善精神可以成为创造真善美的根本动力。它不仅仅是一种关于伦理学的心理剖析,还是一种发自生命本原的道德实践。友善精神是良知的表现。当代著名儒学家蒋庆说,良知是人类永恒存在之普遍人性,是人类行为之准则明师,直接参与到人类历史的创造。良知既是人类复归理想社会的标志,又是人类克服历史异化的动力所在。因此,历史的进程,也正是一个“良知由异化到复归的历史”。我们不妨在更高层次上回归传统哲学,重温一次“良知由异化到复归的历史”,探求友善精神在今日中国如何再次发扬光大。

第一,应当持续坚持、强化以德治国。友善精神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把道德放在首位,突出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如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四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以及王守仁的“致良知”等,讲的都是人类的普遍道德。

第二,应当鼓励让友善精神成为个人行为的统帅。德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鲁道夫·奥伊肯在其代表作《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中指出:“人是自然与精神生活的汇合点,人的义务和特权便是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地追求精神生活,克服其非精神的本质。精神生活是内在的,它不是植根于外部世界,而是植根于人的心灵;但它又是独立的,它超越主观的个体,可以接触到宇宙的广袤和真理。”让友善精神成为行为的统帅,支配人在现实中过一种理性而有价值的生活,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今日中国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第三,创造性地活用我国传统优秀道德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十二个关键词,几乎每个关键词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历史根源,同时又体现出颇具现代特色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让友善精神辩证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从古今关系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古为今用。

友善精神的社会实践

友善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有着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问题。道德品行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文化在“内圣”领域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修身”理论。孔子认为,“内圣”是“外王”的精神内核,先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修身思想仍然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在修身的释义上,意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在修身的内容上,强调三点:一要修党性;二要修理想信念;三要修道德境界。在修身的过程上,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思想中的杂质。在修身的目的上,在于培养道德品行良好的“君子”,成为尽善尽美的“仁”的典范。“修己”之后,才能去“治人”。

友善精神的社会实践效果,取决于能否知行合一。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培养友善精神,难点在于修养内心。在内心中真正接受友善精神,在行为中才能真正愿意弘扬友善精神。身体和心性是一体之两面,修身被理解成为一个“以心控身”的问题,强调精神对行为的控制,从而达到身心的合一。而且,要诚于中而形于外。欲为“君子”,必先修养自己的“仁心”,即体现为“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为修“仁心”,“克己”、“自省”便成为基础。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指出:“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这里所讲的修身自律、端然正己,对个人品质提出了高要求。

其次,培养友善精神,关键在于社会实践。儒家思想是一门处理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由“仁”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人际和谐关系的关切。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人与人关系的互补、忠诚、献身、责任和义务的崇高品德。儒家对人性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在这种人性化的情感心理的指引下,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相互关爱的和谐关系。儒家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些具体要求完全可以被当代人学习和借鉴,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指导标准和原则,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友善精神,对个人在“行”上的要求如下:一是待人平等,这是友善的前提。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都是社会的平等成员。二是待人如己,这是友善的重要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待人宽厚,这是友善的重要要求。当然,待人宽厚不能等于盲目迁就。四是助人为乐,这是友善的直接表现。五是关爱别人,注重精神层次的幸福。超越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的追求,才是融入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的幸福。

最后,培养友善精神,重点在于社会弘扬。培养友善精神,需要在社会层面弘扬利他幸福的思想。法国学者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中说:“当我们说德行就是它自己的报酬时,我们只想简单地声明,要想使自己得到稳固的幸福,他就应该从事于自己同类们的福利,并且应该博得他们的尊重、爱戴和援助。经验应该时时刻刻使他深信,部分人的福利只能从全体的福利中来;正义会使他感觉到,在这个体系中,凡以符合于全体的方式而活动的意志,必然要感受一种有益的反应。”这段话的意思,孙英在《幸福论》中如此理解:“关心和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幸福的利他幸福,不仅可以作为获得利己幸福的手段,而且本身就能转化成目的、转化成利己幸福。”因为,追求大多数人的利他幸福,本身能给人们带来真实的快乐,从而带来利己的幸福。这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如孟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培养友善精神,需要社会层面弘扬利他精神。一是应着力发掘和宣传贴近百姓生活的善行义举,让群众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从而激发出内心的善意和友爱。二是匡正人心需要惩恶与扬善并举。一方面要严惩损人利益、敲诈欺骗等伤风败俗的行为,一方面要保护践行友善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三是夯实践行友善价值观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

责任编辑:宋明晏

猜你喜欢
儒家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知命
跟踪导练(五)(2)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道德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