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的梦想与现实

2016-07-06 17:50曲梅
神州学人 2016年7期
关键词:复旦大学留学生职业

曲梅

2016年初春,一场题为“关系:人际网络影响力”的英文讲座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行。这场讲座专门为有志于在中国工作的来华留学生而设,参与讲座的听众以复旦大学的来华留学生为主,但讲座也吸引了个别中国学生,以及来自上海其他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在所邀请的演讲嘉宾中,既有来自咨询企业的外国高管,也有外国商会的工作人员。

该活动的组织方是复旦大学国际学生职业生涯协会(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ociation,简称PISA),该协会是由一群在中国追寻职业梦想的复旦来华留学生于2015年秋创立的。这次讲座是PISA成员们通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独立组织的第一场大型活动。讲座的成功对于PISA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代表着PISA的运作已走上正轨。而PISA的诞生与发展,也为我们思考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大学国际化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当梦想遇到现实

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各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近十几年来,来华留学生总数大幅上涨。仅以2015年为例,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占46.47%,较2014年增长12.41%,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高于来华生总人数增速的态势。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论是在华外资企业还是逐渐“走出去”的中资企业,都需要大量通晓中外的国际化人才。

复旦大学英国留学生马菊(Ibtehaal Manji)说:“我和许多留学生一样,认为中国充满了机会。我想,我们一定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实习或工作机会,获得工作经验,培养人际脉络,进而逐渐走向成功。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这实在是太难了。”马菊所说的“现实”便是找一份合适的实习机会或潜在的工作岗位。较国内学生而言,来华留学生要寻得一块职业发展的敲门砖,实在是“难上加难”。

困难一,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的政策环境相对模糊、保守。

教育部在2010年印发的《留学中国计划》中,特别提到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来华留学人员勤工助学提供便利,为实习实践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教学与实习对接、课堂与社会衔接的教育机制。”但一些现行规定又对留学生勤工助学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如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为“2000规定”)第二十六条指出,“高等学校组织外国留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应当按教学计划与在校的中国学生一起进行;但在选择实习或实践地点时,应当遵守有关涉外规定”,同时,在第三十六条中规定,“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得就业、经商,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但可以按学校规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2014年,教育部又在“2000规定”和其他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发布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对“勤工助学活动”一条进行了修订,即在保证原有条款不变的基础上,增加“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的具体管理规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但目前尚没有具体的规定出现。

在就业政策方面,《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2010年修正本)》要求外国人在中国就业需要“具有从事其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但如果结合“2000规定”中提到的“外国留学生毕业、结业、肄业、退学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境”这一要求来看,则可发现来华留学生难以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直接在华就业。但最近,上海市对于留学生在华就业有所放松。例如,公安部2015年6月发布的《上海科创中心系列出入境政策实施细则》规定,“外国留学生凭国内高等院校毕业证书和创新创业计划书或创办企业证明,就可以申请加注‘创业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有效期两年,进行毕业实习及创新创业活动。期间,被有关单位聘雇的,可以按规定办理工作类居留许可”。上海这一新政虽然为来华留学生就业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但仍旧难以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

困难二,实习、就业信息难以获取。

在马菊看来,复旦大学来华留学生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难以获取合适的实习、就业信息。在她的朋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全英文项目中学习,汉语水平十分有限,然而招聘信息却一般用中文发布,因此对于汉语不佳的留学生来说,寻找和理解这些信息十分困难。有的留学生虽然汉语水平足够,但由于信息往往分散在不同渠道,留学生对此不熟悉,从而也错过了很多重要信息。还有的留学生尝试依靠校外职业中介,但费用较高,介绍的实习岗位也不理想。

此外,即使能够理解、收集到实习就业信息,这些信息所包含的岗位却往往不适合留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马菊说,很多工作信息都与英语教学、表演等工作有关,与留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岗位较少,且通常是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施展所学知识的工作。

困难三,我国高校在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服务方面有所欠缺。

约翰(Johannes Rotter)是来自德国的留学生,在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全英文硕士项目中学习。在遇到实习、就业困难时,约翰首先想到的是向校内职业发展中心,以及中国学生组建的职业发展社团求助。但约翰很快发现,除了管理学院针对该院学生提供的职业发展服务之外,在学校层面,针对全校留学生提供的此类服务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留学生虽然可以借鉴该校职业发展中心和外国留学生工作处提供的信息,但目前内容尚不丰富,且有些信息也不适合留学生的境况。有的留学生尝试参加校外企业、商会的职业发展活动,但由于一些活动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因此不得不放弃。

复旦大学的情况并不鲜见。近年来,虽然国内各高校针对国内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日渐成熟,但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服务却起步较晚,且在很多学校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长期以来,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较少,从专业来看,又以汉语言学习为主,再加上就业待遇较低、签证办理困难等原因,造成留学生在华职业发展需求较少,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第二,正如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到的那样,目前我国关于来华留学生的相关政策规定“是处于比较宏观的层面来把握的,并没有进一步的细则和操作规程,使得很多高校在处理来华留学生实习、就业、创业方面的问题一直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生怕触碰难以拿捏的外交红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蒙仁君《高校来华留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高教论坛》,2015.8)。综上可见,导致当前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困境的原因非常复杂,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间即可实现。但对于即将毕业的留学生来说,实习、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却真真切切地摆在眼前。“我决定不再等待。”约翰坚定地说。随后,他开始与几个志同道合的留学生伙伴商议,为自己的梦想铺路。

“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

虽然在寻找实习和就业机会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但约翰发现,每个留学生了解的信息、拥有的人际关系确实非常有限,但如果留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共享,则可以互惠共赢。基于这一理念,约翰与他的朋友商议,创立了PISA,并将其核心理念定位为“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From the students,for the students)。

目前,大约有15名留学生长期参与PISA的组织工作。他们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欧洲地区的近10个国家,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法律、经济、管理、汉语言等专业。留学生们根据各自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承担起了不同的职责。例如,马菊在英国为报社写过新闻并且喜欢撰写博客,因此负责大部分联络工作和文本内容的撰写;来自美国的庆功(Eduardo Gonzalez)之前曾在美国几所大学做行政工作,并正在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实习,因此在团队中负责与学校各部门的联系工作。

通过半年多的不断完善,PISA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组织架构。PISA由理事会、职能部门和会员组成,其中职能部门包括内联部(与学校各部门的联系)、外联部(与校外合作伙伴的联系)、项目部(组织职业发展活动)、内容部(撰写所有文本信息)、社交媒体部(负责微信公共主页及即将运行的LinkedIn和Facebook主页上的互动)、工作信息部(甄别、整理与就业和实习有关的岗位信息)、市场部(PISA宣传与广告设计)和招募部(招募PISA会员),理事会目前则由会长、副会长、秘书兼外联部长,以及内联部、内容部、项目部的3位部长组成,是PISA的决策部门。此外,基于“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理念,PISA发展了会员制。无论来自哪所大学,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来华留学生,只要通过微信在线填写表格即可免费入会。成为PISA会员不仅可获得与自身匹配的实习、就业信息,还有机会结识其他会员,拓宽人脉。

在复旦大学,一个学生社团的成立和运作需要得到学校的认可。在向外国留学生工作处提交申请材料不久,PISA就获得了准许。为了能够及时获得一手信息,以及策划适合自己的活动,PISA成员走出校门,通过参加上海各类机构举办的职业发展和社交活动,宣传PISA,积攒人脉。

微信公共主页是PISA的重要载体。自成立以来,PISA一直致力于与来华留学生们分享各类职业信息。从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法律法规类,即权威部门发布的实习就业法规,以及根据国家法规、复旦大学校外实习相关规定和个人申请经历而撰写的实习申请攻略;二是知识拓展类,即PISA自行组织或校内外各类机构举办的与中国经济有关的讲座、研讨会;三是职业发展类,即与职业发展有关的讲座信息(如怎样准备简历、社交媒体在工作中的应用)、跨国公司的实习和招聘信息等。截至发稿时,PISA微信公共主页已有千余人订阅,成为上海来华留学生中较有影响力的职业发展团体。

尽管PISA工作硕果累累,但在发展过程中却一直面临着“人力”“财务”两大困难。首先,PISA组织者均为复旦大学在校生,平时功课繁忙,很难将大量时间放在PISA工作上,因此只能通过招募更多志愿者,一起分担工作任务。近期又由于几名骨干成员面临毕业,因此必须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其次,PISA并不是一个营利性组织,资金短缺一直是限制PISA发展的重要因素。在PISA成立初期,留学生们甚至不得不用自己的生活费来印制一些海报等宣传材料。幸运的是,在2016年初复旦大学年度社团评审中,PISA获得了一部分资助,可以基本维持日常活动花销。

在与PISA会长约翰的交流中,他透露了自己对于PISA的憧憬。他说,在不久的将来,PISA可能会成为一个根植于复旦大学的、在上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组织,也可能发展为一个学校间的学生组织。约翰还表示,如果复旦大学对PISA感兴趣,他们很愿意帮助学校构建留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体系。

谁是大学国际化的领路人?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状况一直是衡量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尺,但在留学生教育这一问题上不能只是关注学生数量的增长,还应该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教育质量,留学生教育中“只管学习,不管就业”的弊端应及早摒除。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问题已经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在实践领域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首个建立来华留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高校,该校搭建了集实习、实践、岗前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指导为一体的来华留学生实习就业综合平台,以提高留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又如,2016年3月初,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与江苏盐城开发区政府合作,借中韩自贸协定的东风,在中韩盐城产业园创办了“复旦大学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及“复旦大学留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总的来说,不管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人们都在推动一种自上而下的留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体系。在这种“自上而下”的体系中,高校管理层是发动者,来华留学生是被服务的对象,是教育服务贸易话语体系中的“消费者”。而PISA的诞生与发展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正如它的核心理念所提到的那样,“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复旦大学来华留学生在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中反“客”为“主”,将教育的方向盘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那么,哪种模式更好?或者说,谁才是大学国际化的领路人?其实,两种模式各有长处。“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不必说,不管是在人力、资金方面,还是在社会资源、法律保障方面,都是学生团体可望而不可及的。但PISA模式亦有其不可替代性。首先,根植于来华留学生群体的PISA能够更加直接、及时地了解这一群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更重要的是,PISA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来华留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过程: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一起工作,锻炼了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合作能力;通过与校内外机构或个人的接触,加深了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理解。因此,PISA堪称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所提倡的“从做中学”的经典案例。而一直走在国际化前列的复旦大学,也因为这群留学生的主动参与,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富多彩。(作者2013年9月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丹麦留学,现为丹麦奥胡斯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复旦大学留学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Comment acquérir la culture de l'autre?
一道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再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