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视角下的舆论审视

2016-07-07 08:26甄晓博
采写编 2016年2期
关键词:特征

甄晓博

摘要:“舆情反转”现象在媒体的报道上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反转新闻的出现使得民众感叹面对新闻时无所适从。从媒体上看到、听到的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即使当初言之凿凿的报道,也存在以后被颠覆的可能。本文以四川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为例,分析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以及特征,探索舆论审视下的反转新闻。

关键词:反转新闻;特征;成都女司机事件

一、反转新闻如何反转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是指某条新闻刚出来时,舆论会把矛头指向某一方,可新公布的细节会使新闻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态度立刻随着新剧情的出现,情绪化地摆向对立的另一个方向,被同情的受害者瞬间成为被唾弃者,被攻击的作恶者立刻成为被同情者,180度的情绪大挪移就在一瞬间。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对新闻传播时效要求越来越严苛的新媒体时代,记者为“抢新闻”不标明信息的来源、用未经可靠性证实的来源、掺杂主观情绪等吸引眼球甚至网络评论和社交媒体中等未经确认的信息,被部分媒体草率地当作新闻的由头,一旦报道被证实与事实不符,往往就会“舆情反转”。

例如,在2015年5月3号下午,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卢女士在驾车前往三圣乡途中,因行驶变道原因在娇子立交被张某驾车逼停,随后遭到殴打致伤。事件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后,人们先是对男司机张某下手之狠表示震惊。然而,当张某行车记录仪记录的视频曝光证明卢女士违章驾驶以后,舆论又转而谴责女司机卢某开车太没规矩、太危险。广大舆论群体由一开始的批评男子打人,转而开始批评女子开车太没规矩,导致了反转新闻的产生。

二、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

(一)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在新媒体时代,排山倒海般的信息从根本上变革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在传统媒体时代细致和深度化的阅读习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沉迷于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受众对于新闻的第一诉求往往不是“深入了解”,即新闻发生的详细过程及深层次原因,而是浅尝辄止,只求对信息有大致的了解。这就为反转新闻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在刻板成见作用下,当人们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根本没耐心作出理性判断,而是任由碎片化信息调动自己的刻板成见。于是,结论快速得出。这为以后的新闻反转提供了可能。

(二)媒体行业的非理性化竞争。时新性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记者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不在时新性上下功夫,那么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将被逐渐淘汰。出于记者的本能和行业生存的需要,“抢发头条”、“独家新闻”成为记者潜意识的新闻理念。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完成稿件,则成了记者们完成任务的不二法门。即使未经亲身采访,仅仅截取网络上的只言片语,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要抢发快讯。

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新闻不是经过系统的编辑以后再发出来,而是通过抢占先机的方式,先在网络抢发,第二天纸媒跟进,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媒体的惯用手法。由于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接收的是不完整的信息,所以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是十分片面的,对事件的认知仅是浅尝辄止,雾里看花,更多的时候会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从而在时间的不断发酵过程中最后发现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形成舆论的大反转。

三、反转新闻的特征

(一)“标题党”手法的大量引用。在一些新闻中,记者把新闻事件中能够刺激读者感官、吸引注意力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标题进行渲染,或是在报道的文字中以“细致的描写”来实现“表达立场”的目的。在本次成都女司机被暴打的新闻事件中,有的媒体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光天化日之下”、“被暴打”等极具挑逗性和引导性的词汇作为标题,才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舆论的迅速关注,为以后新闻事件发生反转埋下了广泛的舆论基础。

(二)反转新闻大多发生在社会敏感题材的新闻报道中。反转新闻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者报道失实与对公众焦虑的刻意迎合、刺激。一些记者为了获得广泛的关注,争取舆论的注意力,置理性客观的报道原则于不顾,在报道新闻时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焦虑,并且通过选择性报道不断刺激这种焦虑,以期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通过对具有敏感性题材的社会事件的筛选,一旦这种选择出现了报道失实,记者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传谣者,就是一个破坏者。这显然违背了记者的职业道德。由于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中涉及十分普遍的公共交通问题、女性安全问题,所以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人们迅速而广泛的关注。(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白马是不是马
图表
识别模型特征顺利解三角形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