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专业主义

2016-07-07 08:26李彦峰
采写编 2016年2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摄影职业

李彦峰

一、奉行专业主义是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生存之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整个社会正在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自媒体和“公民记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媒体传播环境。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作为传统媒体记者的重要一员,摄影记者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摄影记者的生存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首先,摄影记者的赖以生存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摄影报道是报纸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而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发展的冲击下。不少的报纸媒体的发行量下降、广告收益减少的局面。由此减员增效就成为报纸媒体所采取的措施之一。由于面前新闻摄影图片的来源很广,使得专职的摄影记者就成为被报纸媒体“裁减”的目标。2013年5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就因受传统报业严峻形势的影响,宣布整体裁撤摄影部,只聘请四位自由摄影师负责突发新闻现场图片的拍摄。目前,我国的报纸媒体还没有出现过裁撤摄影部的情况,但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也呈现了一定的萎缩趋势。

其次,摄影记者职业存在的必要性受到了挑战。由于数码摄影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摄影不再是照相机的专利,新闻摄影也不再是摄影记者的独门技能。面对许多突发性事件,最先到达现场并拍摄照片的是在现场的“公民记者”而不是摄影记者。而在媒体内部,由于数码摄影技术的普及,其他记者也能担当拍摄新闻摄影照片的任务。

面对在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存在的生存困境,摄影记者只有突出自己专业的独特性,也就是说摄影记者应更强调新闻摄影专业主义,以积极进去、责任担当的职业精神作依托,在拍摄中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在新闻摄影图片中深刻反映新闻的本质。同时,在拍摄中懂得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并把人文关怀和尊重拍摄者的人权放在突出的位置。

二、积极进取、责任担当是当代摄影记者专业主义的精神内涵

在新媒体时代,拍摄一般性的新闻摄影照片已经形不成摄影记者的竞争力了。摄影记者应更加强调其专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奋发图强,展现积极进取和责任担当的精神风貌。

首先,摄影记者要展现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面对激烈的竞争,摄影记者应该迎难而上,发扬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勇于去拍摄那些难度大的新闻摄影作品。这里所说的难度大的新闻摄影作品,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拍摄困难和拍摄的时间跨度大。以2015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拍摄《巡逻在“死亡谷”的牦牛骑兵》的作者是位年过50岁的女记者。她深入高原边防,与边防连官兵同吃同住同巡逻,在海拔4000多米的巡逻线上,用镜头记录了牦牛巡逻队翻雪山趟冰河、穿越乱石滩的真实戍边情景。可以说,这组照片是这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是非常难拍的作品。而另几组摄影作品则是拍摄的时间跨度大,其中《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拍摄的时间跨度为5年、《活着:0岁,1岁,6岁……》拍摄的时间跨度为6年、《千里追随运河波涛,影像记录运河风情》拍摄的时间跨度为17年。拍摄一组时间跨度的很长的新闻摄影照片对于一般“公民记者”来说是很难的,只有专职的新闻摄影工作者才能做到这一点。

其次,摄影记者要展现反映时代,透彻社会的职业责任感。在新媒体时代,作为新闻记者的一个组成部分,摄影记要比一般的摄影人更关注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自觉地用镜头为社会进行影像记录。2015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埋骨海外六十载,437位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 、《18年冤案昭雪——聚焦“呼格案”再审判决》 、《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都不同的角度记录中国社会的新闻摄影作品。

三、锐意创新,深刻思辨是当代摄影记者专业主义的业务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在媒体上图片的数量是海量级别的。这些照片大多数虽是没有受过太多专业训练的“公民记者”拍摄的,但在很多情况下,还是能够满足媒体传播的需要的。而专职摄影记者要显示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拍摄的新闻摄影照片应比一般的摄影人更到位、更独特。要做到这一点,摄影记者就要在拍摄中要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性的影像表现来吸引读者的注意,二是用带有深刻的思想性的影像来强化摄影报道的深度。

首先,摄影记者要注重在摄影报道中的创新问题。作为专职的新闻摄影人,摄影记者在当前的形势下更要注重用创新性题材、创新性形象来反映新闻事件。2015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车技”惊心 ——电动自行车,且行且珍惜》,就是把镜头对准了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电动自行车,用带有趣味性的影像反映了人们在使用电动自行车时的不安全行为。这一作品从人们不经意的地方入手,题材新颖,视觉表现独特,让人过目不忘。2015年的另一部获奖作品《活着:0岁,1岁,6岁……》是汶川地震题材。这个题材不算新颖,但作者运用了“画中画”这一创新性的表现方式“穿越”的表现了10多为汶川地震的当事人在6年间生活状态的变化。

其次,摄影记者要注重提升摄影报道的思想性。摄影记者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能够拍摄出新颖独特的照片,还在于其能够把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用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另外,摄影记者还可以通过表现特定的情感,以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2015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沙漠之殇》,作者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腾格里沙漠的非法排污问题,另一方面再次向社会展现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这组照片的发表不仅推动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的进一步唤起社会大众环保意识。

四、人文关怀、尊重人权是当代摄影记者专业主义的职业规范

拍摄新闻摄影照片是摄影记者的职业要求。由于拍摄对象绝大多数是人,因此作为职业的新闻摄影照片拍摄者,摄影记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职业规范,在摄影拍摄中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摄影记者的职业规范是指摄影记者在其职业行为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这方面除了突出真实性之外,还要突出对拍摄对象进行人文关怀和充分尊重其人权。

首先,摄影记者要在新闻摄影中实行人文关怀。这就是要求摄影记者能够把作为拍摄对象的人当作人来对待,能够充分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而不是把被拍摄的人当作物体来对待,对其进行“肆意”的拍摄。在实行人文关怀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对灾难性场面和悲伤的人物的拍摄方面。面对天灾、车祸发生后出现的伤亡人员,要谨慎对待可辨识的面部特征。而对因各种原因痛哭流涕的人员,同样要谨慎拍摄痛苦的表情。2015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是灾难题材。在组照图片中除了展现救援现场外,对于地震给当地群众造成的伤害的表现基本上遵循了人文关怀的原则,其中一幅表现一名妇女悲痛欲绝的照片,是用的侧面角度和中景拍摄,没有过分强调痛苦的表情。另一幅伤员等待救援的照片中,拍摄的是斜侧的全景,伤者的面部辨识性也不强。

摄影记者职业规范中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的尊重被拍摄者的人权。被拍摄者的人权主要包括其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而在这其中主要应该注意的是名誉权和隐私权的问题。摄影记者在拍摄中侵犯名誉权一般出现在一些批评性的报道中,因摄入了可辨识形象并可能引起误会的无关人员而造成的新闻侵权。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图片后期技术处理的方式予以规避。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侵犯隐私权一般出现在对文体名人的报道中,因进入了隐私场所或拍摄到了隐私部位而造成的新闻侵权。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通过在“公开场所”、“公开拍摄”的方式予以规避。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对摄影记者的要求更高了。正如新闻摄影界的人士所言:当前的时代是摄影记者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摄影记者只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勇于迎接挑战,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变革浪潮中找到自己社会存在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晴川.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刘丹凌.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南京社会科学,2012(2)

3.裘志伟.草根摄手冲击下摄影记者的应对.新闻战线,2010(3)

4.陈侄辉.全媒体背景下,摄影记者的“进”“退”策略.新闻实践,2013(8)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摄影职业
与人为善的喜鹊
T台救美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