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2016-07-07 08:26刘秀清
采写编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电视节目趋势

刘秀清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具有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而为民众所喜爱,但其题材的狭窄和收视率要求,民生新闻也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对现有的问题加以改造之后,民生新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电视节目;民生新闻;现状;趋势

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始于2002年,至今已有14年的时间,由于其平民化、日常化、服务化的特点,开播之后就广受好评。因此,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争相效仿,一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此起彼伏,景象颇为繁荣。但今天回看电视民生节目,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比如新闻报道过于追求短平快,缺乏新意,毫无深度,致令观众有些审美疲劳。究竟民生新闻有何特点,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又该何去何从,这是本文将要探索的要点。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说起民生新闻,似乎大家都不陌生,但它到底是什么,却让回答的人有些踟蹰。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新闻就是新的消息,举凡新的、为人们所关心的都可称之为新闻,而新闻报道显然有服务民众的特点。由此而言,似乎所有新闻都关乎民生,哪怕是国内外的政治要闻,也可以说在宏观上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来讲,显然民生新闻具有短小细微的特点,它更多的是张家李短、油盐酱醋,是每个老百姓都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和发生的。就这一点来说,民生新闻就是一面镜子,实时显示人们具体而微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实时状态。因此可以定义说,民生新闻,就是人们生活现状的每一个片段,它的集合显示了人们生活的轨迹。这个特点可以说是双刃剑,下面将详细讨论。

二、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

(一)传媒观念的改变。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无疑和传媒观念的改变有关。在新时代的要求和政府的提倡之下,媒体人对新闻是什么这个问题有所思考,认识到新闻与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改往常专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大事件,新闻工作者开始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现状,通过贴近百姓生活,真实反映其喜怒哀乐,使得新闻与日常生活的步调更加接近。同时,新闻从业人眼也改变了以往严肃死板的文风,试图以亲切活泼的风格打动人民群众。新闻不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喉舌,也立足于反映人民的憧憬和意愿。可以说,民生新闻的兴起与传媒观念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市场竞争的引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新闻体制经历了市场化的改革,电视媒体间相互有了竞争,这势必促使电视媒体积极改革创新,推出更好更优的节目。如果说时代要求和政府提倡是外因,媒体间的竞争就可以说是内因。而民生新闻栏目立足于人民生活,为百姓所喜闻乐见,自然收到人们的欢迎,因此各地电视媒体纷纷加入创作,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空前繁荣。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一)成功地反映了民生现状。民生新闻就是表达群众真实的感受,它通过及时报道即时发生的小事,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了人们生活的细节,或喜或悲,或烦恼或欣慰,知冷知热。平均每条新闻都不过几句话,但让人足不出户,就能知道这个小区、这个街道、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

(二)媒体人的人文关怀赢得好评。民生新闻始终关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停水前发布通知,缺水漏水是联系供水单位,调停争吵和纠纷,发布路况提醒司机安全,等等,新闻媒体工作者发挥自己的专长,切实做到了服务普通民众,贴近百姓生活,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三)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以民生为主旨的新闻节目,其切入点始终从老百姓所关心的事件出发,从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其评论也总能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又由于不同新闻工作者的角度不尽相同,有时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评论,这样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事件的各个层面,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也使民众的不同意见得到表达。

(四)亲切的话语拉近受众举例。因为民生新闻是表达普罗大众最直接的生活状态,必然要求用最简单、最生活化的话语表达,这就使得民生新闻好像在听家庭餐桌上的闲聊一样亲切。大量的口语,甚至方言土语,不故作深沉,不拿捏,不高谈阔论,使得新闻报道可以被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各年龄段各文化程度的观众所接受,就好像听邻居聊天一样。

四、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力求反映民众的生活,其固然有亲切自然的特点,但因为民生题材的狭窄,使得新闻的持续产出受到了阻碍,因此出现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题材片面。民生新闻从老百姓关心的内容出发,但也往往只关心部分民众的生活。比如以城市为主体的省市地区电视台就常常忽略农村的生活状况,一味追求受众的最大化而将小众人群的生活边缘化。又如追求新闻的快速和短小,缺少对新闻的反思,也难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在报道以点为中心的新闻事件之后,忽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联系性报道。对新闻事件的观察显得过于片面。甚至有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追求新鲜,故意片面解读新闻事件,败坏了职业道德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二)内容琐碎。民众的生活无疑是由各种琐碎的事件组成的,对这些事件不加甄别的报道,只追求新鲜度就往往令报道的新闻价值降低,从而失去了新闻对公众的参考意义。比如街头争吵、家庭纠纷、打折降价;不合理选择新闻信息,同时大量提供这些信息,使得新闻报道过于繁琐,十分浪费观众的时间。对于主动阅读者而言,大量的信息便于从中筛选,或者进行统计研究,但对于电视观众这类被动接受信息者而言,观众不得不等待无用信息的结束才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无疑是对观众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三)新闻重复。由于民生新闻的优势,一时间大量民生节目投入市场,彼此间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这种时候因为民生新闻的有限性,它不像国内外大事和各种突发事件那样有着清晰的线索,新闻素材往往十分有限,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有关的新闻报道往往重复。并且,由于民生新闻素材的单纯性,它常常难以提供多方面的解读和多种线索的挖掘。因此造成了新闻力量的极大浪费。内容相似,风格相近,形式相仿,观众的审美未免疲劳。节目缺乏新意,使民生新闻走向困境。

(四)娱乐化严重。在收视率至上的市场导向下,民生新闻节目和其他电视节目一样,呈现出低俗化的趋势。由于人民喜闻乐见,所以新闻媒体就一味讨好民众,以获取高收视率。民生新闻因此逐渐失去其严谨认真的一面,加入大量娱乐元素。搏人眼球的报道层出不穷,主持人插科打诨,片面追求娱乐效果,无视新闻的功能,弱化了新闻的引导作用。整个民生新闻从采集到编辑,无不以经济利益为向导,使新闻失去了理性和客观性。

(五)话语权滥用。民生新闻在服务民众这点上有着相当的优势,许多问题在群众反映给新闻媒体后都得到了迅速的解决。这是民生新闻应当持续坚持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的话语权效应,使得部分媒体过于自信,并且以民众的代表自居,在处理问题上缺乏客观和主观片面,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妄加评论,错误地引导舆论,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

五、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一)挖掘新闻的深度。民生新闻虽然不如时事新闻有着明显的线索可以追寻,但同样可以利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小事,深度挖掘其背后的社会规律和道德观念。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利用新闻报道的素材,加以统计研究,可以反映诸如人们的友善程度、交通的拥堵规律、物价的波动水平等等。并有针对性的加以采访和报道,从而深化新闻观点。

(二)发现新闻的新意。新闻与民生无不相关,时事新闻如果是宏观上的关联,民生新闻就是这种宏观背景的具体体现,因此不妨结合宏观的时事新闻和微观的民生新闻,以做到从细小处解读时事,又从大视角看待民生。民生新闻的创新可以以此为例,相信能够挖掘不更多表现民生的新闻角度来。

(三)百姓互动参与。目前,新闻报道中与民众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这多少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观众的实时反馈往往能给民生新闻以新鲜的活力,使原本已经即时及时的民生新闻更加鲜活。

(四)形成品牌效应。电视媒体通过聘请个性化的主持人形成品牌,继而用此品牌带动核心竞争力和约束其话语权,可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东国.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6(07).

2.刘廷玉.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新闻传播,2014(12).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广播电视局)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电视节目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