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6-07-07 08:32常平平
进出口经理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本化评价机制课程体系

常平平

摘 要:将差异化理论灌输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各构成要素,构建较为适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地分流出技能生、特长生等细分类型,以适应具体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低端领域需求内寻求可延展性的发展。这样以来,即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会计人才的差异化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又符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使自身得到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人本化;课程体系;评价机制

结合课题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模式,结合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成功之处,将差异化理论灌输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各构成要素,构建较为适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本化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线、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等为契机,以政府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为准则,遵循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改革趋势,充分体现专业定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的人本化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认知及成长规律、符合会计专业特色教育,为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应有的思想保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较为人本化的指导思想。具体包括: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会计专业及学校的长足发展。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市场需求各具特色,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恰当的市场细分,找准自身的定位,采取差异化的培养策略。

(二)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

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不同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在培养过程中加以系统化的引导教育,才能求得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职业的延展性发展。

(三)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线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现行市场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兼具良好的基础素养及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成人、成才兼顾的原则,通过开设综合化课程、实施职业引导、成立多样化社团、开设各类比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二、确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借鉴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成功之处,以及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适当地运用差异化理论,确立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分阶段地分流出技能生、个性特长生等细分类型,以适应具体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低端领域需求内寻求可延展性的发展。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专业技能特长生为主,兼顾个性特长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

(一)专业特长生的培养目标

专业技能特长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对这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沿着专业梯度发展规律而定,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其培养目标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具备一定的写作、计算机操作等基础操作,具备高尚职业道德修养和情操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个性特长生的培养目标

个性特长生展的职业规划要根据特长不同而设,辅助学生走个性发展路线,其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塑造扎实的个性特长功底,并兼备写作、计算机操作等基础素质,具备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特长型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专业特长生还是个性特长生均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目标包括素质、理论和技能、证书四个方面。具体为:以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基本素质目标;以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初级会计核算理论,特别是企业会计具体准则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理论知识为理论目标;以综合专业操作技能、计算机操作与维护技能、电算化操作技能、写作技能、社交技能等各种技能为技能目标;按照课程设置中的证书计划获取相应证书的证书目标。

三、设置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结合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在符合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教学计划,设置具有职业面向并符合市场需求的合理化课程体系。首先,要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适当提高实训课程,在具体教学安排时,按照工学交替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其次,要丰富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到个性特长生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加入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如文艺、体育、音乐、写作等课程。具体要求为:

(一)课程体系设置要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主要对接的是社会基层岗位,主要有出纳、会计核算、结算等会计基层岗位以及其他文员、业务员、坐席等社会基层岗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重新整合,应以提升技能为核心,将岗位职责中的工作任务有效转化为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即围绕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如《出纳实务》、《基础会计》、《出纳实训课》对接出纳岗位,《成本会计》对接成本会计岗等。同时专业必修课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同时,按照工学交替方式,有效地分配理论及实训操作部分,较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开设特长选修课,如写作、计算机操作、音乐、绘画等课程,并将其穿插在专业课体系中。

(二)课程体系设置应注重学生职业延展性的发展

根据学生个性阶段性分流的同时,辅助他们确立职业发展路线,让学生有目标可循,并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择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求实现学生的职业延展性发展。具体操作是在课程体系中穿插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延展性教育。针对技能特长生展开的职业规划要沿着专业梯度发展(如图)规律而定,分别是对接前岗位(文员、业务员、仓管员等)、初级会计岗位(出纳、核算、成本会计等)、中级会计岗位(总账会计、会计师等)、高级会计岗位;针对个性特长生展开的职业规划要根据特长不同而设,辅助学生走个性发展路线。

(三)课程体系设置应以证书教育为主线

证书包括专业证书、综合素质证书、特长证书等类型。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证书教育为引导,提升学生的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将考证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相匹配,合理地进行教学编排及课程开设。

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使学生发挥教学过程中第二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双主教学过程。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要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传统方法,同时也要引入先进的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及引导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优点,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类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基础会计相关理论课程课采用讲授法、练习法传统方法的同时结合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启发式教学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逻辑思维较强的课程可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学工具应用于各课程教学领域,并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网络及实训室等硬件设施条件将抽象理论具体、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双主体”教学模式。

五、实施综合化的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要结合市场差异化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根据目标市场细分,确认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低端个性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要构建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具体包括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法、综合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社会化的评价标准等。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为了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要求,一改传统的双主体评价及权重分配。在原有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基础上加入行业企业、学校社团及学生会等组织,使评价主体多元化,以促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针对专业特长生,评价主体由学生、班委、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班主任、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等组成,按照一定的权重(其中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的权重高于其他主体)将各个评价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针对个性特长生,评价主体由学生、班委、参加的社团、学生会、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班主任、特长比赛活动等组成,按照一定的权重(其中参加的社团、学生会、特长鉴定组织的权重高于其他主体)将各个评价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方式要体现差异化,呈现多样化现象。传统评价方式相对单一,较多依赖于考试方式。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要实施过程性评价及多样化评价方式,并将行业技能鉴定、校级技能鉴定、实训操作、答辩、口述、涉及、考察、调研、现场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进行多样化评价。同时还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及目标市场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被评价个体的差异化,结合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合理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三)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职业取向,以全面提升知识、技能(或特长)、素质为目标,并体现三者的统一。考核中应增加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体现潜在能力及特长的综合业务题或者案例分析题,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专业技能知识,做出个性化的答案,以此对其专业知识、总结运用能力、应变力进行综合考评;还应增加除考试以外的其他评价方法,在方法多样的同时体现评价内容综合化、多样化。

(四)评价标准的社会化

评价标准要能围绕目标市场的需求定位以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让行业企业介入评价,构建社会化的评价标准,让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创新人才评价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校内评价,还要将评价推向社会,让行业企业专家介入评价。具体将学校的考核、证书考试及校企合作单位的考核相融合,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还要对实习生、毕业生做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实习、工作情况,并及时做评价标准的调整,真正做到评价标准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l]白永红.中国职业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1.

[2]袁雪飞.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3(12):128-129.

[3]何丽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实现路径[J]. 文教资料,2013(15):113-114.

[4]于兴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106-107.

[5]王晖,陈明星.修订和完善《职业教育法》的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1(12):9-12.

猜你喜欢
人本化评价机制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