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登第和落榜

2016-07-08 08:04黄一鹤
文苑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宋真宗晏殊乡试

[文/黄一鹤]



古代名人的登第和落榜

[文/黄一鹤]

●古代赶考之路可以说很艰辛。清人龚炜在赴京赶考时,路上既中暑,又晕船,最后干脆不考了,半路返回,甚至为此不再想当公务员。

●古时乡试、会试都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考生吃喝拉撒全在考场里面。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状元李幡,家里穷,考试时篮子里带的是36个馒头。

●唐末举子包谊文采不错,但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刘太真想第二场考试再将包谊黜退,让他多高兴会儿。第二场考试后,刘太真放他到第三场,想让他再高兴一会儿。第三场考试后刘太真没录取包谊,拿着名单去找宰相。时值“朱泚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个姓朱的,宰相不高兴,让刘太真换人。惊惶之下,刘太真已经想不起其他举子的名字,只记得包谊,结果包谊高中。

●唐朝人才辈出,但唐朝的选才标准有点怪。《选举志》提出的标准是:一曰身,就是体貌丰伟;二曰言,就是言辞辩正;三曰书,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一是看长相,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三是看书法,最后才看文章。诗人罗隐就为此吃了亏,他诗写得不错,但长相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屡试不第。

●王维参加科考,想走后门无门,听说公主喜欢音乐,于是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打扮成乐师,抱着琵琶去见公主,被公主相中,一举而登第。

●韩愈19岁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次,次次不中,到第四次才考中。别以为这下光明了,要成为公务员,吏部那里还要考一次,韩愈又连考三次,次次不中。考不上就走后门,给宰相写信,连续三封石沉大海。又登门拜访,三次上门次次被轰回来,走后门不行,回来接着考,32岁时,考上了。

●欧阳修国考那天,有个姓李的考生生病,趴在桌子上不动。欧阳修就把李考生拽起来,给予精神鼓励,还把自己的试卷传给那位考生看,让他参考。李考生就抄袭了欧阳修试卷的一半,结果和欧阳修一起考中。李考生后来成为官员,找人专门雕塑了欧阳修的塑像,放在家里供着。这北宋的国考监考怎么这么松啊!

●宋真宗时期的晏殊,从小天资聪慧,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荐到政府。后被推荐去见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面试进士,就让他也参加。晏殊一见试题,就说:“这题目我几天前做过,您还是换个题目吧。”宋真宗欢喜得不得了。诚实不仅是美德,还是能力。晏殊就这样进入政府高层,成了宰相。

●明朝人鲍无雄一生潦倒,怀才不遇,常常梦想能金榜题名。一天他在西湖喝醉酒后,忽然低头照见水中自己的身影,大声恸哭道:“大丈夫三十岁了还是这样的脑袋吗?”(指没有官帽戴)

●明末人邢昉很狂,考试时的文章写得超级狂。考官先是在试卷上批“太狂”,后来越看越窝火,批道“更狂”,直接把邢昉的试卷扔垃圾桶里去了。邢昉不以为意,戏曰:“当官有什么好,人生在世,得一狂名就够了。”

●福建同安县的刘望龄,在明朝末年参加公务员考试,中了福建省乡试第34名,后因故被革。进入清朝后,再次参加福建的乡试,他又是中了第34名。隔朝两中举人,名次相同,这个概率比今天中500万元的彩票大奖还低。

●清时,广东流行科举赌博。每当开科考试时,某些大富商就设赌局,预先拟出榜上考中的每姓有几人,彩头大到成千上万两银子。等考试揭晓后,按是否猜中决定输赢。所以,姓越冷僻越是有人投注。

●写《聊斋志异》的作家蒲松龄,有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拿到考题时,觉得这题太简单了嘛,奋笔疾书,书完一看,“越幅”了,就是第一页做完后,直接翻到了第三页做,这是没法补救的。糟了,又考不上啦。

●唐光化四年(901),经皇上特批,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同登第,号称“五老榜”。科举考试中最年轻的状元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丁显,福建建阳人,考中状元时只有17岁。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科乡试,考生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99岁,差距很明显。

摘自光明日报出版社《段子里的中国通史》

猜你喜欢
宋真宗晏殊乡试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晏殊的忘年知音
王旦的气量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宋真宗年间曹玮筑“山外四寨”考论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如何看待宋真宗时期“相权强化”的现象
晏殊《完溪沙》
宋真宗遭遇“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