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学联盟内教学资源共享调查与机制研究

2016-07-08 09:19矫庆军金方艳陶施雯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年7期
关键词:机制建设问卷调查资源共享

矫庆军 金方艳 陶施雯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区域大学联盟内教学资源共享调查与机制研究

矫庆军 金方艳 陶施雯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摘 要:依据沈阳高校学生教学资源使用现状、针对高校师生对现今资源共享的认识和期望展开的调查,重点分析学生当前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及需求情况,对大学城共享机制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该平台的机制建设的初步设想及相应建议。

关键词:问卷调查;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由于社会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资源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学校教育水平的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充足且公平的教育资源与受教育机会成为现今诸多大学正面临的难题。这种情况下,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与个人手持终端的区域联盟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几乎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区域大学联盟是指区域内多所高校围绕共同的发展目标,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发展共赢为目的,依照独立平等、互惠互利等原则,将固定区域的几所大学变成共同发展的联合体。教学资源共享分为外部共享和内部共享,外部共享提倡是大学城的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而内部共享指的是校际之间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互相开放共享。目前主要的共享形式有:课程互选、精品课共享、网络课程开放、跨校注册等。

为确定当前沈阳地区教学资源使用和共享水平,以及实现资源共享的民众基础,本课题组自2015年4月起至5月进行了一项相关的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下为本次调查结果报告。

1 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覆盖沈阳十余所本科院校的200多名学生及100余名教师,包括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使用实地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两种方式,调查覆盖面广,样本数量大,所得数据以统计方式分析,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问卷主要涉及教学资源的获取情况、对本校教学资源满意度情况、教学资源校内共享和校际共享情况、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及教学资源共享的态度等内容。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当场回收,所获信息真实有效。以下为部分问题统计结果。

表1 关于学生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的问题的数据统计结果

表1(续)

图1 校园共享现状及共享人群统计分析结果

因教师在资源共享问题部分结果与学生基本一致,此处不再重复。

此外,关于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40.74%认为是高校共享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38.88%认为是相关制度的缺乏,22.22%认为共享内容与途径单一,难以实现,7.84%认为也与校园文化冲突有关。

2 原因分析

分析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对内部可获得资源满意度不高,各高校课程总体上能基本满足学生要求,但存在乏味单一问题,高校自身资源利用率低,高校间资源共享率低,各校师生对实现大学城资源共享的期待度颇高,但参与积极性颇低,对共享机制实际建设使用认知不足。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有一定群众可行性和必要性[1]。

针对高校间信息共享度低的现状,可以从主观客观,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进行分析原因。

主观上,高校及教师当前并没有足够的共享意识,更多的是保持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学校壁垒竞争观念等。

客观上,如何协调各学校的评分制度、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偏重方向教学计划以及各校的基础硬件设施条件等差异也是一大难点。要在原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教学资源软硬件的全方位共享的难度颇大。

另外,通过了解政府及高校现行相关政策措施不难发现,双方出台的相关制度都较为缺乏。我省已有精品课共享平台,但使用人数依旧偏低,高校共享发展缓慢。由此可见,虽然政府、高校都已进行了一定的平台搭建的努力,但高校,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挥,共享平台发展缓慢。政策制度管理缺乏,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很大意义上延滞了高校区域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进度。高校间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跨院校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难以有效地引导、激励和规范教学资源共享的建设行为,无法保证上下级单位、各院校间互通有无,资金投入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也难以维系,不利于教学资源互利共享的顺利开展[2]。

从外部条件而言,除平台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人力资源外,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案例也是一大窒碍,投入了巨大数量的人力物力若是最终胎死腹中实在是极为失败的冒险。

课题组邀请了几位学生试用了“辽宁省开放课程网”——当前唯一的辽宁省区域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包括联盟课程、学校课程、学分课程三大部分。反馈得此平台虽然加入的大学不少,但可选课程很少,学校课程和学分课程则根本没有,更别说跨校的学分互选。在平台功能如此不健全、可使用资源如此之少的前提下,作为最广大目标受众的学生对这种平台使用的积极度可想而知。需求与供应相互作用,要刺激需求,首先应当保证供应。而且,该网站之所以会有课程资源更新缓慢、功能不齐全、无网站鲜明特色等问题,其周密的管理制度的欠缺也是一大原因。

总体而言,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共享需求发展速度快于共享意识,相关措施政策落实不足,资金投入有限,无系统的项目发展管理,现有平台不健全,资源有限,资源共享具体细则缺失,无成功案例可借鉴等。

3 共享机制建设切入点

针对上文共享意识薄弱与政策缺乏两大原因,建议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1 加强共享意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下沈阳区域高校间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度低主要是由于高校资源共享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资源共享是合作共赢,优势互补,整合优质资源,缩减学校建设参差差距,打破信息孤岛,有效剔除重复资源的浪费。可由政府或相关负责人员组织会议,向各校主要领导人强调共享的意义与必要性,在各校主页、招生手册上也可增加相关宣传内容,使学生从各种渠道了解共享制度[3,4]。

3.2 政府鼓励引导与投资

要想在市区甚至省区范围内实现共享平台化,能也只能由政府带头牵动完成。经调查发现,学生对资源共享积极度高于教师,低端资料流通度远高于高端资料,校内学生间资源共享度较高,跨校共享低,教师间、学校间信息交流度高于学生。资源共享的需求与实现渠道存在高度不对称。由政府带头推进机制建设,一是可以从政府高度调动各方力量,加强精品课程共享的宣传,督促高校对资源共享的实践,例如硬性要求某校两年内完成三个精品课程的设计与资源上传等,二可及时对实现共享时带来的相关安全问题进行保障,规范共享行为、界定共享范围。

对于共享平台的具体建设实施管理,在运营团队的组织建立、资源评价与产权保护、资源质量控制、精品课程的申报、审核流程制定等问题上提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高效的组织运营管理团队,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以综合强大的后台管理,健全的管理制度,利用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网页端与客户端联合,进行平台统一管理,提供不同模块用户不同功能,高效管理资源库。工作内容包括确定学生课程、资源需求,评估学校可提供资源,提出长短期平台发展规划建议,计划并落实平台搭建与实施,管理并规范平台用户操作、定期维护更新现有资源等。组织需要构造的是一个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环境,完整的管理制度、正确的发展方式不可或缺[5]。

(2)明确产权界限。资源共享涉及几种方式,包括跨校选修、课程资料共享、相关研究文献共享、图书馆等数据库共享等。由组织方先行界定清不同类别用户的不同阅读、下载权限级别,资料提供者人员也有权在规定范围内进一步细化资料阅读权限。

其次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课程资源是归学校或教师本人,将所有权落实到具体后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一直难以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除资源本身的冗杂琐碎外就在于“侵权”问题。我省目前共享平台上的权利界限并不清晰,也缺乏相关的保护规定。经授权可下载,但不可随意传播、不可用作商业活动等,将每一项可能涉及法律权限问题都以协议方式签订确认,是保证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健康发展的前提。

(3)资源有偿共享。资源共享不可能全部免费,但费用要求必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若完全不收费,仅靠政府划拨可行性太低,若收费过高,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该平台的建立就没有任何意义。收益一是用于对平台的维护工作,二是对上传精品课程或是资料的教师的劳动付出进行回报。组织人员需制定一套完整的收费标准,如跨校选修时,依据相应的学分课时收费,下载不同级别的资料需要支付不同的费用,具体费用要求可由上传者在标准范围内自行决定。

除现金收费外,还可建立平台内虚拟币制度,依据个人上传资料的下载量、对平台资料进行评价等进行奖励,对恶意行为进行惩罚,为师生间提供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这样可以有效刺激平台用户活跃度,保障平台信息健康。

3.3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丰富资源种类 将评价管理工作贯穿教学资源共享的每一个环节

作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平台上资源质量的控制室重中之重。包括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师精品课质量评价、共享资源质量评价、各高校对平台建设贡献度评价、利用度评价等。除学生学习质量,其他方面均需要专业团队在借鉴平台数据记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专业评估,且由于评估所需时间较长,建议设置为两年一次考核。

监督学生学习质量,包括课堂掌握度、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结课成绩等,且都将被纳入最终考核。在学分绩点计算方面,由于本类课程的特殊性,建议将本类课程划开,单独计算,最终另行纳入毕业考核。

对精品课程质量的评价,则包括了课程的申报、审核、批准、检验等环节[6]。课程依据学生需求和高校优势由高校统一申报,审核通过且批准后进入课程安排阶段,投放平台由学生选课。当学期结束需对课程质量进行检验,可从课程资源更新、访问量、学生反馈、选修人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包括,课程内容是否贴合教学计划、符合课程介绍描述,教学进度安排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讲解是否合理清晰,教学安排是否依据学生反馈适时调整等。对提供的课程资源评价上,则包括视频画面、声音是否清晰,普通话发音是否标准,讲解时是否提供清晰可阅读的图表或其他辅助工具,公式、符号等使用是否正确等。依照每一项指标按权重计分,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整改意见,不合格者则取消开课资格,在保证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反向督促教师不断磨炼教学技巧,提升教研能力。

3.4 试点建设

现有的建立机制的方法,都还只停留于理论阶段,所以可先选择有一定资源分享基础的高校进行平台试点搭建,比如选择区域内同为“985”“211”或水平较高、专业偏重相近的大学,该类大学自身资源水平和需求方向都比较相似,无论硬件基础或文化资料基础差异都相对较小,所以在建设初期可以帮助避免一些先天性的问题。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经验,在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再行慢慢向水平较低或差异程度较大的学校推广,可有效提高平台搭建效率,避免可能的损失。

4 结束语

我省在大学区域共享的实现上已有一定努力,但成效仍不显著。本文以沈阳地区为主,通过分析其现状与不足,提出了沈阳市区域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大致思路,以期为各省区域大学联盟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福成.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整合研究[J].福建电脑,2011,27(2):33-34.

[2] 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早问题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3] 祝庆轩,方昀,桑毓域.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旬刊,2011(7):8-9.

[4] 钱文静,邓仲华.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9(4):47-55.

[5] 王大庆,刘金,宋朝晖.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实施方案浅析[J].科技信息,2008(12):15.

[6] 陈巧,袁红,熊秋娥.基于云计算的区域高校教学资源共享[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8):53-56.

高职教育大家谈

Research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Mechanism of Reg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Technology Course

Jiao Qingjun, Jin Fangyan, Tao Shiwen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0,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used in Shenyang college and the survey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expectation of resource shar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ity shared mechan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tentative idea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questionnaire;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5-09-20

作者简介:矫庆军,硕士,副教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研室主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本科教学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发[2014]123号)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机制建设问卷调查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探析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机制管理的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