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研究

2016-07-08 16:48唐莉
成才之路 2016年18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行为习惯生活化

唐莉

摘 要:品德与社会(生活)这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景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去认识、感受和思考,并在感受生活、认识社会中形成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辩证对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学会关爱与感恩能力,获得素质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品德素养;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10-01

小学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知识、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发展欲望。况且小学阶段也是一个人能力品质素养形成的最初阶段,可以说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对其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细微处思考,不断提高他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品质。这需要教师联系生活进行施教,让学生关注生活并反思生活。

一、生活大舞台是学生品德感受的源泉

儿童对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的认识来源于生活,他们在生活的认识、感受体验中能够形成什么是对的,什么不可以做,如何表现才会被老师、家长认可的观念。因此,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及长远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如在现实中孩子发现家长送自己上学的时候为了赶时间而闯红灯的现象,会认为虽然家长做得不对,但是这种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他们就会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道德。

现在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首先需要学生有良好而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师以学生生活中接触的现象和问题切入,联系教学内容施教,学生们就有参与的可能,能在交流互动中对某一现象和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在三年级的“父母的疼爱”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接着让学生说说歌词内容,谈谈自己的父母是不是把自己当个宝。比如自己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焦急的;自己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有没有带自己去吃大餐等。然后,可以问学生: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爸爸妈妈生病或者遇到不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这样,学生对生活有感受,便会对父母生出感激之情,自然就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重视生活情感激发提升学生品质

教材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情境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生活的回想和感受中生出情感。要培养思想品德健康的学生,就要重视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他们情感的调动。如在五年级“家里的烦人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谈谈现在家长对孩子管教太严及对孩子要求太多的现象,或是只让孩子学习、不了解孩子的需求等。如此,学生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和大家谈自己的生活烦恼。这时,教师可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烦恼的事情是怎么解决的,并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把自己的烦恼的事情写出来,相互之间交流探讨烦恼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烦恼,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哪些表现是父母和长辈们的烦恼,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减少或者消除烦恼。如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很少让我们在周末跑到同学家玩,为什么不让呢?因为我经常回家很晚,有时候还会忘记写作业。那么,下次怎么办呢?通过讨论,学生就知道要守时,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要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还知道,原来很多的不允许是爸爸妈妈对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自己和父母真诚交流,自己在应该做好的地方表现很好,那么爸爸妈妈是会给自己更多的自由和自主的。如此,孩子们在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中,就能意识到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重视学生生活情感的激发和深入思考中,要让学生们多说说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创设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中感悟,并有所收获。

三、运行形式多样的体验生活活动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学生们往往会注重自身的感受,总想到是家长、老师束缚了自己,而没有想自己的表现如何,也就是他们会多从自我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存在偏激或是私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辩论等学习活动。如在“我们的校园”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谈谈对校园的熟悉情况,然后分成学习小组选择自己熟悉的校园路径,进行“参观校园”活动,并说说都发现了什么,自己是怎样发现的。在班级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带领”同学们神游校园。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画一画、写一写我们的校园。这样,他们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就深刻起来,会爱上美丽的校园。

这样的活动教学,学生就像是在游戏,实现了寓教于乐。而且,学生不仅会喜欢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而且能在学习中自主和潜移默化地获得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提升与养成。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所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确立教学活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更真切而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5(37).

[2]和学新,刘雪梅.面向生活的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行为习惯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