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16-07-09 20:21郭传辈
新课程·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华雯

中国要强盛,必须要实施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本保证;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则处在基础地位,也正是体现公民道德教育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石。

一、尊重信任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育的第一原则是尊重和信任。尊重信任学生,意味着一种爱护和关爱的美好心灵;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意味着一种尊重和信任的情愫。

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他们,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

在日常接触中,只有学生与父母和教师面对面敞开心扉,互诉衷肠,坚信学生上进的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做教师的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心的交谈、悉心的照顾,耐心的帮助,去了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和心灵的需求。

1.爱国守法

爱国的思想教育最直接是通过周一的升旗仪式来体现的。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要敬队礼或行注目礼,都有一种对国旗的敬畏之情。这是最好的思想教育之一。还有国家重大的纪念日,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宣传活动,让学生写观后感,以此让他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可以利用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来进行教育,尤其是以同龄人的先进事迹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进行教育。学生易于接受,有说服力。

2.诚实守信

“诚信”是一个人与社会、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指国家的统治者应取信于民,否则就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国“无信不立”,领导者“无信不立”,家庭“无信不立”,个人当然也是“无信不立”。今天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之人。

3.孝敬父母

孝是“德之本”,一个人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首先要从“孝”开始。正所谓:“百业大计孝为先。”从日常小事抓起,告诉学生孝敬父母应以实际行动出发,做到: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如关心家长健康: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在家还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洗碗及洗自己的衣服……

4.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为学生作出表率,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品行影响。教师和父母就是他们模仿的第一对象。如果是生活在做生意的家庭中,多少也会懂得生意经;如果是生活在音乐世家中,多少也会有音乐细胞;如果生活在教师世家中,多少也会有做教师的情节。

5.谦虚礼让,团结协作

“谦虚礼让”是学生基本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有修养、有文化和有学识的标志。谦虚和礼让是相辅相成的,礼让以谦虚为本,谦虚必然表现为礼让。团结协作也是学生在处理同学之间和人际关系时应有的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信任人、尊重人、容忍人、原谅人是团结协作的具体体现。老师和家长告诉孩子:在你能力的范围内,可伸出你的双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生活上、残疾人……);集体活动要齐心协力,如拔河、打篮球……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在教学时,教师要仔细地挖掘这些内容的内涵,并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重点讲解格言式的句子

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

2.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坚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观念,把道德观念变成道德行为,化为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学生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到习惯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形成稳定的良好道德品质,逐步成长为有高尚道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刘志敏.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J].教育艺术,2011(5).

编辑 温雪莲

郭传辈

摘 要: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结合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必须把握好尺度和适用性。

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爆出的负面事件屡见不鲜,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据相关报道,约有20%的学生具有各类心理问题,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同时,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致使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乃至积累成更严重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工作尤其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可行的渠道。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相处交流时间相对集中的地方。学科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的需要,在教学中融入一些诸如冥想放松训练、观察力训练、自我认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一系列一分钟心理训练。实践证明,学科教学中的这些短时心理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可以将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兼顾的有效途径。学科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担负起学生“心理保健医师”这一种角色,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营造了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二、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的策略

1.体现在学科教学目标上

在教学中,学科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从学科教学目标的演进轨迹看,无论是国外心理学家对教学目标的分类,还是国内学者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都可以看出学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更体现了学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因此,在学科教学目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以操作的。

2.蕴含在学科教学内容中

新课改之后,各学科课程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科教师只要稍加挖掘整理,都可以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段的德育课程本身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智育课程诸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化学等都涉及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心理能力,有的课程直接或间接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例如,物理学科在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间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精神和勇于面对困难的意志。其他课程诸如音乐课程、体育课程、劳动技术课程等,都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作为学科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精心挖掘其中的心理因素,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完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3.贯穿于学科教学过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列入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教育行政部门所重视,新课程视角下的教育教学活动,非常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三、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1.要把握好尺度

(1)尺度的把握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是“首级目标”,不能“喧宾夺主”,为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淡化了本学科目标;也不能“牵强附会”,把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教学素材之外。

(2)在对教学内容的挖掘上要适度,虽然学科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在具体操作上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感悟,完善心理品质,切忌生硬化和“过度开发”。

2.要把握好适用性

(1)适用于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可以以活动为中心,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形式和方法的选择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科间的区别,不同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不同。如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心理,而数学、理化等自然学科则应偏向于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适用于本班学生。一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在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只有在此基础上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二要做到因人而异,有差异性。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和价值观念使学生有着个体差异,学科教师要把握这些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途径与方法,让他们接纳和认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永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何做起[J].福建教育,2012(4):75.

[2]叶一舵,严由伟.心理健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87.

编辑 杨国蓉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