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料修复楔状缺损后粘接力的对比研究

2016-07-09 03:09钱焱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6年8期

钱焱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材料修复楔状缺损后对粘接力的影响。方法:将100颗离体前磨牙按照统一标准制备楔状缺损,分别采用GIC玻璃离子、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流动复合树脂和纳米复合树脂4种材料进行修复,并采用剪切方法对不同材料修复的粘接力进行比较。结果: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和流动复合树脂修复楔状缺损后的粘接力差异并不显著(P>0.05),均高于GIC玻璃离子,低于纳米复合树脂,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材料修复楔状缺损后的粘接力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以纳米复合树脂作为填充材料,修复后的粘接力最大。

【关键词】楔状缺损;玻璃离子;复合树脂;粘接力

牙齿楔状缺损是指发生在牙体硬组织上的一种非龋性疾病,由牙颈部硬体组织逐渐丧失而形成,多见于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常规修复治疗受到充填体边缘着色、脱落等情况影响,效果并不理想,其关键在于修复材料的选择,如何才能同时达到修复效果和美观效果,是目前临床治疗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1]。本研究收集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拔出的100颗前磨牙作为实验对象,旨在探讨不同材料修复楔状缺损后对粘接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材料及方法

1.1实验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拔出的前磨牙100颗作为实验对象,均无龋、无隐裂,材料为GIC玻璃离子(由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供应)、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由日本而至富士公司供应)、流动复合树脂(由美国登士柏公司供应)和纳米复合树脂(由美国3M公司供应)共4种。所用仪器有LED光固化灯、疲劳循环测试机、冷热循环仪、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等,试剂包括NT粘接剂和Gluma酸蚀剂。

1.2实验方法

1.2.1制备模型

将收集的前磨牙进行冲洗,冷藏备用,所选离体牙标本在大量水雾的冷却下,以快速金刚砂轮石并辅以牙周探针制备在CEJ处深度和龈高度分别为1.5mm、3.5mm的Ⅴ类洞型;将100颗离体牙随机分为4组,各25颗,填充材料分别为GIC玻璃离子、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流动复合树脂和纳米复合树脂。

1.2.2实验过程

先行冷热循环老化试验,将试件置于温度为5℃的冷热循环机的恒温水槽中,再转入55℃的恒温水槽中,时间均为30s,转移5s,共循环10000次;再行疲劳循环试验,将离体牙牙根固定在自凝树脂中,并显露充填材料区域,作为底座,与牙体长轴垂直,置于疲劳循环测试机的夹具中,加载,频率为10次/s,加力约10kg,总次数为50000次。

1.2.3粘接力测试

采用剪切方法对各组的粘接力进行检测,具体操作为:在流水冷却下,以低速金刚砂切片沿牙体长轴从将标本切开,始于面中央,至楔状洞型龈方,切除牙体组织的1/2,保留完整的自凝树脂底座,将另一半固定在万能测试机剪切夹具中,在行剪切测试时,加载机头应靠近粘接界面,加载方向与其保持平行,设定速度为0.5mm/min,记录检测数值,以树脂脱落时瞬间所承受的做大破坏力作为剪切力值[2]。

1.3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均以标准差( ±s)表示,以秩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组剪切力值比较,GIC玻璃离子与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流动复合树脂和纳米复合树脂3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与GIC玻璃离子和纳米复合树脂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流动复合树脂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流动复合树脂与GIC玻璃离子和纳米复合树脂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纳米复合树脂与GIC玻璃离子、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和流动复合树脂3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

3讨论

目前口腔临床采用的修复材料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性能均有所不同,基于这一差异,其适用范围也不同,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能够降低粘接修复的脱落率,提高修复效果,楔状缺损的形成是由牙颈部结构缺陷、不正确刷牙方法、应力疲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在修复对充填材料的要求较高,选择合适的充填材料尤为关键[3]。仅就充填材料而言,树脂材料应用最为普遍,类型也最大,根据材料力学原理,牙齿接受咬合力时应力集中的部位即不同结构的物质交汇处,楔状缺损修复后同样不可避免存在充填材料疲劳等情况,必要要考虑到充填材料的粘接性能[4]。本次实验研究,选取的100颗离体前磨牙均按照统一标准制备楔状缺损,分别采用GIC玻璃离子、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流动复合树脂和纳米复合树脂4种材料进行修复,先后行冷热循环老化试验和疲劳循环试验,粘接力测试结果显示,GIC玻璃离子与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流动复合树脂和纳米复合树脂3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提示单纯采用常规材料填充对楔状缺损进行修复所形成的粘接力最小,效果较差;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和流动复合树脂修复楔状缺损后的粘接力差异并不显著(P>0.05),两种均是作为目前常用的填充材料,效果均较为理想;纳米复合树脂的粘接力要大于GIC玻璃离子、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和流动复合树脂,提示该材料的修复效果最好,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综上所述,不同材料修复楔状缺损后的粘接力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以纳米复合树脂作为填充材料,修复后的粘接力最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至于粘接系统的选择以及技术操作支持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丽静,龚连喜.两种树脂材料修复牙齿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6):681-682.

[2]刘冰.3种材料修复牙体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45-46.

[3]徐海峰,迟丹丹.3种充填材料修复牙体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处方药,2015,13(2):52-53.

[4]王传敏.两种间接盖髓材料在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5(6):3385-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