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种植体在后牙区应用效果观察

2016-07-09 03:37陈淑萍李恩洪杨立明李小菊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植体牙槽骨上颌

陈淑萍 李恩洪 杨立明 李小菊

【摘要】目的 评估短种植体修复颌间距离过大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下颌后牙缺失单冠修复的患者共28例, 剩余骨高度3.8-7mm的患者,共植入Bicon种植体35枚,其中6mm长度种植体17枚,5.7mm长度的种植体18枚。其中上颌窦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3~6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结果 临床追踪12- 38个月种植体没有明显的边缘骨丧失, 没有种植体失败。结论 下颌后牙缺失剩余牙槽骨高度较低时短种植体修复上下颌后部骨量严重不足的缺牙区虽在临床上出现冠-种植体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但并不影响其成功率。

【关键词】牙;短种植体;冠-种植体比例(C/I)

后牙区是咬合力的主要承受区,在牙齿丧失后牙槽嵴发生骨吸收,加上下颌神经管或上颌窦的限制,往往造成种植床可用骨高度不足,使种植体植入与上部结构修复比较困难。以往通常可用下牙槽神经移位术、上颌窦内、外提升术、植骨术、牵张成骨术等方法增加骨量,使得治疗时间延长,增加了手术风险,加重了术后反应,同时也增加了治疗费用。针对上述情况,近年来短种植体应运而生。自2013年起,我们对28例患者共应用了35枚短种植体经牙槽嵴顶入路行植入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8例后牙缺失患者平均年龄51岁。患者经术前检查均无全身疾病,无吸烟史。缺牙部位颌间距离过大,下牙槽骨高度为6.0-7.0mm,上牙槽骨高度为3.8-6.0mm,骨高度不能满足常规种植体植入的需求。共植入Bicon 植体35 枚。其中植入长度6mm 的种植体17 枚,长度5.7mm 的种植体18 枚。上颌窦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3~6 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

1.2 手术器械及植入材料 美国生产的Bicon 种植体及相应配套的种植手术与修复工具。

1.3 效果评价 于术后当天、完成修复后当天、以及修复完成以后每6个月临床及X 线检查种植体周、种植体颈部牙槽骨情况。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35枚种植体在二期手术时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修复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 种植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X 线检查,种植体颈部骨组织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本组资料中,冠/种植体比为0.9∶1 至2.5∶1,其中超过1.6∶1 的修复体占65%。

3 讨论

种植体及上部结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获得与天然牙形态相似的修复体,能承受较大的咬合力,能保持长期的骨-种植体骨结合,所以一般种植体的尺寸设计是以天然牙的牙根的尺寸为基础的。文献报道,上颌天然牙冠/根比平均值为0.60,下颌为0.55[1]。对于种植牙而言,与冠根比例最密切相关的就是种植体的长度。后牙区失牙后骨高度不足常伴有牙槽骨萎缩吸收严重导致牙槽骨龈方骨量不足,最佳解决方案是Onlay 植骨以增加牙槽骨龈方的骨高度,但手术创伤较大愈合时间较长需开辟第二术区,增加了手术费用和风险,降低了患者的接受程度。但如果不增加龈方骨高度,我们在修复时就会存在颌间距离过大的问题,导致修复体冠根比失调。Schillingburg 等[2]认为,做为天然牙基牙的理想的冠根比是0.5:1,1:1 是其预期的最小值。Gilbert 等[3]认为附着丧失,冠根比增加是失牙的一个危险因素。Bicon 植体对传统观念提出挑战,Schulte 等[4]对294例患者共889 颗Bicon 植体进行临床研究,冠根比为0.5:1 至3:1。16 例植体失败,存活率是98.2%。成功植体的平均冠根比是1.3:1。失败植体的平均冠根比是1.4:1。结果显示,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并不适用于种植体的修复,成功植体的冠根比与失败植体的冠根比无统计学差异。

本观察中所有种植体长度均小于经典理论所要求的10.0 mm,结果显示2 年的存留率为100.0%。35枚短种植体中,全部位于后牙区。本研究将上下颌后牙区短种植体的C/I 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发现,C/I>1值为0.9-2.5:1,其中超过1.6∶1 的修复体占65%。随访观察期间,X 线检查,种植体颈部骨组织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以往认为增加冠的高度会引起种植体在牙槽嵴顶处的应力增加,导致嵴顶处的骨丧失。Bicon 短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稳定,首先与其斜肩式设计有关,能为种植体之上的骨提供更大的空间。其次,其1.5°锥形锁柱的种植体-基台的连接方式具有完全的细菌封闭的能力。其界面的微间隙小于0.5微米。这样就防止了微生物渗漏问题,从而避免细菌引起骨吸收。

总之,Bicon短种植体在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手术创伤与次数、基本上无需植骨的费用(有的仅需原位取骨)有一定的优势,固然不可以适用所有病例但也可以作为解决临床上某些特殊问题的一种补充手段,确实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上下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特别是颌间距离异常缺牙患者的种植修复方式,值得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 ASH M. Anatomy of premolars and molars//Ash MJr. Wheelers dental anatomy, physiology and occlusion [M]. 7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93: 195- 291

[2] Schillingburg HT, Hobo S, Whitsett LD, et al. Fundamentals of fixed prosthodontics. 3rd ed. Chicago: Quintessence; 1997, 89- 90.

[3] Gilbert GH, Shelton BJ, Chavers LS, et al. Predicting tooth loss during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role of attachment level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 dental conditions. J Periodontol, 2002, 73(12): 1427- 1436.

[4] Schulte J, Flores AM, Weed M. Crown- to- implant ratios of single tooth implant- supported restorations. J Prosthet Dent,2007, 98(1): 1- 5.

猜你喜欢
植体牙槽骨上颌
非手术治疗植体周炎牙槽骨再生1 例*
从修复体设计谈植体周炎的预防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牙周炎种植位点的软组织垂直厚度对种植修复效果的影响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植体周炎再生治疗短期疗效观察
动态载荷与静态载荷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的比较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
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管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