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治理价值

2016-07-11 02:29张国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国玉

摘 要: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在国家治理中切实把核心价值观用起来,这就要求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领导干部首先要从思想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的价值所在,激发内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和能力。概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治理价值:一是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二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精神内核,三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理价值;国家治理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0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01-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蕴含价值理性,引领国家治理的正确方向,具有“道”的功能;又涵盖工具理性,决定国家治理的具体方法,具有“术”的作用。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视角探讨其内涵、来源、意义和路径等内容,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角度展开研究的尚且不多,即关于核心价值观“道”的研究有余,而关于“术”的研究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从实践的角度探讨核心价值观,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核心价值观用起来,应当注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积极有效的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深刻全面理解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伟大进程中的治理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政治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政治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原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必须旗帜鲜明。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引领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思想根基

古语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从本源上来说,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我”之所以为“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们这个国家和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本质特征,是立国之基、兴国之要,必须弘扬、必须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承载着我们国家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身安命的根本所在,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之源,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共同的思想根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定向导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方向,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为基本旨归。

正如治理是有体系、有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有体系、有层次的。在国家治理层面,要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方向;在社会治理层面,要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方向;在个人层面,要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方向。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整体上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定向导航。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衡量标准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社会文明和生态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与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是完全一致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凝心聚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灵魂,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1] 因此,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有助于增加改革的动力,减少改革的阻力,从而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意味着核心价值观不仅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定向导航,同时又能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 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的利益和认识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要凝心聚力共同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要有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精神内核

国家治理体系既包括制度体系,又包括价值体系,二者一表一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制度体系为“表”,价值体系为“里”,制度体系是治理体系的外在表现,价值体系是治理体系的精神内核。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坚持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尤其要注重坚持和运用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制度体系现代化的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定、执行和完善一切具体制度体系的基本标准和根本方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精神内核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内外兼备,表里如一。一方面,核心价值观之“里”应当通过制度体系之“表”予以外化和固化;另一方面,制度体系之“表”必须体现和实现核心价值观之“里”。核心价值观不能流于口号,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要有一定的载体加以外化使之更加具体,比如重大节庆活动、各种文艺作品等形式,从而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事物。而且,核心价值观不能想有就有,不想有就可以没有,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制度进行固化。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每年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这一举措就是对核心价值观加以外化的探索,就是一种创新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与形式的重大尝试。核心价值观需要形式但要防止形式主义。2014年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首个烈士纪念日,首都各界代表参加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纪念仪式,参加纪念活动本身就代表了一切,对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重在践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国家制度体系的衡量标准

制度体系之“表”和价值体系之“里”应表里如一,构建制度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和保障价值体系的,二者应当有机结合,不能相互脱节。正如托克维尔指出的那样:“政治社会的建立并非基于法律,而是基于情感、信念、思想以及组成社会的那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习性。”[3] 因此,要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时的标准和依据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旨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时要注重坚持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原则和衡量标准,要以是否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出发点,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国家制度体系时的标准校正作用,从而减少制度制定的源头偏差,完善源头治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运用国家制度的基本依据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执行力的优劣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宏观层面制度安排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微观层面制度执行的合理性,取决于执行者的执行意愿和执行能力。人们判断制度的合理性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对“纸面上”制度的理性分析,更取决于对“生活中”制度的感性认知,也就是制度执行的合理性怎么样。一个能够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制度,应当是合法合理合情合俗的内在统一,既有高度的原则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具体制度的执行中,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合意则执行,不合意则不执行”的片面执行或者机械按照制度规定条款教条执行的不合理现象,直接影响到制度的执行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执行者的执行意愿和执行能力不足,一方面缺乏合理执行的热情,另一方面也缺乏合理执行的本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既有利于激发执行者的执行意愿和热情,解决一些地方为官不为和懒政怠政的问题;同时又给执行者提供理解制度条文背后价值理念的工具和方法,提升执行能力,有效保证国家制度按照“善”的立法目的去推行,而不是滥用或误用自由裁量权。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治理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应急能力等偏“硬”的方面,又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工作作风等偏“软”的方面。但在很多时候,很多人对治理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仍有失偏颇,过于强调“硬”的方面而忽略“软”的方面,应急有余而治理不足,效率有余效果不佳。“软”的治理能力,其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治理能力的构成一是思想力,二是行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治理中最重要的思想力和驱动力,同时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行动力重在治理方式和治理方法,直接影响政府管理的效率;思想力重在治理方向,最终决定国家治理的效果。国家治理能力应当坚持思想力和行动力的统一,注重方向和方法的统一,实现效率和效果的统一。

过去的政府管理中之所以出现不少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强调行动力有余,重视思想力不足,从而导致有时效率虽然很高但效果却不是最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要把思想力放在首位,要重视并善于协商民主,“以百姓之心为心”,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寻求共识,从而形成国家治理的最大公约数,作为行动的共同指南。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得“软骨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度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重要来源。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以身作则,走在前列,行在实处。

治理能力的柔隐性特点决定了下级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心理认同是治理能力的最佳境界,心理上认同领导干部这个人,就容易认同领导干部要自己做的事。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族群心理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核心价值观就更容易赢得下级群众的心理认同,做起领导工作来也就容易事半功倍。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治理能力重在治理方式。按照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分类,治理方式从低到高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都属于强制性方式,分别是用“权”和用“法”,用“权”治理带来的是百姓对统治者的仇恨,用“法”治理的后果是百姓对统治者的敬畏;后两个阶段则属于非强制性方式,分别是用“德”和用“道”,用“德”治理的结果是百姓对管理者的亲近,用“道”治理带来效果是百姓对管理者的“不知有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非强制性方式的治理中,用“德”治理主要强调的仍然是领导干部个体素质能力的高低,强调的是领导干部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知先觉和先行先用,领导干部要做先行者。用“道”治理则是治理能力的最高境界,其意味着不只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相信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而且还能够引领和带动全社会一起相信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和下属群众共享共治,通过“互新”实现“共新”。“治理首先要抓住对思想意识形态本身的建设和治理,这是一切治理工作的前提。”[4] 用“道”治理旨在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内心深处共同认可、共同遵循的“软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无形的思想引领作用,在统一思想和凝聚共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治理价值,能够让大家“不令而从”,从而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确保一切治理行为都是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综上,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是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治理价值所在。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道”的功能,能够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还兼具“术”的价值,有助于提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把注重弘扬和宣传核心价值观的治理价值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化、制度化和大众化,内诚于心,外化于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和煦春风般沁人心脾,吹拂在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

参考文献

[1] 包心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N].光明日报,2012-1-14(1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8.

[4] 韩喜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6-8.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