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刍议

2016-07-11 00:03朱宝琛师帅张菀桐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伤寒论

朱宝琛 师帅 张菀桐

摘要:小便不利基本机理为肾与膀胱气化失常所致的津液代谢失常,常由膀胱邪实与化源不足等原因引起。仲景通利小便之法博而不杂,效而有章,其通阳利水之法尤为精妙。今酌取五苓散、肾气丸、真武汤、括楼瞿麦丸诸方,管窥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之要义。

关键词:小便不利:《伤寒论》;《金匮要略》;通阳利水法;仲景学说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3-0060-03

《金匮要略》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有关杂病诊治的专书,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论理清晰,组方精妙,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治疗杂病的纲领性著作。笔者在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过程中发现,二书中均有关于小便不利的相关论述,或为鉴别,或立专论。通阳利水法为仲景治疗小便不利的主要治法,张仲景对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的描述,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医学道理。今酌取五苓散、肾气丸、真武汤、栝楼瞿麦丸诸方,管窥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之要义。

1.小便不利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1.1小便生成的生理基础

小便为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产物,《黄帝内经》对于其生成及排泄过程早有相关论述。《素问·经脉别论篇》中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水液通过胃、脾、肺、膀胱等脏腑的运化,布散周身,最终取其浊者下输于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提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以膀胱为主水之腑,藏津液,气化精微布散周身并排浊液于体外,对膀胱的生理功能作了提纲性的概括。

1.2小便不利的病理机制

小便的生成与人体多脏腑有密切关系,排泄则与膀胱关系最为紧密。因膀胱有藏津液、气化之功能,故其异常排泄过程也与其失职有关。《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不约为遗溺”,即膀胱封藏失职,则出现遗尿、尿频等症状。《灵枢·五癃津液别》“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认为天寒腠理闭后,浊液取道膀胱,故尿频。亦为寒邪伤及膀胱封藏气化功能,故有溺。膀胱若气化功能失司,则伴有小便不利、口渴、少腹疼痛等症状。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膀胱不利,则小便下行不畅,点滴而出。《素问·痹论篇》“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胞宫或尿胞痹阻,阳气不振,小便涩滞。《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不得,肩上热”,膀胱病及少腹,小便不得。

1.3小便不利的治疗原则

《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中有“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的论述。《诸病源候论·小便难候》写道“小便难者,此是肾与膀胱热故也。此二经为表里,俱主水,水行于小肠,入胞为小便。热气在于脏腑,水气则涩,其热势极微,故但小便难也”。巢元方认为小便不利是热伤肾与膀胱之轻者,故仅见小便之滞涩。故从巢氏论点出发,治疗上应根据《内经》针对膀胱的虚实补泻之法,即《灵枢·本输》中提到的“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结合膀胱生理特点,小便不利与膀胱的气化功能有着密切关系。膀胱因气化不利,精微不能上承于口,故多伴口渴,水液失气化不能正常排泄,蓄积下焦,致小便不利。若水液因邪气结聚于膀胱,又会约束膀胱气化的功能。故小便不利当以水液结聚、气化不利为核心病机,治疗以利水结、助膀胱气化为主要思路。因小便不利,病多在气分,水液积聚日久,局部阳气阻滞生热,易与水结,需时刻考虑。故而仲景在治疗小便不利的过程中尤擅使用通阳利水法,或发汗以通阳,或补益以生阳,或温散以助阳,或泄浊而坚阳,妙方层出,法启万世。

2.通阳利水法临床应用

通阳利水法为仲景治疗小便不利的主要治法,其紧密结合膀胱生理特点,随证治疗。

2.1五苓散证

五苓散是治疗小便不利的主要方剂之一。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较多论述。其首见于《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与《伤寒论》述基本相似,提及治法当发汗、利小便。仲景谓“阳虚阴盛,汗之则愈”,可见发汗为通阳之法。方中以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为主要药物。五苓散证为小便不利之基础方,其基本病机即为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治疗上以散水结、通阳气为主要原则。方中以泽泻一两六铢为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认为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是择其利水之良效。《神农本草经》中认为猪苓利水道之效,其与泽泻配伍,为治疗水液蓄结之要药。茯苓、白术运转于脾胃,散精乎周身,仲景治疗水饮,多倚二药之功。五苓散方中,桂枝半两,历代医家多认为此处存有表证且气化不利,故用桂枝。《神农本草经》中认为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对桂枝通利之性进行肯定。在五苓散的服法中,有“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可推知,饮暖水助发汗。非唯桂枝单纯解表之效。

故在确定其主要病机的原则上,张仲景选用泽泻、猪苓、茯苓、白术利水结;桂枝通阳助气化。轻汗通阳,使得小便通利。

2.2肾气丸证

《素问·水热穴论篇》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脏功能失司,亦会导致人体水液代谢运行失常。《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治》有言:“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苓桂术甘法固有利小便之功,然限于苓、术轻泄,桂枝温通,与五苓散证颇有相似之处,故不单一列举。肾气丸中重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等补益之品,填补肾精,如釜下之添柴;助以茯苓、泽泻,补而不腻,滋而能化,擅利水之妙,有导邪之功;牡丹皮清凉流动,能祛浮散之邪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少火之气壮”,少用附子、桂枝,如画龙之点二睛,强壮命门,启源少火。《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谓:“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诸药合用,补益真元,充实肾气,扶正祛邪,故能使二阴开阖有度,导邪从下而去。宋·严用和《济生方》于肾气丸方中更添川牛膝、车前子,用治肾虚腰重、小便不利诸症。足见补益生阳,阳气通畅,亦可开关通利,导引小水。

2.3真武汤证

真武为四象之一,属北方寒水。《伤寒论》中真武汤证主司少阴病,亦可见于太阳病变证,主症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皆为水气内留之象,寒湿客肾,直指少阴。金·成无己在注解本条时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该方扶阳气以攻邪,事温散而不补,用附子、生姜辛温之性,助阳而不滞涩,散湿又能宣通,意在祛逐寒邪,消散阴翳。《神农本草经》谓芍药能“治邪气”,又有“利小便”之功,其酸收和营之效,又能防附、姜温散太过;茯苓淡渗,白术性燥,可以布散水液,通利小便。方以温散助阳,祛寒逐湿,使肾阳壮盛,收导水之功,是为真武法。吴瑭谓其能“补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畅流,而真水自生矣”。

2.4栝楼瞿麦丸证

栝楼瞿麦丸寒温并用,补泻无偏,用于久病之后,阴阳两伤、正虚邪盛之时。栝楼瞿麦丸以小便不利、口渴为主症。药物组成有栝楼根、茯苓、山药、附子、瞿麦。本证多为素体阳虚有湿,膀胱气化不利,水气结聚膀胱,郁而化热,久则伤阴。治用炮附子1枚,补久虚之阳气,散滞留之水气,助膀胱之气化;然附子温而不补,则以山药之平补,填阴阳之两虚,坚实真阳;栝楼根又名天花粉,颇具润燥养阴之效,然其秉栝楼散结通阳之性,又擅宣化浊湿之邪,楼、附同用,相反相激,独得妙处;茯苓、瞿麦给邪以出路,尤以瞿麦最擅破坚逐邪,通利水道,尽泄浊邪。久虚之体,不事汤剂,故以丸药缓图真元。故栝楼瞿麦丸是用坚阳泄浊之法,获下焦通利之功。

3.小结

仲景著书伤寒,擅事扶阳。其用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遍及汗、下、补、温等诸法。四方均用利水之品,然味有多少,量有轻重,法随证变,方随法出。或取五苓微汗,通阳而散阴结;或进八味补益,生阳而助气化;或用真武温散,壮阳而散水汽;或以栝楼瞿麦,坚阳而泄浊湿。理法精妙,发人深省。今浅谈拙见,望斧正于同道。

猜你喜欢
伤寒论
《伤寒论》辨小便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百师千徒传承工程开讲《伤寒论》
麻黄类方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探讨
论“脾约”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