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歌中“空、静、闲”的禅宗意境

2016-07-12 10:30林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361005
名作欣赏 2016年36期
关键词:空山禅宗王维

⊙ 林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 361005]

王维山水诗歌中“空、静、闲”的禅宗意境

⊙ 林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 361005]

唐代杰出的诗人王维终生奉佛、远离尘嚣,怀抱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使他的诗歌有一种闲淡的空灵意象和清幽境界。因长期耳闻目染禅宗,使他诸多诗作不着一“禅”字的诗却引人深入一种微妙而隽永的禅境。他诗作的遣词与意境里有深深的禅意,艺术创作中融入大量的佛禅义理。用佛禅义理去审视自然,使他的诗歌作品表现出了一种以“空”“静”“闲”为特色的禅宗意境。

王维 山水诗 禅宗意境

王维生在唐代,当时佛教广泛传播。不仅如此,王维还生长在一个佛教氛围非常浓郁的家庭,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此外,王维还喜欢与僧人交往,仅在他的诗文中,记有姓名的僧人就将近二十人。王维本人对佛教的典籍也有一定的钻研,从他写的《赞佛文》《绣如意轮像赞》等诗文可看出,他有较高的佛学造诣。最重要的是,王维仕途不算顺利,这让他不谙官场事,寄情山水,佛教禅宗思想就如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融入他的诗歌中。他的山水诗歌,常用佛禅义理去审视自然、表现自然,表现出了一种以“空”“静”“闲”为主要特色的意境。

一、“空”之境

“空”之境界,是佛教哲学中对宇宙人生抽象思辨的最高层次。王维非常推崇《维摩诘经》的义理,其认为凡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是和“有”为的事物直接联系的。假如要借助“无”为来生佛法,触及万事万物“空”的实质,则不符合万事万物的基本运行规律。应该从“有”中悟出它的反面,即“空”,这才是佳途,才是解读“空”最好的方式。

1.对“空”的环境与心境交相融合的营造

佛教“空”的境界,和虚无并不是一回事,这种“空”是一种在万事万物本质和现象中贯穿的境界。它不是目空一切,也非世人所说的一切所有的“顽空”,而是对事物本质及变化规律的把握。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一书的序中说:“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杜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王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禅宗理论的影响,从信奉佛禅中培养出“空”的心境后,长期作用于他的诗歌创作。他从美学特质和审美效果两方面给王维的诗歌很高评价,并指出王维诗歌达到这种高度是因为他“通于禅理”,再将禅化为一种人生的审美情趣。诗歌《鹿柴》充分地将“空”展现出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写的是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深林里不见人迹,却可以听见人的回声。毕竟闹市中是感觉不到回声的,在空寂中才可以凸显这种回声,就更显出山的空寂之境。

2.画面感的营造:通过散点画面与色彩搭配体现空灵感

王维善用散点视觉的画面打造空灵感。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明月、清泉是王维笔下的山水自然画面的多个点。不像只定一个点欣赏得那么凝重,定多个点显得空灵飘逸。这些点虽然多为散开的点,但却绝不是残山断水,而是一幅在各个散“点”组合下的完整和谐的画面。这进一步使诗歌变得空灵。这种“空灵”便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空”与“有”如此呼应。色彩上,王维的山水诗淡雅而非浓烈。常出现的颜色词是“青”和“白”。无论是青色,还是白色,都可以让人感受到安静、舒适的感觉,能够表现出淡泊、宁静的格调。艳丽的色彩给人热烈而富有激情的感觉。

二、“静”之境

“静”是佛家对人生和宇宙进行思考的一个特殊范畴。盛唐时期,北宗禅法教人借助“寂照”等途径领会了永恒的虚无感。“寂”是真理的实质,“照”是智慧的本源,“寂”“照”全面结合在一起,能够以不带主观感情的静默心态去研究万事万物寂静的实质,使得万事万物得到彻底净化,进入一个全新的肃然阶段。“静”并不仅仅指的是寂静的状态,同时也指达到这个状态的必经过程。“禅”字有静寂的含义,以“静”的途径来不断参禅,最终能够得法,到达彼岸。

1.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营造静之境界

动静是相对的,在一定的状态下,两者是会发生相互转换的。以动写静的手法在王维的诗中随处可见。如诗歌《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用均匀润泽的颜色、清新舒适的感情,表现

出山的幽静。诗中前两句中,人能听到桂花落下的声音,暗夜的空山是多么静寂。之后两句月亮升起,冲破了一层层云朵的阻碍,将清辉洒遍大地,山间的鸟儿受惊,一声声啼叫响彻山谷,之后各自挥动翅膀在山林中飞舞。这些声音很小,并且没有持续很久,由于夜是非常安静的,所以这声音更容易被忽视。山林中鸟儿的鸣叫不仅没有让寂静山林的美好画面被打破,反而将读者、诗人自身和周围的环境带入一个更为寂静的境界中。

2.通过自然之音和富有灵气的空寂之声来传递诗歌中“静”的禅意

如:“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栾家濑》)等水潺、泉咽、黄鹂啭、秋雨飒飒这些自然之音被诗人所撷取,并且纳入“空寂”这一背景当中,使我们能够意会到一种飒飒有声,依依有情的天然韵致和灵动禅趣。在这些诗中,充满了亲近自然,随缘任运的禅机。

再比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本诗头两句,通过以寂静环境中的声音去写静,呈现了在无人空山的寂静中忽闻到低低的人语声。人的声音,其实可以打破静谧的环境,但是诗歌中听到人的声音,却没有看到人的画面,使得声音与回音的方向并不明确,有种飘忽感。这种空谷传音,更加清晰地凸显了寂静和空,更深刻悠远地阐述着禅寂。后两句以色彩写静,通过照射在青苔上的光线直接产生的明调和暗调的对比来表现“静”。“返景”指的是夕阳反射出的光线,常规来讲,夕阳反射出的光线是安静的柔美的。这首诗歌中夕阳的光线可以通过“密林”、“复照”在青苔上,表现出诗歌所描绘的景致。

三、“闲”之境

闲也是空,悠闲就是随缘任运,随遇而安,空闲无争。无争便是心“空”的外部延续。而这种远离尘世、闲适无争的境界,也是王维所追求的一种禅宗的生活状态。

1.出世的、不热衷仕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首联说的是作者本身的年轻阶段,即身居下僚,与被各种杂事困扰的张少府构成直接的比较。第二联则表现和描绘了“万事不关心”的安逸生活状态:正由于自己“万事不关心”,所以不担心世俗的事情,因此才可以慵懒地解开衣带,让舒适的风在胸中吹过,享受美好山河带来的自然舒适感,闲适地奏响音乐。这种无须穿着合规礼仪的制服,可以解带自适的自娱生活,和那种束带躬职,公务繁忙又碌碌的官场是两个世界。“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二句,有着和谐的意境,工整对仗,表现出诗人对官场和纷繁尘世的厌倦,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追寻任情自适的独属自我。

2.大自然中没有人为干扰的闲适感

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首诗描绘了安静的山谷深处,很少有人去,芙蓉花自开自落的情景。诗中的自然景物自生自落,作者仅仅是客观描绘,并未加入个人的主观感受。作者托物言志,通过木芙蓉离尘绝世的姿态,不以人的喜好而开也不以人的悲伤而落,表现出悠闲而无争的状态。

王维的“空”,是远离人烟的纯生态的山水图,或者说尽管描绘了人间烟火,但是没有俗气的市井气息,是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前者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这首诗也迎合了陶渊明《饮酒》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蕴,但《木兰柴》是更为自然的秋山夕照图。秋日山上的夕阳把光线一点点地收起来,鸟儿们相继蹁蹁飞回森林深处,在夕阳的照射下,山中的秋叶表现出斑斓的色彩,绚丽的秋山上的夕阳逐渐收敛它的余光,归林的鸟儿联翩相逐而飞。满山秋叶在夕阳的斜光中色彩斑斓,夕阳的余晖流动在树林中和山间。这里没有人的破坏和影响,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具有灵动的美感。

纵观诗佛王维的佛禅诗和其人生的经历及诗歌绘画作品,他的山水诗融进禅学的思想,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中通过禅宗的思维方式,以及禅学思想浸染的结果,表现出他自己特有的“空、静、闲”的意境。因为禅意,这种诗意的境界越发生动,也越发因思想内涵丰富而深邃。

[1]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J].社会科学战线,1980(2):276-283.

[2]许婺,金秀敏.斟词酌句摩诘意切思巧译现禅机——探寻王维诗意禅境的最佳传译[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4-97.

[3]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宫臻祥.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审美观照[J].名作欣赏,2011(32):73-75.

[5]哈嘉莹.论王维的禅意诗[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34-37.

作者:林静,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莆田市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走过一片宁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词、汉唐文学与中国古代海洋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空山禅宗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空山
空山
灵 山
落叶禅
远方(组诗)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空山新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