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黄疸及体质量的影响

2016-07-12 01:48陈春艳厦门市湖里区妇幼保健院福建厦门361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5期
关键词:黄疸新生儿

陈春艳(厦门市湖里区妇幼保健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黄疸及体质量的影响

陈春艳
(厦门市湖里区妇幼保健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黄疸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次选取我院11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新生儿仅采取单纯母乳喂养,观察组新生儿除母乳喂养外,按需增添配方奶,对比两组新生儿黄疸持续不退发生率以及体质量情况。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较对照组低;同时,观察组新生儿的体质量降幅低于对照组,黄疸持续不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 母乳喂养联合按需增加配方奶,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以及缩小其体质量降低幅度。

【关键词】不同喂养方式;新生儿;黄疸;体质量

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7 d内的常见病症,对于新生儿的生理健康与生长发育均可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据相关统计学结果显示,伴随母乳喂养率的升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随之提升[1]。我院采取以母乳喂养为基础,按需增添配方奶的喂养方法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医院产科于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所收入的11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112例新生儿均为单胎、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其中,男62例,女50例,胎龄为38~42周,平均胎龄为(40.1± 1.2)周;日龄为3~8 d,平均日龄为(5.2±1.8)d;112例新生儿出生后5 min的Apgar评分均在9分及以上,且产妇均未合并妊娠疾病、产前用药史。排除合并感染、Rh溶血、ABO溶血新生儿。根据不同喂养方式将112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57例、对照组55例,两组新生儿基础资料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喂养方法:两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30 min进行皮肤接触护理和吸吮护理,并确保在24 h中母婴同室,且有专业护理人员予以陪伴、护理。其中,评估每次母乳喂养后,观察组新生儿是否存在哭闹、觅食等情况,同时结合其小便次数,评估新生儿是否需要增加配方奶,直至新生儿不哭闹、安静入眠为止。待产妇母乳分泌充足,能够满足新生儿的喂养需求时,即可全部应用母乳喂养。对照组新生儿单纯采取母乳喂养,不增加任何配制食物。新生儿哭闹时,可给予母乳。

1.3 观察指标:测量两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值,同时统计其出生2周后黄疸持续不退发生率;记录其出生后以及出生后2 d的体质量,统计其体质量降低幅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观察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205 μmol/L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在205~256 μmol/L范围内以及256 μmol/L以上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体质量降低程度:观察组新生儿的体质量降幅度为(141.5±22.4)g,对照组新生儿平均体质量降低幅度为(267.0 ±23.5)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两组新生儿出生2周后黄疸持续不退发生率:新生儿出生2周后,观察组出现黄疸持续不退者2例占3.5%;对照组出现黄疸持续不退者9例占16.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对比

3 讨 论

母乳温度适宜、营养丰富,且能提高新生儿的免疫能力。同时,母乳喂养还可促进母婴感情等。然而,相关儿科研究学者认为,新生儿黄疸不退、高胆红素血症等,对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有严重影响,甚至引发胆红素脑病[2]。所以,及时消退新生儿黄疸极为重要。

据相关研究发现,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以及黄疸持续不退现象,与其喂养方式密切相关[3]。母乳喂养可增加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因此母乳喂养是其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是由于早期母乳内所含蛋白、抗体相对稀少,能量低,无法满足新生儿对于生理能量的需求,致使其大便次数减少,不利于其及时排除胆红素。同时,因为剖宫产妇早日乳汁分泌量较少,导致新生儿无法获得充足营养,最终导致体质量大幅度降低[4]。本次结果可以证实,观察组新生儿在退黄和减小体质量降低幅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母乳喂养基础上增加配方奶,则可克服母乳喂养的缺陷,为新生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增加其排便次数,从而促进早日排除胆红素,加速其黄疸消退速度。同时,添加配方奶还有助于减小新生儿的体质量降低幅度。

参考文献

[1] 张小宁,周长美,周莹,等.不同喂养方法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2012,27(20):1829-1831.

[2] 张浩,黄仲玲.两种鼻饲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7):145-146.

[3] 庞学红,曾果,李鸣,等.2011年成都6~24月龄城乡婴幼儿辅食喂养行为综合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9):809-812.

[4] 周岚,李鸣,庞学红,等.中国西南城乡6~24月龄婴幼儿辅食添加频率与生长发育相关性研究[J].卫生研究,2014,43(4):541-545.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5-0095-01

猜你喜欢
黄疸新生儿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