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在充满硝烟的战场

2016-07-12 17:57陈涛实习生何祖嘉
遵义 2016年24期
关键词:会址遵义会议中队

文丨记者 陈涛 实习生 何祖嘉

“逆行”在充满硝烟的战场

文丨记者 陈涛 实习生 何祖嘉

山崩地裂,烈火浓烟;掏蜂窝,取钥匙……46年、16700多个日日夜夜,无论大事、小事,遵义市公安消防支队红花岗区大队会址中队都在群众身边。中队里的一代代官兵,不争鲜花与勋章,只为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环境的安宁;不争个人荣辱得失,只为在每一个普通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自己作为一名消防战士的职责和使命。

烈火里的雄心

十年,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岁月的一个瞬间。而对会址中队执勤中队长助理雷宝来说,十年里的很多日子都是绷紧了弦,去迎接每一个不确定的“逆行”。

穿着橙色衣服,戴着白头盔,手里不是提着灭火器就是拿着消防宣传资料,这是辖区群众对雷宝的印象。十年来,雷宝共参加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500余起,解救被困群众130余人,抢救财产价值2000余万元……

时光拉回到2009年,雷宝始终记得当年的那场火。“当时在法院街背后的大井坎,有一个3层居民楼起火,火势迅速扩展将家里的物品燃烧。”雷宝回忆,到了现场,我第一时间冲了进去,发现里面有多个液化气罐,于是我迅速将罐子往外移动以防爆炸。

然而,移到最后一个的时候,雷宝怎么也无法将它搬动。怎么办?如果任由液化气罐放在里面,引起爆炸将会威胁到周边的无数群众。情急之下,雷宝冲出火场,拖着水枪再次冲进熊熊烈火,一直对着液化气罐喷淋,终于将危险压在了萌芽状态。

“后来,我受到了领导的‘责备’,说那样做太危险了!但是当时情况紧急,假如我不冲进去的话,也许有更多的人会因此受到伤害。”雷宝坚定的说道,再给我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冲进去,我相信我的战友们也会这样。

历经血与火的战斗洗礼,雷宝在会址中队迅速成长,每次灭火、救援他都冲锋在最前沿,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多次受到嘉奖。而生活中,雷宝却只给了妻子一个人的婚礼,婚期都定好了、亲朋都请好了,他因为工作在身不能离开岗位。对于即将出生的孩子,雷宝也不知道到时候能否陪在娘俩身边。

2015年6月14日,在“6.14居民楼局部坍塌事故”救援中,有一段视频曾聚焦了无数网友的目光。当时,危楼摇晃剧烈,随时可能再次坍塌。不进去,女孩必死无疑。但是进去,却是九死一生。

关键时刻,会址中队林虎蓝主动请缨进入危楼。黄骁作为会址中队的政治指导员却犹豫再三:“为什么是他?怎么又是他?虎蓝的亲哥哥曾经也是贵州消防部队的战士,因为战斗受伤而离开了部队。但是家里人依旧把他送进了部队,这是家人对他的期望,而他自己也时时‘逆行’在最前沿。”

“哥,我上中国骄傲了,我是国家的骄傲。”在录制完中央电视台的《中国骄傲》后,林虎蓝激动地给大哥打电话,他说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一定会将两兄弟的梦想延续。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再次迎来了一股红色旅游热。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巡逻中的消防战士显得格外醒目:高温酷暑天却穿上橙色全套抢险救援服,有的手提灭火器,有的身背雾水枪。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会址中队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就是纪念馆的灭火救灾、抢险救援任务。”黄骁介绍,遵义会议纪念馆中有遵义会议会址等数栋砖木结构老楼,随着科技的发展,声、光、电系统越来越复杂。而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纪念馆不能安装自动喷淋系统等消防设施,消防安全工作难度较大。

对此,会址中队采取了许多特别的办法。比如,会址中队是贵州省唯一一支身着抢险救援服执行巡逻任务的消防基层部队;每天10点到12点和15点至17点纪念馆人流量最大,中队战士要对重点位置进行无缝隙检查,游客散去后还要第三次巡逻。他们要逐一检查100多个应急疏散指示灯是否正常、顺着电线闻有没有焦煳味、找遍每一个角落看看有没有烟头等。

据说,全国只有会址中队是以“会址”来命名的。在会址中队,有这样一个传统,新兵入伍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然后要走遍辖区的每一个角落,在熟悉环境的同时,将使命深深地烙在心间。

铁军内的传承

1993年,遵义田沟煤场发生特大爆炸事故。时任会址中队中队长的黄大强,带领五名战士,组成敢死队,深入矿井下800米救援。一张白毛巾就是他们在毒气浓烟中唯一的保护,六个人背出了三十二名被困群众,却牺牲了三名战士。

黄大强也因此昏迷了三天三夜。后来妻子问他:这么危险的灾情,你为什么还要进去?他说:进去,是我的职责。但我要活着出来,因为我还有你和儿子。

23年过去,黄大强的儿子黄骁也跟他一样站在了会址中队的“战场”。“小时候,父亲总是不在家,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工作得连家也不能回,那时心里充满了无数的埋怨。”现在的黄骁终于能理解父亲当年的不易,站在了父亲差一点“光荣”的岗位上,我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和感情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我更能体会,亲人的爱在困境中给予消防员的鼓舞和力量,而我们也需要身边的人更多的理解。

来到会址中队的两年里,黄骁所在的中队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在他指挥的100多场灭火作战、抢险救援、执勤战斗中,没有一起因为他个人指挥失误导致官兵伤亡的事件发生;他个人也因此3次荣立三等功。

由于长期在浓烟滚滚中作战,在体检中黄骁被检查出上颌窦囊肿,医生让他作进一步检查,要做好患癌的心理准备。工作的繁忙与自己的坚持,黄骁迟迟没有去复诊,“作为消防官兵我早已把生死交了出去,我父亲不就是一位差点牺牲在战斗中的消防员!如果我去检查确定得病,我就得放下工作进行治疗。可我只想多点时间做该做的事,我还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消防官兵‘逆行’时,那份融入血脉的信仰与舍生忘死的担当!”

黄骁为父母留了一段话——爸,妈,如果今天的讲述,成为了我今生最后一段视频,我想对你们说:23年前,老黄差点牺牲在消防的工作岗位上;23年后,你们的儿子没有给你们丢脸,他也立过三等功,他是一位敢于担当的消防员,他的一生值得你们骄傲!

会址中队里有一位老兵叫谢世洪,消防部队的将军全国有30多位,但是像谢老班长这样的一级警士长全国只有17位。27年,他把自己最青春、最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消防事业,他是汶川地震的英雄,他也是辖区驻地群众口中的“老谢”。他有许多英勇的故事,但是这27年里,他做得更多的是守卫会址,是给中队的兄弟们讲述会址的故事。

6月,支队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把他调离了会址中队。离开前,他对年轻的一代说:“兄弟们,会址我守卫了整整27年,咱们中队保护了会址46年,我们没让它‘走过一次水’,会址精神总能给那些亲切接触它的人以力量,我就把它交给你们了。”

都是血肉之躯,谁能在洪水、大火前保持淡定,甚至明知凶险还奋不顾身,中队官兵常说:“火,谁都怕,但我们是会址中队的兵,是红军的传人,军人之魂让我们不能后退。面对凶险,面对危难,我们更要冲锋在前。”凭借着这股“偏向虎山行”的精神,46年中,官兵们无数次创造了“最美逆行”。

正是因为处于遵义红色文化的核心区域,官兵们每天被长征精神、红军精神感染着、滋养着,才能时刻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并一代接一代的将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

担当中的力量

为了爷爷从小对他培养的从军梦,会址中队通信班班长黄晶华无悔的选择了警营之路,成为会址中队士官骨干中的复合型人才。

2015年6月14日,黄晶华正在通讯值班室整理通讯器材时,突然接警电话响起,位于红花岗区松桃路口五金市场A栋1单元民房发生局部垮塌事故,造成多名人员被困。随即,他迅速与苟家井中队通讯员联系,并立即与现场的知情人士进行联系。

了解情况后,黄晶华立即向中队指挥员汇报,为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帮助。他除了负责现场录像和照相外还辅助侦查人员进行现场侦察、现场通讯保障、文书记录、安全防范等多项重要任务。并认真检查登记参战人员的个人防护情况,提醒救援人员须注意的安全事项。同时密切监测现场周围的情况,防止次生灾害发生时对救援人员造成伤害,并随时向指挥员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救援过程中,黄晶华不放过任何一个救援过程和救援细节,在拍摄过程中他多次与救援人员一起深入救援废墟进行拍摄,详细的记录着每一个救援人员的在营救被困人员时的情况,且充分运用有限的拍摄装备,发挥其最大效用,记录下救援行动全过程。因为黄晶华时刻对救援现场动态的细致观察,向指挥员多次建议救援方法,所以很多时候为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时间。

救援结束后,黄晶华还要坚持通讯员的职责,一个人编辑视频和图片、撰写新闻稿件,为后续宣传报道工作留下珍贵的资料。

一次次的“逆行”、一次次的记录,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会址中队的事迹。中队先后40余次被上级表彰为先进集体、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先后被荣记集体三等功2次,1名战士被公安部追认为“革命烈士”,6人荣立二等功,74人次荣立三等功,76名战士考学提干,208人受到各级表彰,先后涌现“新长征突击手”黄定明、“中国骄傲士兵”林虎蓝等先进标杆。

7月,公安部对全国公安现役部队“两优一先”进行表彰,会址中队党支部被表彰为“公安现役部队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为全省消防部队唯一获得表彰的集体。

“太阳下的黑脸庞,月光中的银水枪,绿色警营红战车,热血男儿梦飞扬。遵义会议在闪耀,照亮我们前进方向……”八十年后,就在红军操练故地,伴随着豪迈嘹亮的队歌声,在同样的初春寒风里,会址中队的消防官兵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猜你喜欢
会址遵义会议中队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雪山中的洁白丝绸
我热爱的中队
中队就是我们的家
中队就是我们的家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我爱我的中队
“八闽巾帼心向党·万村千居唱起来”古田会址展演兴起“大学习”热潮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