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

2016-07-13 08:55郑永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514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大埔县汉剧大埔

郑永华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 514000)

大埔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

郑永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514000)

目前,大埔县共完成了14个镇(场)文化站和大埔县文化馆、大埔县博物馆、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排练场及3个镇露天剧场的新建任务;完成了10个镇文化站和大埔县图书馆的扩建工程。专业比赛和群众文艺创作成绩喜人,精品不断问世。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大埔县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施省人大议案,全县文化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遗留问题较多。

(一)遗留问题还较多

部分镇级新扩建文化站因市、县、镇三级承担的建设资金拖欠而无法进行室内装修;大部分文化站因人员、经费问题制约,难以开展正常的活动。戏剧走下坡路,观众断层。观众断层是阻碍发展大埔广东汉剧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文艺走向多元化,年轻一代逐步对我们自身的特色文化品牌逐渐疏远,没有切实树立起传承发展本地特色文化建设的观念。专业水平不高,缺乏拔尖人才。目前虽有本单位以及部分业余爱好者在维持着广东汉剧及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发展目标、专业的角度相比,依然还存着较大的差距。拔尖人才,编导和重要行当相对缺乏。

(二)发展还很不平衡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镇文化站文化工作滞后,每年年终考核处于后进。整个文化队伍业务素质较低,骨干专业力量严重不足,科学的用人机制无法形成。人才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历届大中专毕业生回原藉就业的还不多,特别是少得可怜的一线技术人员,即使回来的也还有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

(三)文化事业专项经费缺乏

如文艺创作、文艺下乡、文物保护等经费难以列入县财政预算,因此,开展文化工作困难重重。因经费不足造成硬件基础设施落后,从而导致文化市场范围狭窄,跟不上时代科技发展要求。

(四)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来推动大埔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埔是人文秀区,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名史、名居众多,为促进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文化部门只推出了花萼楼、泰安楼、张弼士故居、孙中山纪念堂等文化文物景点。

二、大埔县文化事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各级党政领导对文化工作思想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没有建立新型的科学的用人机制,进人不当,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在岗人员的业务培训、考核、晋升、辞退的新机制还无法执行。

(二) 文化体制性障碍

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难以实行。比如:县直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因受经费不足制约,以及用人机制的束缚,无法有大的发展;镇文化站活动经济成为两不管、两难管,县文广新局无法争取县财政列入预算,镇政府又因财政困难而不能解决。

(三)经费制约成为“瓶颈”

因经费不足造成硬件基础设施落后,从而导致文化市场范围狭窄,跟不上时代科技发展要求。文化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文化事业经费与县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远达不到省人大的要求,经费问题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大埔县是贫困山区县,经济发展缓慢,县、镇两级财政困难加上不少单位、企业经费困难,虽然改革开放,面貌有所改观,但因经济基础总量小、底子薄、造成了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严重不足。

(四)文化市场整顿力度不够

文化政策难以落实,大埔县文化行政部门根据文化市场出现的网吧及书刊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组织专业队伍,对网吧市场存在的无证经营、变相经营和违规经营的现象和书刊市场的无证经营,销售非法出版物等社会反映强烈热点问题进行了清查、处理了一批违法违规经营户,整肃了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也取得了一些的效益,但离大埔县社会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还有差距。

三、大埔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

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为完成文化事业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深化改革,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

1.实行政事分开。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要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成为干事、创业上的完全法人单位。镇级文化站的建制归属各镇人民政府,镇文化站只在业务上接受县文广新局的指导。大埔县汉剧团转为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属事业一类拨款单位,然后和市场相结合,逐渐成为文化产业。

2.建立新型的人才机制。首先是要严把进人关,通过用人单位严格考核后聘用。其次是建立在岗人员业务培训、考核、晋升和辞退的新机制,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实行择优评聘。

(二)弘扬客家文化,打造人文品牌

1.挖掘、整理、创新展示民间艺术。茶阳镇在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基础上,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花环龙之乡。我县又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汉乐之乡,使大埔拥有了花环龙和广东汉这两项知名品牌。继续做好“广东汉剧”“鲤鱼灯”“仔狮灯”“黑蛟灯”“五鬼弄金狮”一个地方戏剧,四个民间舞蹈申报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工作,从而形成大埔民间艺术系列知名品牌。

2.发挥大埔人文资源的优势,着力打造大埔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大埔丰富的名人、名居、名史、名产的人文资源,着力打造好客家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三)挖掘整合资源,建立文化网络

1.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艺创作、公共图书阅览、文化市场、城镇文化广场活动等网络。以十四个镇文化站和社区居委会为网点,组织开展广场文化、节日文化、社区文化、老年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并以此为基点,向村落文化、家庭文化延伸,从而形成全县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2.运用文艺展演的形式,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和美术书法、摄影展览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县文广新局会同县委宣传部贯彻好上级精神,坚持搞好文艺下乡活动。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

(四)运用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1.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发展和壮大传媒业、旅游业、出版业、美术王艺业、艺术培训业等,形成以县城为龙头,镇、场为骨干的社会文化产业群。

2.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做强做大成为支柱性的文化产业。利用大埔海外华侨众多的优势,把大埔的汉剧、汉乐、花环龙、鲤鱼灯、仔狮灯等民间艺术推介到东南亚、港、澳、台等客家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拓展海外演出市场。

把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宣传,着力提升大埔的文化品味,为大埔县真正成为“大公园”,最美小山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大埔县汉剧大埔
广东汉剧的文化解读探讨
“南国牡丹”
“楚腔汉调——汉剧文物展”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