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转移组合催化剂在FCC汽油脱硫中的应用

2016-07-13 09:12陈宗杰张先茂王国兴
工业催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辛烷值

陈宗杰,王 泽,瞿 玖,张先茂,王国兴



石油化工与催化

硫转移组合催化剂在FCC汽油脱硫中的应用

陈宗杰*,王泽,瞿玖,张先茂,王国兴

(武汉科林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针对以FCC汽油为原料生产国Ⅴ标准汽油带来的辛烷值损失过大的问题,开发出一种硫转移组合催化剂,可减少辛烷值损失,同时降低硫含量至小于10 μg·g-1。研究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及不同催化剂组合方案对脱硫和辛烷值损失的影响,并进行100 h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50 ℃、反应压力2.0 MPa和空速3 h-1条件下,催化剂A在上层、B在下层的组合方式的催化剂硫转移能力较好,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石油化学工程;硫转移;轻质硫;噻吩类硫;辛烷值

CLC number:TE624.4+31;TQ426.95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8-1143(2016)04-0067-04

随着世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各国都在不断提高燃料油的规格。2012年北京已实施国Ⅴ燃料油标准,要求汽油中硫含量小于10 μg·g-1,2018年将在全国实施国Ⅴ燃料油标准。目前我国汽油中90%以上的硫化物来自 FCC 汽油,FCC汽油的烯烃含量一般在40%以上,芳烃含量为25%~35%,硫含量越来越高,因此,降低 FCC汽油中的硫含量已成为生产高标准清洁燃料的重点。

在FCC 汽油中硫化物和烯烃有特定的分布,烯烃集中在轻馏分中,硫含量集中在重馏分中。传统的FCC汽油加氢脱硫技术首先对全馏分的FCC汽油进行切分,切分后的轻质馏分中含有大量烯烃和少量硫醇等硫化物,进入脱臭工艺脱除其中的硫化物,不需进行加氢。切分后的重质馏分进行加氢处理,处理后的汽油再与脱臭后的轻质馏分汽油调和[1-4]。该工艺切分轻油较少,轻质馏分脱臭处理脱硫不彻底,有固废产生,易造成环境污染。

国内外成熟的FCC汽油脱硫降烯烃技术主要有OCT-MD、RSDS、RIDOS、SCANFing和Prime-G+等技术,但此类技术已不能满足国Ⅴ燃料油标准。在生产国Ⅴ燃料油标准时,为了降硫而损失辛烷值,使炼油企业得不偿失。

本文以FCC汽油为原料油,对组合催化剂上硫转移反应进行研究,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对硫转移反应的影响。

1实验部分

1.1催化剂制备

组合催化剂由催化剂A和B组成。催化剂A以Al2O3为载体,将含有活性组分Ni、Mo的金属盐配制成溶液,将载体放入其中进行浸渍,然后取出干燥和焙烧,两种活性金属负载物质的量比为5∶1。催化剂B以改性分子筛M为载体,负载一定量的酸。

催化剂A使用前经预硫化处理,220 ℃恒温1 h,290 ℃恒温2 h,压力2.0 MPa,氢油体积比为300∶1,空速2 h-1。催化剂B经焙烧后直接使用。

1.2催化剂评价

FCC汽油性质如表1所示。

表 1 FCC原料油性质

采用固定床反应装置对催化剂进行评价,催化剂A装填量20 mL,催化剂B装填量30 mL,反应稳定8 h后取样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组合催化剂上的硫转移反应

采用FCC汽油研究催化剂A和B上的硫转移反应,采用色谱及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各种硫化物。

催化剂A上发生的主要是硫转移反应,小分子硫醇类硫化物与烯烃发生反应,生成大分子硫化物,大分子硫化物在分馏中从汽油轻组分中切割至重组分中,使FCC汽油轻组分的硫脱除。文献[5]报道,硫醇在硫转移催化剂上发生的反应是自由基加成。

催化剂B上发生的反应是噻吩类硫化物与烯烃的烷基化,反应机理按正碳离子反应进行,首先FCC汽油中烯烃与催化剂B的酸中心反应生成正碳离子,然后正碳离子再与噻吩类硫反应生成烷基噻吩[6-7]。经过烷基化反应生成的烷基噻吩类硫物质被转移到重组分的汽油中,通过加氢或蒸馏的方法脱除。

2.2反应温度

在反应压力2.0 MPa、空速3 h-1和氢油体积比10条件下,考察反应温度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图 1 反应温度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Figure 1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s onperformance of the combined catalyst

由图1可以看出,反应温度过低时,组合催化剂上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移活性较低,容易导致 FCC汽油轻组分硫过高,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提高反应温度,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率提高,但烯烃选择性下降。反应温度150 ℃时,烯烃选择性为99.1%,噻吩类硫转化率高达86%。进一步升高反应温度,轻质硫转化率有所提高,但噻吩类硫转化率和烯烃选择性均开始下降,反应温度过高会使烯烃饱和率上升引起辛烷值过度损失,甚至还会发生加氢脱硫反应产生硫化氢;另外,高温易引起烯烃和二烯烃发生聚合反应,积炭生焦覆盖催化剂表面,严重影响催化剂活性,适宜的反应温度为150 ℃。

2.3反应压力

在反应温度 150 ℃、空速3 h-1和氢油体积比10条件下,考察反应压力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图 2 反应压力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Figure 2 Effects of reaction pressure onperformance of the combined catalyst

由图2可以看出,提高反应压力,轻质硫转化率呈上升趋势,烯烃选择性变化不大,噻吩类硫转化率变化较小,约保持在85%,可能是在实验压力范围,反应物处于液相,提高压力对噻吩类硫的转化影响不大。综合考虑,适宜的反应压力约为2.0 MPa。

2.4空速

在反应温度150 ℃和反应压力2.0 MPa条件下,考察空速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图 3 空速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Figure 3 Effects of space velocity onperformance of the combined catalyst

由图3可以看出,提高空速,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率降低,烯烃选择性提高,可能是增大空速,缩短了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停留时间,减少了硫转移和烯烃饱和反应的发生,使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率下降,噻吩类硫转化率下降较大,烯烃饱和减弱,烯烃选择性有所上升。空速为1 h-1时,虽然轻质硫和噻吩类硫的转化率很高,但单烯烃选择性很差,辛烷值损失过多;空速为3 h-1时,单烯烃选择性和硫转化率均较好,适宜的空速为3 h-1。

2.5组合方式

在反应温度150 ℃、反应压力2.0 MPa和空速3.0 h-1条件下,催化剂不同组合方式的性能比较见表2。

表 2 催化剂不同组合方式的性能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催化剂A和B组合方式对烯烃选择性和硫转化率影响较大。催化剂A在上层,催化剂B在下层时,各项性能都表现较好;而催化剂B在上层,催化剂A在下层时,由于催化剂B具有一定的酸性中心,很容易导致二烯烃和单烯烃聚合反应,生成物堵塞催化剂孔,造成噻吩类硫转化率下降和单烯烃选择性差。

2.6组合催化剂的稳定性

在反应温度150 ℃、反应压力2 MPa、氢油体积比10和空速3 h-1条件下,考察组合催化剂稳定性,结果见图4。

图 4 组合催化剂稳定性实验Figure 4 Stability tests of the combined catalyst

由图4可知,组合催化剂的烯烃选择性、噻吩类硫和轻质硫转化率保持平稳,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结论

(1) 催化剂A和B上发生的主要反应为二烯烃加氢饱和、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为大分子硫化物,在分馏过程中能除去。

(2) 提高压力或降低空速,有助于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率的增大,但烯烃选择性有所下降;提高反应温度,轻质硫转化率提高,而噻吩类硫转化率先升高后降低,最佳温度为150 ℃,继续升高温度,单烯烃饱和率上升。

(3) 催化剂A在上层,B在下层的组合方式,能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和硫转移活性,有效防止催化剂聚合结焦,延长催化剂寿命。在100 h稳定实验中,催化剂上烯烃选择性、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率保持平稳,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邢金仙,刘晨光.催化裂化汽油中硫和族组成及硫化物类型的馏分分布[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3,33(6):6-9.

Xing Jinxian,Liu Chenguang.Distribution of sulfur,group composition and types of sulfur compounds in FCC naphtha[J].Petroleum Refinery Engineering,2003,33(6):6-9.

[2]马宝利,徐峰,刘荣,等.FCC汽油加氢脱硫提高辛烷值技术研究进展[J].炼油与化工,2013,24(4):1-3.

Ma Baoli,Xu Feng,Liu Rong,et al.Technial research progress on FCC gasoline hydro-desulfurization for improvement of octane number[J].Refining and Chemical Industry,2013,24(4):1-3.

[3]梁咏梅,史权,刘旭霞,等.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中轻重馏分切割温度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1,42(5):40-44.

Liang Yongmei,Shi Quan,Liu Xuxia,et al.Study on the cut points of light and heavy gasoline fractions for selective hydrodesulfurization of FCC gasoline[J].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2011,42(5):40-44.

[4]温广明,王丹,赵野,等.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技术进展[J].工业催化,2008,16(12):1-6.Wen Guangming,Wang Dan,Zhao Ye,et al.Advances in FCC gasoline hydro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ies[J].Industrial Catalysis,2008,16(12):1-6.

[5]Alexis A,Griesbaum K,Warren A.Organic sulfur compounds Ⅷ.Addition of thiol to conjugated diolefi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62,84(20):3897-3904.

[6]Maria A,Michel V,Yuji Y.Gasoline desulfurization by catalytic alkylation over silica-supported heteropolyacids:fom model reaction to real feed conversion[J].Catalysis Today,2008,130:190-194.

[7]Virginie B,Christophe G,Michel V,et al.Alkylation of 3-methylthiophene with 2-methyl-2-butene overa zeolitic catalyst[J].Energy & Fuels,2004,18(6):1806-1813.

Application of sulfur transfer catalysts for desulfurization of FCC gasoline

ChenZongjie*,WangZe,QuJiu,ZhangXianmao,WangGuoxing

(Colin Fine Chemical Co., Ltd., Wuhan 430223, Hubei, China)

Abstract:There existed the problem of the loss of octane number using FCC gasoline as the raw material to producing gasoline which met the national Ⅴ emission standard.In order to reduce the loss of octane value, the sulfur transfer catalysts and their combination process were developed,and the sulfur content of gasoline was reduced below 10 μg·g-1.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s, reaction pressure,space velocity and catalyst combination schemes on desulfurization and octane value loss were investigated.The stability test of 100 h running a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alysts with the combination scheme of catalyst A in top layer and B in lower layer possessed good sulfur transfer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150 ℃,reaction pressure 2.0 MPa and space velocity 3.0 h-1.

Key words: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sulfur transfer; light sulfur; thiophene sulfur; octane value

收稿日期:2015-12-28

作者简介:陈宗杰,1982年生,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气体净化和油品加氢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1143.2016.04.013 10.3969/j.issn.1008-1143.2016.04.013

中图分类号:TE624.4+31;TQ42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43(2016)04-0067-04

通讯联系人:陈宗杰。

猜你喜欢
辛烷值
提高汽油辛烷值桶技术研究
车用汽油研究法辛烷值测量方法浅析
车用乙醇汽油抗爆指数与敏感性研究
质量比改变压缩比的辛烷值测定机
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助剂应用成功
PNNL开发车载分离技术将乙醇从汽油中分离出来使辛烷值随需变化
车用汽油辛烷值测定准确度相关影响因素探究
浅谈提高汽油辛烷值检测精度的方法
拉曼光谱结合后向间隔偏最小二乘法用于调和汽油辛烷值定量分析
永坪炼油厂1 2 0万t/a 催化裂化装置“提高汽油辛烷值”工业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