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形成的社会学分析

2016-07-14 02:46岳艳丽
运动 2016年5期

岳艳丽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008)



我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形成的社会学分析

岳艳丽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008)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对我国奥运会女子项目优势形成的社会学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女子竞技体育项目在世界范围内优势明显,女子运动成绩明显高于男子运动员,全球社会文化理念的改善成为女子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助力器,新中国成立之后男女平等制度的优势、西方国家文化氛围让女子体育发展缓慢、健康美理念的形成以及学校体育运动的普及促进了女子体育运动快速发展,建议完善女子校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女子竞技体育优势;男女平等;健康美;校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自1984年回归奥运大家庭之后,就开始逐渐成为了奥运金牌大国,金牌榜已经与美国、俄罗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迄今为止,中国队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中,女子运动员比例超过6成,女子运动员获得的奥运会金牌中所占的比例接近6成。女子项目中有7~8个项目完全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比如跳水、乒乓球、羽毛球、柔道、跆拳道、游泳、赛艇和自行车等项目完全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所有女子集体性球类项目在奥运会获得过奖牌,而男子集体性球类项目获得参加资格都是奢望。我国女子竞技体育项目形成的原因很多,而社会文化氛围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1 全球范围的妇女解放运动和中国男女平等制度

第1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举行的时候,参与43个比赛项目的运动员全部是男子运动员,女人是被排除在奥运会大门外的。第一届奥委会主席维凯拉斯和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都曾经反对女子参与到奥运会大家庭之中,直到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才对女性运动员完全开放,但是欧洲人、美国人都普遍认为,在赛场驰骋、创造运动奇迹的女人会因为运动丧失生育功能,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医学界甚至也持有体育运动会对女性生育能力有破坏作用的观点。1994年,首届妇女与体育国际会议的召开改变了这个观点,《布赖顿妇女与体育宣言》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改善妇女在参加体育运动中所面对的不平衡状态,提高女子体育在世界范围内明显落后的现状。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尽管晚于西方各国,并且中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开展也有很多的不利因素,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婚姻法》为主导的法律法规保障了妇女与男子一样平等地参与各种国家事务,从根本上保证了女性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各种优异的成绩。国家各级体育部门和机构同等开展女子竞技体育运动,注重女子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并且在体育领域也强调男女平等,推动中国女子体育运动事业的迅速发展。

2 西方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女子体育发展缓慢

西方各国一直不主张女性参与体育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的效果也不明显,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得以改善,在这之前的男女体育运动的投资、管理和关注度方面则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以美国为例,《教育法》在1972年就明确提出联邦财政支出的教育计划和行动中,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但是体育开支仍然体现出男女的严重失衡。数据资料显示,1969年的纽约锡拉丘兹地方教育基金会的男女体育预算比例达到了450:1,1973—1974赛季的西雅图男女篮球队的赞助金额比例也达到了140:1。以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为例,男女奖金区别对待的方法有长达1个多世纪的历史,1884年的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男子冠军获得价值30多英镑的金牌,而女子运动员只有20多英镑的银质花盘,美国网球公开赛在1973年首次实现男女同酬,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在2001年也开始男女同酬,法国网球公开赛在2006年、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则在2007年才开始实现男女同酬,尽管很多支持者认为男子比赛是5盘3胜制、女子比赛是3盘2胜制作为借口,但是却反映了全球范围内男女竞技体育环境的差异。对于中国女性来讲,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没有了性别偏见,甚至鼓励女性同样吃苦耐劳和勇敢拼搏。中国的社会制度主张男女平等,特别强调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这为我国女性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竞技体育运动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摆脱“东亚病夫”的决心让中国女性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中国女子体育运动从诞生开始就获得了比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更加有力的支持,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女子体育运动,依照项目规律发展竞技水平,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女子体育的普及和发展贡献力量。

3 健康美理念的形成

近代开始至今,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运动大都与“强国”等政治因素相关,这也与我国在上世纪经历的特殊时代相关。从“东亚病夫”“强国强种”到“展示新中国女性优越性”都反映了政局和思潮走向,但是“健康美”也逐渐深入到国人之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经济状况呈现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的概念也逐渐提升到生活中来,健康饮食、健康生活等等成为了人们的追求目标。健康美就是指躯干昂直,筋肉丰满,血脉活现,行动活泼,精神焕发,一举一动都能够表现青年的朝气。健康美主要是通过运动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灵,强调健康带来的美丽,并体现健康是具有时代性的美,与中国传统的“病态美”形成鲜明对比。“病态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与传统的礼教道义束缚和文人墨客的文字提倡有极大关系,近代很多留学西方的学者多借用欧洲女性喜好运动,引用西方女性的健康标准作为中国的标准。近些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连续多年呈现下滑趋势,青少年尤其是女子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日趋下滑,与社会上的“苗条美”有很大关系,但是“健康美”的理念已经逐渐引领女子体育运动发展的潮流。

4 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助推器

社会氛围的改善,男女平等政策的推行,都是女子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保障,但是女子体育的推广还得依靠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规划和实施,西方国家的现代体育运动发展早于中国,他们也都是通过学校教育逐渐渗透,我国的现代体育运动完全来自西方,因此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校、传教士等来推动。九年义务教育让中国的青少年儿童几乎全部生活在校园内,女子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课程更加普及,全国性的体育教学大纲和计划让各种体育运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阳光体育”运动推行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在20世纪末期达到世界巅峰水平,但是贫瘠的青少年运动基础让项目发展成为无水之源,2009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起的“校园足球”运动,让足球运动更加普及,让校园女子足球的参与人数逐年增加,让女子足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和从业人数更加雄厚。2011年开始,国家每年举办4期(共10期)校园足球女子组夏令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名优秀女子校园足球运动员接受世界和全国足球青训专家直接指导,2013 年1月14日,来自合肥市跃进路小学的王芙蓉被选入国少队,这也是校园足球开展以来第一个进入国家队的队员。学校体育是推动女子体育运动的主要渠道,“体育进校园”也将成为女子体育群众基础和从业人员水平提高的主要措施。

5 女子竞技体育优势的长效发展机制——女子校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

女子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在我国目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女子集体性球类项目都曾经以“中国速度”成为世界强队,但是在达到巅峰之后迅速以“中国式衰退”形式回归平庸,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体育发展体制导致了项目群众基础薄弱、青少年后备力量不足。2012年11月27日,刘鹏同志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体育工作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人民愿望的体育政策和措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这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权益,是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对于群众基础薄弱、对抗性和观赏性差、不适合职业化进程的女子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着力点应该在学校体育。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司长郭建军在2013年初提出全国青少年工作相对薄弱、青少年体质状况连续下降的趋势根本没有得到遏制,需要教育部等各部门、各级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支持,发挥各方力量,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国富民强的根基。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联合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进校园”活动,但完善合理的服务体系和实施措施的构建并没有跟进。200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开展的“校园足球”活动开始在全国的44个试点城市实施,至今为止已经发展到49个国家级试点城市、3个试点县和10省68个省级试点城市共120个布局城市,全国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中小学数量达到4 579所,注册人数达到191 766人,全年完成比赛场次达到了10万余场,尤其是女子校园足球活动逐渐普及,全国校园足球活动优秀球员女子夏令营中占了所有营期的40%,不仅加速和扩展女子足球项目的开展,而且也相应提高了全国女子足球从业人口数量。校园足球健康、快速的发展得益于完善的服务体系构建,各个项目如果都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体育运动进校园”体系,对于实现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将会逐步改善。“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为我国女子青少年校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参照的基础,将为我国女子青少年体育运动推广开辟新的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慧林.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现象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19-27.

[2]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刘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体育工作当务之急 [EB/OL]. http://www.gov.cn/gzdt/2012-11/28/ content_2277058.htm.

[3] 李雪颖.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EB/OL].中国体育报,http://read.sportspress. cn/zgtyb/html/2013-01/09/content_271229. htm.

[4] 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官方网站.足协青社部2012总结 校园足球迅猛发展效果佳[EB/OL]. http://sports.qq.com/a/20130124/000462. htm.

投稿日期:2016-02-07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3-034-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5.017

基金项目:广东省体育局2014年科研项目(GDSS2014199)。

作者简介:岳艳丽(1973 ~),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