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制度实施的意义与发展对策

2016-07-14 02:46陈接华
运动 2016年5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陈接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45)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制度实施的意义与发展对策

陈接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45)

摘 要: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教学规范的前提下,集国内传统体育教学与国外大学体育俱乐部活动2种优点于一体。既增加了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学习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又通过学习视角的转变,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这种新兴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与组织形式目前正被各大高校争相采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构建体育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意义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推进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明确的规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院校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阶段,我们需要真正的“阳光体育运动”,努力推进创新高校体育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基于学习前苏联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而构建的。这种模式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大纲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注重定性教学内容的灌输,即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强调授课教师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体育课程的重新排序的创意。系统学习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使得许多学生习惯地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教育、体质教育,是枯燥、乏味的身体操练,导致对体育课的热情大大减低。甚至形成了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奇特现象。俱乐部教学是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其充分发挥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整体构建和互动作用,用多样、丰富的模块式体育教学组合来取代单调、枯燥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鉴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放性特点,其可以根据学生对体育课多元化的选择需求,而设立以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体育运动项目。由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主动热情,因此它不但为学生自己意向性所指的空间提供了实现基础,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

1 相关概念

1.1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的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的教学程序。其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其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它应包括教学的目标、方法、指导思想、手段、结构、体系、大纲、内容、组织形式、效应和相关条件等多个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逻辑系统组成一种教学模式。

1.2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概念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一种集国内传统体育教学与国外大学体育俱乐部活动优点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它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种教学进度的模块教学。它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的组织形式灵活且个性化,既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教学规范,又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中,以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纲,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目的,集技能教育、体能教育于一体。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有效促进了学习行为角色的转变。以体育兴趣为内驱力,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注重课内外学习与锻炼的有机结合,组织有益的俱乐部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将学校体育完全深入社会体育,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适应性。

2 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意义

2.1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

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传统体育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习惯及其增强学生体质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方面,更是它的短板。而体育俱乐部就是为满足学生自己在技能教育、体能教育上的需求而自发形成的组织。据此,在高校构建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持久性,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技能教育、体能教育的需求,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2增加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能力

之所以会有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奇特现象。除了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达标考试,所以上体育课时马马虎虎、态度消极外。更多的是因为体育课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来设计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要求,这才是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体育俱乐部具有教学结构的灵活性,活动组织的多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合适的活动,更加促进了对这类活动的兴趣持久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因此,可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激发学生运动潜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张扬学生个性,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从而提高体育能力。

2.3构建学生社交场所,促进个体社会化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由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间的不对等,导致个体心理水平在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性。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在校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信念,促使其社会化。大学生社会适应根本上是社会角色的适应。是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适应社会规则、形成自我意识,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这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体育俱乐部是一个微型社交场所,其由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组合成的团体。参与这个团体的活动,与不同的个体交流,在完成体育锻炼目的的同时,还可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我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3 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发展对策分析

3.1师资力量薄弱且结构不合理

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是开放的教学互动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打破了原有的体育授课模式。对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技术专长有了更高的要求。近10年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各大高校在校生人数迅猛增加,导致师资力量缺乏、师资结构失衡的现象成为普遍存在。部分大学的体育师资力量在维持传统的体育教学秩序都存在困难时,更别说满足去俱乐部模式教学的需要。因而体育俱乐部指导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同时,基于学习前苏联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而培养的体育师资都集中在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等传统项目中。而学生喜爱的拳击、游泳、跆拳道、女子防身术、体育舞蹈、素质拓展等师资严重短缺。此外,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球时尚项目更是无法开展,造成学生在体育项目选择上的冷热不均。由于体育师资培养具有滞后性等原因,导致时尚热门项目专项教师普遍缺乏,不得不借助其他资源来充当指导教师,其指导资质、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专业性无法保证。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整体运行来看,指导力量仍显薄弱,难以达到教学的实际需要,离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2可选体育项目过少,自选变限选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生自主选项第一志愿要求学习羽毛球、乒乓球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尤其是女生更为明显。由于学校的现有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教师专业特长和专业水平等因素限制,导致开设的体育项目数量、授课人数规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新兴运动项目甚至无法开设。学生自选变限选,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选项。此外,由于选课系统的限制,项目指标不能平均分配给每个班级或各系部,部分学生不能选到自己心仪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

3.3亟待加强俱乐部的制度建设

高校体育俱乐部普遍缺乏一个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俱乐部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督查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体育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提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完善、不健全的管理体系不仅使得俱乐部活动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俱乐部成员的成绩评定和考勤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各俱乐部之间的会员流动协议也不健全。会员参与教学和训练的要求得不到制度的保障,教师在实践中指导俱乐部的成员进行体育锻炼也缺乏依据。各个体育俱乐部只能根据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结合自己俱乐部的特点去制定活动规章,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制度滞后对俱乐部的影响,力求尽早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来促进俱乐部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4俱乐部教学中的体育理论教学课时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绝大多数仍在注重技能的教学,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参与俱乐部的活动,多为身体运动,很少有教练或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理论讲授。我们都知道,若要克服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就要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教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其掌握体育锻炼的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际作用和科学价值。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5参与俱乐部活动的会员比例不高

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学生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体育知识,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塑造体形,拓展人际关系,学会释放压力。但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虽然很多学生都加入了体育俱乐部,但由于其参于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动机不一样,导致其参与俱乐部的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参与羽毛球、网球俱乐部的人气指数尚好,其他俱乐部活动学生的参与率一般在35%左右,且每次参加活动的面孔变化很大,面对教学进度不一致的会员,教师的技术指导难度系数无疑增加了许多。此外,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差异、学习进度的差异,也影响了体育俱乐部活动的顺利进行。

3.6俱乐部开展活动的资源保障不足

学校课外体育俱乐部主要通过收取

会员费来筹措活动资金,其他途径的创收能力差,经常出现收、支不均衡的状况,使俱乐部的正常运行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其次,俱乐部的体育活动设备数量不足,有大多数俱乐部需要成员自己准备、携带运动器材,才能够让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场地无法保证,除了少数体育俱乐部有固定场地,大多数体育俱乐部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最后,社会上的场地资源又因为高昂的租金让经费捉襟见肘的学生社团欲罢不能,这都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4 结 语

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做一个综合发展的复合型性人才,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增强个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能力。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上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有优势。它不仅有利于团体环境的优化和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独立地完成体育实践,促使身心的自我健康发展。并使自己大学生涯的体育教育价值超越自己的大学生涯,而具有终身意义。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出发点的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它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去调控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保障和提高体育俱乐部的整体水平,使其成为学生体育发展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 董胜利,林克明,徐虎泼.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1(10).

[2] 唐迅.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

[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3).

[3] 文世平,唐国勇.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探析[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6).

[4] 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5] 江玉华.对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体制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 (3).

[6] 陈杰.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实施俱乐部制的实验研究[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5(4).

[7] 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

[8] 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9] 叶敬春,张军.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及其实施办法[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2,26(4).

投稿日期:2016-01-14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3-081-03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5.041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粤高教函[2015] 173号-738)。

作者简介:陈接华(1971~),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