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对策研究

2016-07-14 02:46刘克伟
运动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中体育关系途径

刘克伟

(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山东 滕州 277514)



学校体育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对策研究

刘克伟

(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山东 滕州 277514)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法,分析了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指标以及学校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提出了高中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旨在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健康;关系;途径;方法

由于多种缘由,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较为常见的如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异常以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等问题,造成了学生抑郁、焦虑、厌学等现象,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中学生由于年龄阶段正处于叛逆期,加上学生社会阅历较少,遇到问题和事件容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造成过高的预期和结果之间的落差,让心理存在矛盾。如果出现的这些问题不能够和别人交流,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调节,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继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人的健康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很容易导致身体的疾病。学生在校接受教育,就应该接受心理方面的教育,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另一方面是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在教学和活动的组织、设计、教法等方面都可以渗透心理方面的教育,所以要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1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指标

心理健康包含2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指标包括5个方面,即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了解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 学校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竞争性,导致在运动过程中,学生的不同能力都表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对自我有一个认识,推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修正自己。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同伴之间基本都是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来进行交流,就会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并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参加体育运动可以给自身带来愉悦,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相互交织,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改善学生的心理。体育运动具有艰苦、疲劳、紧张等特点,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学生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 高中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刺激性、变化性、竞争性和技巧性特点是激发学生积极运动动机的要因和动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科特点,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学理论教材主要有:现代社会与健康、青春期身体发展与体育、高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科学用脑与运用合理体育运动防止疲劳等。体育实践课的必学教材有:能有效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方法;健美的锻炼方法;田径项目:往返跑、跳高、跳远;体操项目:双杠、单杠、支撑跳跃。选项教学的教材有:球类、韵律体操等。

3.2体育教学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达到让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应该在教学中对教法、学法、组织等进行选择和设计,特别是教学需要从学生的能力、基础、身心等特点出发,结合体育教学的动态性、练习过程的实践性、师生、生生之间交往的立体性以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综合性等特点出发;从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学风格、教学条件出发。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研究其认知水平、情绪情感、意志的特点、运动能力的现状以及个性特征,把握教学方向、进度,制订好教学计划。

3.2.1体育教学的教法和组织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局面,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的参与,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3.2.2体育教学的氛围要和谐,教师要有亲和力,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体育教学中教法和学法的运用要体现多样化,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接纳、相互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3.2.3体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进行一些分层教学,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3.2.4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特别是一些体育“后进生”,要积极做好转化工作,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方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3.2.5在体育教学中,部分体育项目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兴趣点,通过挖掘教材中教育的价值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如耐久跑教材。

3.2.6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运动的力与美,产生锻炼的欲望。

3.3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

3.3.1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来开展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根据学校的场地和师资,进行走班制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学生自我的管理,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来调节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理解、信任以及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3.2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结合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根据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体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给学生出具运动处方,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和控制,来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症,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每周2次,每次40min,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4校外体育的拓展

学校体育应该结合校外体育的拓展,在家长配合下进行家庭体育锻炼,也可以结合本地的生态资源,以家庭形式的登山、徒步、定向、骑车等形式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来磨练学生的意志,战胜困难。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要求家校合作,在家庭的督促和引领下来提升学生体质。

4 结论与建议

4.1结 论

学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只有实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加强教材选择的合理性、教学要求的科学性、课外体育活动安排的多样性、拓展校外体育的有效性,在体育活动中合理运用心理方面的技能训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和调节,才能灵活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4.2建 议

4.2.1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首先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培训,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和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所以应该急需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学知识。

4.2.2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要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模式,切实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4.2.3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不同心理变化,通过改进体育教学方法,让体育活动和比赛来刺激学生,让学生掌握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4.2.4学校体育工作中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需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参与来实现的,所以只靠学校体育的活动时间是无法满足的,需要课内外、校内外密切配合,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陈玉霞.体育心理学新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月晨.关于学校体育在发展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功能缺陷的几点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

投稿日期:2016-02-21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3-104-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5.054

作者简介:刘克伟(1978 ~),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高中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体育关系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