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生态保护对策

2016-07-14 18:36贵州大学5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双语语言文字

蒋 茜 (贵州大学 550000)

浅谈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生态保护对策

蒋 茜 (贵州大学 550000)

从语言生态共生关系的角度看,多语并存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构成基础,语言的同一,势必导致文化的同一。本文就如何保护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构建和谐共生的语言文化生态系统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态;保护;对策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完整的科学定义,认为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语言不仅是民族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民族语言是各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内部成员间密切交往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内部、民族之间不断地增强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发展”1。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以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民族教育的发展借助于民族语言文字才会更高效便利;民族感情也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得到更好的联系和沟通。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因为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局。充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态是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生态现状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学科。“语言生态观是指以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待和研究语言系统、语系及语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将语言环境视同生物环境的一种隐喻类比”2。依循着“生态观”的思路,对人类语言和文化多样性进行研究,不难看出人类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这种多样性改善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化都适应着特定的生态环境,表现出地域性变异,呈现出多线进化状态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跨区域交际越来越频繁和重要,尤其是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整个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这种现代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语言趋同仿佛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语言的多样性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1]428。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20多种民族语言,但这120种语言中有20多种语言使用者不足千人。而且许多少数民族使用双语,且汉语更为流利。例如畲族,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该族有人口709592人,但其中只有1-2%的人口使用畲语;仡佬语、塔塔尔语等也存在类似情况4。上世纪80年代在贵州省还有人使用的羿语已然消失,仅有几名年迈的老人会讲的木佬语,也即将面临消亡的命运。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危机,除了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在起着作用,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的甚至日益恶化;同时民族间的交往、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为了在主流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提高“社会效益”而自行放弃使用母语等等诸多外部因素也加速了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萎缩和弱化。

三、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态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早在中共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少数民族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5。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这一权利,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中央全会的决定中对语言文字事业提出明确的要求,提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民族语言文字”的指导思想。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差距,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大。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人口越来越少,使用功能越来越弱,有些甚至趋于濒危6。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体系的不健全,首先体现在民族语言文字相关政策的滞后上。目前,我国仍在执行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语言文字政策,许多都是过去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制定的,面对新体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政策的执行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其次,体现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门立法的空缺上,已有的法律法规对少数民族文字权只有原则性的阐述,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发展中的许多具体问题,没有针对性的解释,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难操作。再次,这种不健全体现在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条例主要集中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执行,还有很多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不得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与汉语言文字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因素使得汉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族际通用语”,其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和国际地位的不断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开始学习和使用汉语。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少数民族坚持母语和汉语双语并重,在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坚持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母语。但也有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母语,使得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人口逐渐萎缩。这既是这部分少数民族为了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效率”作出的自愿选择,同时也是其民族语言文化生态恶化、本民族语言文化被汉语言文化日益同化的现实表征。同时,由于汉语几乎完全占据了国内各种大小媒体的主要篇幅,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种类稀少,总量不足,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不仅得不到合理范围的有效传播,反而日益丧失其交际作用。

3.少数民族群众保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意识不强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我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广度和程度相较以前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许多各民族杂居散居的地区,少数民族使用自己母语的机会越来越少。这种语言功能的弱化,使得一些少数民族开始觉得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价值和重要性不高,不仅自己不再使用母语,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也采取汉语为主甚至完全是汉语的语言教育方式。在许多少数民族青少年中,汉语的使用已经在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据主导地位。

4.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存在不足

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当中同时使用少数民族的母语和国家通用的汉语进行教育活动。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古已有之。而新中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则是从1950年政务院批准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行方案》开始,一步步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从1978年至今,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双语教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而正是由于双语教育的发展和人们对双语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也使得我们看到了其中的许多不足:一是如前所言,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不足,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缺乏法律监督和科学的评估体系;二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职能部门重视程度不高,对双语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三是双语教育的经费欠缺,许多民族地区由于本身的经济总量低,加上认识的不足,导致对双语教育的经费投入过低,双语教育的教学条件薄弱。

5.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在人们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大众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一些弱小语言由于不能适应社会交际及信息传递的需求而逐渐丧失其交际作用,最终被强势语言所替代”7。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英语在全球的霸权地位,约有15亿人使用英语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和沟通。互联网上将近90%的网页是英文网页,英语歌曲、英语电影、英语报刊杂志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为了保护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免遭此厄运,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民族语言信息化工作,30多年来该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对策

1.完善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主要是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展的,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应该逐步完善和健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的法律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的法制化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起,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相继制定了各自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单行立法在不断完善。但是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没有相应的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特别是一些民族散居和杂居的地区,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许多具体问题得不到规范和调整。因此,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尤其是处于弱势和濒危地位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发展,专门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应该尽快出台。

2.创造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环境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的竞争之所以处于劣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环境的恶化和萎缩。脱离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来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发展,那无异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多语并存的语言生态环境,是语言得以发展的外部条件;没有多语并存,强势语言也无法形成和得到良性发展。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在促进少数民族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制定倾斜性的政策和措施创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环境,以保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活力和生命力。

3.提高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中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使少数民族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树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加强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宣传,在少数民族中培养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专门人才,建立以本民族研究人员为主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队伍,进而使全体民族成员都树立起主动使用、保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思想和意识。有了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以及对保护本民族语言重要性的认识,少数民族群众就会自然而然地珍视本民族语言,自觉地在本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中充当主力军的作用。

4.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对少数民族进行双语教育,不仅能帮助少数民族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有效措施。针对前文指出的在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针对性的建议:一是完善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法规,针对双语教育的具体实际,建立科学有效的双语教育教学和评价体系;二是职能部门要自觉加强对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学习和理解,认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三是地方要抓住机遇,用足政策,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四是职能部门既要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加强对教师的集中管理,又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提高教师待遇,造就稳定的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队伍;五是立足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有资源,开发适合于民族实际和地方实际的双语教材和教辅读物,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5.抓住信息化时代新的发展机遇,促进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工作

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工作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势,首先要进一步做好语言活力保持较好的一些较大的语种,如蒙、藏、维、朝、彝、傣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制定民族语言文字的国际规范标准,这是实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翻译自动化系统等的建设。

五、结语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蕴藏着该群体历史和现实一切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包含着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系,寄托着民族感情,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对自己的语言轻言放弃。”从语言生态共生关系的角度看,多语并存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构成基础,语言的同一,势必导致文化的同一。如果说促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那么,如何保护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构建和谐共生的语言文化生态系统,就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注释: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22.

2.梅德明.大数据时代语言生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3.

3.刘宝俊.民族语言与文化生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1):82.

4.普忠良.从全球的濒危语言现象看我国民族语言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1(4):12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33.

6.黄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6):7.

7.梅德明.大数据时代语言生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6.

蒋茜,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双语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浅谈如何有效地实施农牧区藏语文双语教学
对合唱艺术中民族语言影响因素的分析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