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艺术文化内涵的演变

2016-07-14 18:36李丹丹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24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雕塑内涵艺术

李丹丹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 241000)

中国雕塑艺术文化内涵的演变

李丹丹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 241000)

虽然直到20世纪初,中国雕塑艺术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但是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的酝酿,中国雕塑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以至于从20世纪初至今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中国雕塑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灵活应用于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展现出雕塑艺术作为年轻学科的蓬勃生命力。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雕塑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吸收借鉴西方艺术,形成当代独特的融合中西方文化的雕塑艺术。

中国雕塑;文化内涵;民族传统文化

“雕塑是用雕、刻、塑以及堆积、焊接、敲击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它是以可视、可感、可触的具有一定体量感的艺术形态来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理念。雕塑以其生动造型和特有的艺术价值,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个定义,中国雕塑的历史,远不止从20世纪初至今的短短一百年,而是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泥塑、陶塑和石雕时期,也就是说中国雕塑艺术的文化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才成长为今天的现代中国雕塑艺术。

一、20世纪前——中国雕塑艺术文化内涵积淀期

中国雕塑直到20世纪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学科。但在20世纪前的几千年,中国雕塑艺术的文化内涵的积淀却从未停下脚步。20世纪前的中国雕塑与其他文化联系密切,因此雕塑文化内涵呈现出多元化的民族特征。这里根据时间顺序将中国的雕塑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和近现代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雕塑传统初具雏形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雕塑由一开始略显笨拙质朴的生存器具到后来模仿动物形象以表达对神明的崇拜。经考古挖掘出的文物中,如甘肃永昌县鸳鸯池50号墓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石镶人像,椭圆形的脸上只有两个瞪得圆圆的眼睛、一个鼻子和一个圆圆的嘴巴,整个人面像体现出强烈的图案化特征。这时期的中国雕塑渐渐形成了一种质朴、内敛、写实蕴涵抽象、实用兼具装饰的风格。

奴隶社会时期的青铜雕塑标志着中国社会脱离石器时代迈入青铜时代。商周时期,无数奴隶夜以继日地赶制无穷无尽的器物,或为礼仪,或为祭祀,或为丧葬,因此雕塑往往显得庞大而不惜成本。出土文物中著名的有《司母戊大方鼎》《人面方鼎》《四羊方尊》等。奴隶社会的社会背景相比原始社会更为复杂、动荡,反映在雕塑上便是开始赋予铜和玉石以权威、力量、占卜和畏惧等。另外从商周后期开始,尽管神明崇拜仍是主要内容,但人性题材逐渐增多。因此形成了奴隶社会独具特色的融合写实主义、鬼神崇拜、礼仪祭祀的多主题特征。

封建社会时期是中国雕塑艺术文化内涵积淀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雕塑不仅材料多种多样,涉及题材空前广泛,表现形式也体现出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特质。虽然这一时期的雕塑发展呈多元化的繁盛景象,但几千年的雕塑发展过程中,雕塑始终只是作为某种主题文化的一种附属品。这些主题包括:葬墓文化、礼器文化、佛教文化、工艺品文化。

(1)陵墓雕塑的发展,源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厚葬文化。陵墓雕塑主要材料是石头和黏土,雕刻的形式主要有:画像石、陶佣、陵墓前的仪卫雕塑等,以此来祭奠主人并突显其尊贵身份,或表达对神的崇拜达到一种神灵庇佑避免灾祸的作用。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秦始皇兵马俑》。(2)礼器雕塑。其起源要追溯到商周时代的礼仪制度,自商周的青铜礼器开始,以后在各朝代的盛大活动如祭祀、嫁娶、及冠等都要制作各种礼器以符合规制体现等级。可以说礼器雕塑的发展也伴随着整个封建社会。青铜雕塑属于典型的礼器雕塑。(3)佛教雕塑。早期佛教雕塑内容,主要题材是佛教经典故事和众多佛像,手法偏写实主义。隋唐时期进入佛教雕塑成熟期,雕像整体呈现庄重典雅的风格特征。随后佛教雕塑转而走向世俗化。许多大型石窟群仍保留至今。(4)工艺品雕塑。这类雕塑用材广泛,贴近生活,题材丰富多样,装饰性强。当陵墓雕塑、佛教雕塑都开始走向衰落时,供人们观赏把玩的小型雕塑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小型工艺品雕塑异常活跃。例如明清的工艺雕刻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和家具,造型手法多样,形式活泼富于地域特色。

总体来看,20世纪前中国雕塑艺术文化内涵积淀期的演变经历了由原始社会质朴内敛的写实主义风格到奴隶社会磅礴大气的权力象征,再到其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与多个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密切的过程。中国雕塑在材料、形式、技术、题材以及风格方面完成了由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写实到抽象的变化过程。并且由于雕塑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形成了不同于西方雕塑的中国雕塑艺术文化内涵。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积淀期,为20世纪中国雕塑的独立发展创造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二、20世纪后——中国雕塑艺术文化内涵应用期

“人们通常把20世纪以来的雕塑称之为‘现代雕塑’,它不仅是区别于传统古典雕塑的一个时间概念,它所表明的是对雕塑所持有的观点与传统的不同,是一种新观念和新方法”。进入20世纪后,中国雕塑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学科开始发展,至今一百年左右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雕塑艺术的文化内涵经历了探索期、民族文化期和中西文化融合期。

1.20世纪前半叶——探索期

自清王朝灭亡至新中国成立的短短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变故,面对风雨飘摇中的中国不少仁人志士选择了远赴西方寻找振兴中国的道路。这其中就有为寻求中国雕塑发展的一批年轻人,有刘开渠、梁竹亭、金学成、王临乙等人,于20世纪20、30年代归国并为中国雕塑事业奉献一生,是他们为中国雕塑事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勃勃生机。

1928年,蔡元培先生创办了杭州国立艺术院,李金发担任雕塑系主任。这所院校雕塑系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雕塑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发展的开端。后来,刘开渠等人也陆续归国任教。当时的这些老一辈雕塑家,在教学和创作上引进了西方雕塑的先进技法与观念,同时又高度重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遗产,他们的教学和创作都体现出中国雕塑艺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探索,为中国现代雕塑起了启蒙和奠基作用。

从雕塑文化内涵来看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雕塑大多数是以“纪念和教育”为主题,主要是给予人民以士气,鼓舞中华民族的抗日热情,具有宣传功能和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这时的作品不仅借鉴了西方艺术风格,还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艺术。20世纪前半叶社会动荡不安,整个社会氛围根本不允许艺术家进行大量的艺术创作,导致雕塑作品在数量上并没有多大优势。但这期间涌现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独立的中国雕塑艺术的开端。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民族文化期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提议。人民英雄纪念碑历时近八年完成,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雕塑工程。它推动了中国现代雕塑的技术探索,带动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新中国迎来了另一个雕塑高潮——十大建筑雕塑工程包括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和国家大剧院等等。大量的雕塑家齐聚北京,成就了第二次雕塑建设热潮。这些雕塑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

60年代中期,北京小型雕塑展览会、四川雕塑展览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功。70年代中期,中央美院和鲁迅美院的雕塑家又在高原西藏创作了106个真人等大泥塑组成的《农奴愤》大型组雕,在西方技法和民族传统相结合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时期是中国雕塑自成立来的一个创作热潮阶段,这期间的作品主要是纪念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牺牲的英雄人物和赞美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来说,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识别性,技法上结合西方技法和民族传统,体裁、主题、表现形式都展现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具有很强的力量感和爆发力,偏写实主义又贴近生活,既继承了中国雕塑的含蓄内敛又借鉴了西方的情感外露。

3.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融合期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契机。那时整个社会渐渐恢复了对艺术创作的尊重,由此中国雕塑创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在雕塑方面,人们正在见证一个新的全盛时期的来临。下面以地标性雕塑为例来介绍当代中国雕塑艺术的现状——中西文化融合期。

改革开放后的雕塑无论是材料、技术、体裁,还是主题、表现手法等等,都呈现出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现状。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雕塑有了极大的丰富,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吸收借鉴了西方雕塑艺术的抽象和后现代主义观念。珠海的《珠海渔女》本身传达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美丽传说:只见她领戴项珠,身掮渔网,裤脚轻挽,双手高高擎举一颗晶莹璀璨的珍珠,带着喜悦而又含羞的神情,向世界昭示着光明,向人类奉献珍宝。位于香炉湾畔的这尊雕塑,以海水和天空为背景,融入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手法。值得惊叹的是,随着时间季节的变换,不同的光线,天空颜色,海水颜色、水流涌动等都成为雕像的天然山水画背景,让人们欣赏起来更有意境。而重达10吨的花岗岩,则给人一种沉重的体积感,尤其是其严格的身体比例,展示出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

三、小结

纵观东西方的雕塑发展过程,西方雕塑远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是独立的一门艺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且每个时期各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中国雕塑直至20世纪初才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开始启程。之前的几千年中,中国雕塑一直作为其他文化的附属文化,并未有专门的深向研究。

直到20世纪,中国的雕塑开始迎来全新的篇章。这时的中国雕塑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将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内涵灵活运用于自身发展,因而发展迅猛呈现出蓬勃生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面对“地球村”的大环境,中西文化发生前所未有的碰撞。中国雕塑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的平衡点,做到将中国雕塑带上国际轨道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雕塑的文化内涵推向世界。

[1]龚声明,沈建华.现代雕塑设计[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家斌,王鹤.中国雕塑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李松.十倍于昔的新视野—20世纪关于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J].美术研究,2001(1).

[4]孙振华.关于中国雕塑史研究[J].新美术,1995(3).

[5]陈学博.公共雕塑的社会性[J].文艺争鸣,2010(16).

[6]温洋.公共雕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雕塑内涵艺术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巨型雕塑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我的破烂雕塑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内涵漫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