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意象的虚假性研究

2016-07-14 18:36王苗鑫西安工程大学710048
大众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媒介意象受众

王苗鑫 (西安工程大学 710048)

媒介意象的虚假性研究

王苗鑫 (西安工程大学 710048)

在媒介技术日益繁荣的背景下,人们的创作、表达活动总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而媒介世界并非是客观现实世界完全真实的反映,它是在力求生动逼真的再现现实世界。意象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反映,因此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媒介呈现和塑造的意象即媒介意象,具有虚假性。本文将从意象的概念入手,分析和探讨媒介意象的虚假性,以此为理性看待当下的媒介环境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媒介;意象;虚假性

受媒介自身传播特性和媒介社会环境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媒介所营造的世界是一个近乎真实的世界,为了使受众方便准确的获悉信息,达到最佳的播出效果,媒介表达的信息形态不可避免的均会经过合理编排和精心策划等,最终呈现给受众。就媒介而言,意象是媒介信息,即通过媒介向社会大众表述传播的各类信息内容。意象本身的创造就带有某些主体意识,同样,媒介意象在传播活动中也总携带着某些主观因子。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理论,他认为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不是客观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这就是说,媒介的选择、判断、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总左右着人们对公众社会环境和世界的认知。媒介是相对真实的表达了现实世界,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绝对的真实再现,这就决定了媒介意象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一、媒介意象是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所谓艺术形象,是主体经过生活改造创作出的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它并不是对原来生活机械的复制照搬,为彰显更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作品往往会经过加工,假定背景、甚至假定人物和事件,实现真实性和假定性的统一。艺术形象虽多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但近些年随着影视创作多元化的发展,文学改编也一度成为观众和市场的宠儿。

近年来,根据经典小说、名著等等改编的电视剧、电影逐渐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和青睐,在原著作者创作的基础上,这些影视作品往往还会经过导演、编剧的二度甚至三度创作,为了达到最佳的播出效果,满足观众对当下社会的需求和观看习惯,受环境、技术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情节内容、人物形象等等的塑造,通过媒介技术的加工和呈现并非是原有形态的真实呈现。这类媒介意象经过创作往往呈现给受众的都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情怀和主观色彩。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来自于对苏童《妻妾成群》改编,影片在色彩、情节、环境等方面与原著都有不同,其中不免带有张艺谋本身对摄像、色彩等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偏好,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系列电视剧,根据石钟山小说《父亲进城》改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等,他们所呈现的艺术形象都是“再创造”的艺术成果。它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虽然真实的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状,但从艺术和媒介创作、加工的角度来讲,媒介意象具有虚假性。

二、媒介意象是一种构想设计

所谓构想设计,是对未来及新生超前事物的构建和想象,这种对未知的设想和规划本身就暗含着不真实的意义。媒介意象表达内容宽泛丰富,不仅包括对现存事物的探究,一大部分也在利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媒介技术发掘和探索未知的新生事物,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法国哲学家,先进的媒介和社会评论家让·鲍德里亚提出了超现实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些模拟的刺激而已,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人类对未知的宇宙、星球、自然、科技等等的探索从未停止,《探索宇宙之寻找外星球》《外星人入侵》等等,通过高清设备、后期的剪辑与合成,加工和美化、镜头的运动等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时空元素的重组,通过镜头人们可以看到超出自身视野范围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影像其实是一个看似真实而非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另外,从内容来说,这类媒介意象往往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科技、理论探究等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时间的论证和考验,在这方面来说往往存在虚假性。

三、媒介意象是一种感性形象

这里的感性形象主要指对过去事物、经验经过重组和回忆之后重新呈现在脑际的形象。感性形象本身就带有主观意识,媒介会利用其传播优势不论新闻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等等,都潜移默化的传递着社会价值观,比如大事件回顾、各类盘点等等,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整合、归类、重组等等不论在内容、形式上都进一步发挥其寓教于乐、教育引导的作用,当然,这中间一定不可避免的做了筛选、压缩、放大。相较而言,媒介意象的感性形象在广播节目中的体现更为明显。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就决定了它是通过音乐、音响、语言来向听众传递信息,尤其广播文艺节目、广播剧《匆匆那年》、《大清遗梦》等等,它是通过诉诸耳朵的听觉形象,辅以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通过自身的想象和理解,然后在脑海中构建出节目主体的形象。受众对这种节目形象的感知和塑造会千差万别,各有不同,这取决于听者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等,以此呈现在大脑的感性形象是具有虚假性的。

四、媒介意象呈现出“碎片化”特质

2由于广播电视的全息性和趋近现实的品格决定了它所营造的意象世界是一种“类象”, 这让人们不自觉成为了视觉心里上的速食主义者,开始追求简单、刺激。加之受众审美注意的分散,审美期待的相对弱化,跳跃式的观赏方式也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观赏习惯,而广播电视的意象世界本质上就是“意象的碎片”即缺乏总体性,不仅是平面化的而且无深度,且只能成为大众消费的快餐。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的强大影响力,“另类明星”一夜爆红的事例数不胜数,凤姐、山寨都敏俊等等他们不但成为网络红人,甚至有些走向了电视节目,这种所谓的“明星形象”不仅消解了艺术的深层意味,事实上体现的也是某种虚假文化的繁荣,是大众消费的泡沫,其生命力必将不会长久,会被主流文化所淘汰。从这种特质上说,媒介意象是虚假的。

在遵循媒介运行、传播发展规律,满足受众需求和接受习惯等基本前提下,媒介以其特有的传播、技术等优势营造了一个近乎逼真的现实世界,这样的影像世界必然不是客观真实现实世界的反映,这就注定了媒介意象在呈现给受众时不可避免的存在虚假性。在新媒体日益繁荣发展的媒介环境下,理性的看待媒介意象的虚假性,对于不利于媒介环境积极发展的部分虚假现象我们应及时采取措施,以营造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媒介环境。

注释:

1.杨晓军.纪录片中的媒介地理景观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2).

2.张凤铸.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M].中国传媒大学,2011:20.

王苗鑫,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在读,硕士学位,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猜你喜欢
媒介意象受众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意象、形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