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创新生态构建刍论

2016-07-14 18:36潘艳飞东北大学艺术学院1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创造性主体创新能力

潘艳飞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110000)

大数据时代创新生态构建刍论

潘艳飞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110000)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正在经历着从原子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变,创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创造力改变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创新意识的越来越重视,以及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等问题探讨高等教育中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创新;创造性思维

当今社会飞速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和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加速发展和更迭将我们带入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信息流通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越来越方便。以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在各行各业如冲击波一样震荡、引起大规模大范围的不断创新。面对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单一的、规格化的用人标准已经不再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未来将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及相应的知识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一、 研究背景

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用户渗透率的提升、移动终端和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面对社会生活的变革,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十八大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应对大数据时代创新处理模式的需求。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人才的核心部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里尤其是高校应给与足够的重视,高校学生能够迅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事物,他们的创新能力正值生命高峰时期,因此高校应积极鼓励创新行为,并构建创新的生态环境以孕育滋养出创新人才。然而创新生态的构建除了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还需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这两个要素共同作用。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都要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关注创造力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构建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二、创新概念与构成要素

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创造出新的、以前没有的事物,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创新思维是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看待和处理事物,创造性的、突破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创新能力即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广义上的创新能力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的、非智力的自然因素,另一部分是非自然的,即经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开发出的部分。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进行开发培养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发展的。高校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模式、教学方法影响着创新能力。

教学理念对人的培养起着导向性作用,先是培养什么人,后才是如何培养的问题,就如同出行,先选择方向目的地再选择出行工具,传统教育重教授,规范的、划一的、封闭的教育理念会抑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学习能力,而提倡主动学习、灵活运用、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重视独立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需改变批量生产的教育理念,树立个性化、互动的、开放的、以创造性学习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模式,过于注重分数和考试成绩而轻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高分低能。将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创新教育与实践性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不同于填鸭式的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多互动、多讨论、共同探究,才使学生有主动意识、有主动求索的过程,调动积极性、有强烈的求知欲。当创新成为融入自身文化追求,成为内省的自觉时才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三、 创新生态环境构建与策略

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孕育滋养是与创新型生态环境分不开的,下面从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两个维度谈创造性生态环境的构建策略。

1.互动探讨、教学相长

课堂上不断深入讨论、探究,获得对具体知识理念的深入理解。学习主体注重与教师互动、提出问题,在深入探讨中不仅收获知识而且获得思维方法,教师也应将教授知识的方法转化为启发思维方式。教学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教学的过程不是填鸭式的教什么学什么,而是一个互动的、不断产生思维新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解惑。如教师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设置疑点、讨论点,让学生从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多角度思维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探索不同的问题答案。这就要求教师的职能转型,不仅自身要专业精深、视野宽广,而且要深入浅出地让学生领略专业方法、思维特点,这些对教育主体提出了新的挑战。

2.围绕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可以考察知识学习的深入和牢固程度。货真价实的知识是能够被转化为能力的知识。通过实践可以培养思维习惯,从问题入手、探究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行动实践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创造能力和倾向,并在应用的经验中,知识的目的、用途、方法才能被掌握,从而增强今后拓展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倾向,在活学活用中夯实基础并拓展知识,使知识内化,建立校企、学校社区的联系,利用社会上的资源,提升教学水平。

3.跨学科扩展知识技能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呈现跨学科的特点,单一的、自蔽的专业知识不能符合社会用人需求。单一学科的课程体系虽然学生容易接受但太具体、限定性太强、思考余地太小,很多院校设有选修或辅修课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开阔了眼界,学生自主选择的形式更符合个人特长和兴趣,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使学生发现自己、坚定志向。

4.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学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设置了在线课程,很多平台提供了在线学习的机会,并展现了更广、更深、更前沿的学科内容,打破了院校的壁垒,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或重要的学习场所,新的学习方式可以自由定制,可以使用移动媒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综上所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创造教育机制,改变传统的单一、单向、规格化的教育弊端,取消对创造意识的制约、发挥创造力特色、整合知识结构,以多向多维多学科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为基点的不断扩展的范畴中深化教学实践。

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创造性主体创新能力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论碳审计主体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何谓“主体间性”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