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前测:把握教与学落差的有效准绳

2016-07-14 14:36徐建林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目标内容评价

徐建林

摘 要:现代教育呼唤走向“儿童立场”的教学,“学情前测”作为走向“儿童立场”教学有效路径之一,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同和实践。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层面剖析了学情前测的优势,从而真正使教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关键词:学情前测;目标;内容;方式;评价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认知取向》一书中写道:“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配合之以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课堂教学要走向高效、生本,就应该立足学生实际,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及经验,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前测”作为课堂教学实施前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切实开展教学,更能为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

一、“前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适切与提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题预先确定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具体地说,即在课堂上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但是当今的课堂教学,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是照搬教学参考,或者是由授课老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一手制定的,对于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其实“吃不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虚拟的平均水平,让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出现了对学生不同需要层次考虑不周全的情况。通过“前测”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摸不准”的现象,使教师在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概念,明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通过前测后,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三角形的辨识度很高,几乎都认识三角形,但是对于“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小棒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知之甚少。因此可以判断:学生有充足的生活经验,而本课的目标就应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向数学经验,将原本两个目标的平均使力变成重点突破。因此,针对本课,笔者主要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1. 根据头脑中三角形的表象“做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2. 利用教具“围三角形”,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研究中,很多学生得出了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 利用关系,拓展思维深度。在习题编排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一道题:2厘米、4厘米、6厘米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假如让你换一条边,怎么换?学生在思考中,不仅加强了对三角形边之间关系的理解,更对不等式有了一定的理解。

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身对学生而言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面对教学中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就应该不断调整目标,调整学习内容,以此来顺应学习的发展。同时对于前测中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同样的知识点,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多设计“应用”“分析”“评价”“综合”等方面的目标;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可以设计“识记”“理解”等目标,以此来更好地使教学面向学生,紧扣学习需求。

二、“前测”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延伸

郑毓信先生说:“基础知识,不应求全,而应求联。”“联”意味着学习内容需要追求系统和延伸。劳森和齐纳潘对愿学而成绩不佳者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其知识结构是无序的,即“唤起失败”。表现为:1. 学生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激活知识结构中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2. 学生唤起了相关知识,却不能有效地运用它。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良,是因为相关知识之间没有建立联系或者某种联系还建立得不够完善。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利用前测可以准确地发现学生知识之间的断层,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使之可接受和实用。

例如,我校朱老师执教《小数乘小数》一课时,朱老师设计了四个前测习题:5.06×12;1.2×1.2;1.06×9.7; 0.62×9.86。通过对五年级三个班134名学生前测,发现错误率很高,积的小数点出错的占到了92.54%。我们对出错学生进行访谈,他们直言不讳:“小数点可以直接平移下来。”诚然,我们发现《小数乘整数》的练习中,竖式计算的小数点表面上的确只要平移即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平移”的错觉,但正是这“移”与“点”之间的一字之差,就说明学生对算理是不了解的,只是机械的模仿。知道了症结所在,朱老师设计了如下新授板块:1. 引导估算,逼出答案;2. 尝试计算,明确算理;3. 以新推旧,比较联系。在具体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经历估算、探索、交流、对比讲清算理,利用课件做动态小数点,引起给积点小数点的关注,最后通过比较小数乘小数、小数乘整数两者的算法,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法中的一般规律,弥补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裂痕,由此实现了对小数乘法计算的系统认识。

教材都是按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排的,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依据课本,又要不拘泥于课本,对课本内容精加工和适当调整,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朱老师正是利用“前测”,把握了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知识区,勇敢抉择,利用“知”与“未知”间的差异资源,动态生成,让课堂扎实、充实。

三、“前测”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整体与个性

巴班斯基指出,教师对教学法多样性的概念了解得越多,他与学生的交往越全面,教师的科学基础知识越广泛,教学法就会越灵活,越有成效,越明确,因此多种被选择出来的方法的综合就是最优化的。运用“前测”可以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快速调整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整体和个性差异,能使教师自身的教学走向个性化,使以生为本的课堂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时,在前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一支百合花的价格是一支康乃馨价格的3倍,小红买了1支百合花,6支康乃馨,一共用去了27元,一支百合花和一支康乃馨各是多少元?”笔者把前测问卷收上来的时候,大吃一惊,看似冷门的方程解法占了大多数。笔者在后续询问中发现,很多孩子的灵感来自于五年级下册方程问题中的“颐和园水面面积、陆地面积”的解法迁移,而且学生对数量关系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理解。因此,笔者大胆撇除了原本亦步亦趋引导式的预案,重新设计了几个板块:1. 出示问题,尝试解答;2. 分析交流,沟通方法;3. 掌握策略,深化思想。这让学生发现,无论是大杯假设成小杯、小杯假设成大杯,还是画线段图、列方程,它们都使用了假设策略,殊途同归,而这一发现的经历却是教师无法用“一言堂”来代替的。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前测”笔者发现了学生最新、最根本的学习状态,也为创造出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的依据,更为学生打开了自主个性的大门。正如教育家斯蒂文斯告诫我们的,任何一位教师如果严格按照顺序提问必然失败,因为学生的自发性都被他的“方法”吞没了。

四、“前测”有利于评价方式的聚焦与多维

美国教育家斯塔弗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然而,在现实教育中,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共性,注重标准化,如此不仅造成了“儿童立场”逐渐消失,更让学生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通过“前测”则可有效甄别学生的思维走向,为各个层次的孩子提供差异化发展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周期性问题》一课时,通过例题改编后作为模板进行前测,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解决问题,正确达到85.3%,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呈现出三类:计算法、奇偶法、画图法,由此笔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不同的理解层次。在教学中,笔者对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评价目标:用计算方法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注重思维的流畅性和简洁性;用画图法、奇偶法的学生注重优化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发散能力;对于无法解题的学困生则采取优生和学困生配对学习的合作方式,鼓励其多回答问题。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面向不同层面的孩子,激发潜能,教学上更做到了基础与提升并重,聚焦与多维共生。

总之,通过前测,不仅能达到对学生总体情况与个体差异的准确了解,更能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学习需求、个性差异、思维方式与学习特征,缩小教与学的落差,为构建“生本”课堂提供了现实参考,实现了教育的“软着陆”。

猜你喜欢
目标内容评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主要内容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