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学是对学生困顿的深度回应

2016-07-14 14:37张志强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考错误小学

张志强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创造性、整体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改进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学习上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教师教授知识理解不够,导致知识运用生搬硬套、用不得法,引起了笔者对教与学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面积计算;错误;思考

新课程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清新自然,润之而焕发生机;又似一坛窑藏的老酒,醇香悠长,醉之则迷失方向。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潜能,摒弃了浮华,在追求教育本真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可同时我们也不甘自己苦熬的“杰作”就这样付之东流,毕竟素材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使用的方式。

三、问题反思,探寻困顿缘由

这种不知所措,数据乱用,人为地假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代入公式求出周长的做法将教学引入一种认知误区,让学习的过程彻底混乱,导致混乱思维借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策略的外衣,掩盖了学习中的困惑,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1. 面对概念、法则、公式等所谓的“死知识”,我们是照搬教条地“移植”例题观念“硬塞”进学生大脑般的“死教”,还是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理解知识内容,实现知识的运用、吸收和升华?很显然,“死教”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死学”,这样,学生掌握的永远都是“死知识”,解决问题时使用的永远都是“死方法”,出现舍近求远、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解题方法和思维就顺理成章了。

2.教师的视野决定了学生的视野,教师的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方向。教师能把“死知识”教“活”,学生就能把“死知识”学“活”、用“活”。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读教材,领会新课程理念,摒弃“死教、死学”,努力“活教、活想”,实现“活学、活用”,教、学的相得益彰还会远吗?

3. 面对学生的困惑,我们不要抱怨“学生太笨了”“死脑筋”,换位思考,将学生的困惑当成自己工作方法不得当的正面反馈,查找自己教学中的缺失,真诚地面对我们的学生,真心地走进这些孩子,用心地读懂孩子们的困惑,及时热情地回应孩子们的问题,那时,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加美丽!

四、课后畅想,深度回应困顿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起于疑惑,进步就是在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又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中不断前行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一堂数学课的灵魂,因为它决定了教学的基本走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数学教学应该围绕问题展开,好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疑惑的敏锐发现和深度回应。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新的问题都是在老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脱胎于老问题的思维范畴,生成于新方法的应用发现,这是数学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与此相仿,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新知习得是一个突破原有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过程。因此,静态的数学知识可以还原为动态的创生过程,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产生新知识背后的动机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儿童面对新知识的诸多困惑需要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深度回应,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沉得住心,留得住意,抓住学生的困惑,找到新知识的生发点,及时发现、捕捉思维的“灵光”,赞许“别样观点”一句两声不同的见地。

“开门见山”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完成一次作业和考试,但学生失去的是对数学知识更为丰富的体验和理解。“自然生发”式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和学习体验,它比直接告知更加丰富、更有价值。这种价值可能在当时或短期内不会显现,但必将深远地影响儿童的数学学习历程,成为他们数学素养的底色。从这个意义来说,数学教学其实是教师在向学生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并借此影响儿童的数学思维方式,当老师的思维与孩子们的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教学便实现了“破茧成蝶”的功用,因为通过教学,孩子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抓住了数学的本质。

猜你喜欢
思考错误小学
在错误中成长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