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简单”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词

2016-07-14 14:50戴楠楠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简单钉子多边形

戴楠楠

摘 要:在教学中看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形式主义,经历了不少“花架子”带来的困扰之后,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更加端正起来,“简单”成了课堂的关键词,简单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自然选择。

关键词:简单课堂;研读教材;关注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

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有一种声音从不同的地域迸发出来:简单课堂。教师们从实际教学中的多重因素着手,呼唤简单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课堂上的简单绝对不是排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因为过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忽视了学习的结果吗?是因为有了多媒体电教手段的掺入而使我们的课堂实效性下降了吗?还是因为我们自己被一些形式所束缚而失去了应有的追求?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教师,只有我们自己有正确的理念才能主宰课堂,才能推动高效课堂的产生,实际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应用技术手段来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使得教学虽“高端”而依旧简单,依旧有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简单不等于粗糙,要细细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教师的必修课,在品读教材、品读学生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粗糙,而应该仔细揣摩,抓住问题的关键,抓准学生内心最迷茫的地方来进行强化教学,这样才能让“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学生的学习因为我们的投入而“简单”。

例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教材中设计了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是将1个圆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人分得圆饼的几分之几,第二个例题是将3个圆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人分得圆饼的几分之几。在教材中将平均分的过程用图片展示出来,将分得的结果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这样的直观化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更容易将除法算式与分数联系起来。尤其是用3除以4的时候,每个圆被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圆的四分之一,而3个四分之一叠加在一起,学生很容易得出四分之三的结果,这对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是极其重要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了这样的设计,只是引导学生将一些算式通过找规律的形式与分数联系起来,这样虽然学生也能用分数表示出除法算式的结果,但是学生缺乏了领悟,在找规律的背景下,他们只知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分数的得数,至于内在原因和算理,学生就不甚明了了。在补充习题上安排有这样一个问题:将一根两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绳子长多少米?经历过上述两种教学的学生做出的反应就完全不同,如果教学中忽视了利用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上就会显示出巨大的差距。

在这个案例中,将3÷4的算式与四分之三联系起来是有过程的,通过形象化的展示,学生可以将3具化成3个单位“1”,这样在平均分成4份的时候就会得到3个四分之一,然后由3个四分之一想到得数为四分之三,这样的处理会促进学生的认知内化,让他们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在这样的学习下,看上去简单的规律就找到了落脚点,能够扎下根来。

二、简单不等于放任,要适度关注学生

简单的课堂不等于懒散的课堂,不等于放任的课堂,如果在学习中,学生明显走上了弯路,而教师依旧听之任之,那么学生就难免陷入了挣扎之中,到了想去纠正这些固有错误的时候,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适度关注学生,要及时对学生做出反馈,发现学生认识中的偏差,这样才能立刻做出引导,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例如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教学中,在出示课题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猜想与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相关的因素,学生都很“识时务”地表示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钉子数有关。至于是与哪里的钉子数有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有的认为与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有关,当然也有学生认为与两者都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活动方案来进行具体的研究。在巡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活动任务不明确,活动方案制定不出来,那么这样的探究当然收效甚微,于是及时打断了他们的活动,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一番争辩,大家一致同意在表格中既包含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又包含内部的钉子数。这样,认为多边形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相关的小组就固定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通过对几个内部钉子数一样而边上钉子数不同的图形的面积研究来寻找两者间的关系;而认为多边形面积与内部钉子数相关的学生可以正好设计相反的方案。在这样的规范下,学生接下来开展的活动就更有针对性了,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小组都发现多边形的面积应该不止与一种因素相关,所以他们主动调整了原有的活动计划,到了集体交流的时候,大部分小组都顺利得出结论,争先恐后地来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时,主动调整了自己的预定“战略”,通过这样的简单干预,学生找到了“主心骨”,也找到了突破口,从而顺利地在自己建立猜想的基础上展开了探究活动,并一步一步接近了事实的真相。反思这样的教学,教师的适度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简单教学绝不等于“原生态”地信马由缰,必要的参与和干预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

三、 简单不等于代办,要耐心引导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加强领悟,增进认识。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上,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会大包大揽,主动代办,让学生失去深度感悟的机会,而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地引导,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挖掘知识背后的数学本质,从而累积知识经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推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深化。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由于圆锥体与圆柱体形状的相似,学生对两者之间的体积关系已经有所猜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如何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学生一致认为圆锥的体积应该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相关,至于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笔者故意卖了个关子,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探寻。在简单的商量之后,学生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案,有的认为可以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容器来做实验,有的认为可以用橡皮泥(或者用萝卜)做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然后利用排水法测量两者的体积,寻找其体积关系。在有了数学实验的预案后,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归纳,最终在成功找出规律的同时,学生有了很多不同的发现。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亲身实践之中不但获取了知识,而且积累了操作经验,对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也是一种促进。

四、 简单不等于冷漠,要善于鼓励学生

和谐的课堂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在追求简单课堂的时候,不能简化课堂中应有的情节,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要知道,教师积极中肯地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勤于评价学生,善于激励学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添砖加瓦。

记得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数轴上找出二分之一,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九(数轴上的0到1之间已经平均分成了十份),当一位学生成功地指出二分之一后,笔者请学生说明理由,学生表示二分之一就是一半,所以他直接找到中间一根短线,大家表示赞同。此时,另一位学生举手示意还有不同的想法,原来他发现单位“1”原来是被平均分成十份的,而二分之一指的是平均分成2份,所以需要将原来的5份“合并”成1份,在这样的基础上,找后面的五分之一也只要将原来的两份“合并”成1份。这样的想法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从分数意义的本质上来理解的,而且解释得比较到位,所以笔者立即表扬了该生善于思考且表达能力强。也许是表扬的激励,之后该生的表现又再上新的台阶,在笔者和学生一起顺势找出五分之二、五分之三、五分之四等分数后,该生又指出“1就是五分之五,而且也可以写成二分之二、十分之十这样的分数,这样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都等于1,而且这样的分数是假分数”。笔者认为这样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课堂激励,它激发了学生踊跃展示的欲望,推动学生突破了自我。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来设计教学环节、实施课堂教学,而且这样的学习应尽可能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应以“简单”为关键词,让学生在简单而不浮躁、简约而不低效的学习中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简单钉子多边形
多边形中的“一个角”问题
当钉子邂逅毛线
少了颗钉子
钉子
多边形的艺术
解多边形题的转化思想
多边形的镶嵌
敲开幸福的语文课堂
简单、扎实、清晰
追求“简单”的绝对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