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消息

2016-07-14 23:30王林先
四川文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阳光

王林先

站在大街上,需要有一种耐心,看人们奔走。默念“绿灯走,红灯停”,几遍之后,就会心不在焉念成“绿灯停,红灯走”。人们匆匆走。我难以记住那些面孔,常常只是把人们当作区别于车辆、道路、房屋以及其它动物植物的类属,也不去想人们的命运。现在,我到医院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修复身体某些疼痛疲惫的地方。杂乱的声音在我身边汹涌,我很快理解了有句描写的妙处:不知道那声音是自己身体跑出来的,还是从外面压进自己身体的。认命吧。我对自己说。但有时我想,也许没有人可以真正接受自己的命运。命运只是时间对于某种存在蜕变出的种种机缘,而存在本身并不掌握那样的机缘,所以对于命运谈不上接受或者拒绝。生命只是一次机会,一次有清晰意识的机会。当然,没有清晰的意识并不意味着生命不存在,只不过隔离了意识,生命就不会出现在生命价值的感念之中。生命是清晰意识到的一次机会。决定这个机会的主体,我们称作命运。而我们意识到的命运,也许只是些散乱的消息。我把手伸出来。我紧盯那根连着管子的针,它一部分扎进我的血管,一部分被胶布固定在皮肤上。

躺在医院里,盯着悬挂在铁架子上的液体包,感觉一丝冷冽的炽热慢慢进入身体。身体内部的问题原本须要通过自身运行而自然解决,生、老、病、死都是问题,也都是解决问题之道。人类的进步,在于驱使身体之外的事物介入以快速解决身体本身的问题。不过,也产生更多问题。我不是个聪明人,在一个逻辑段子里绕来绕去,作出生命进化的价值在于“无意义”的结论更是无意义的行为。立春,一个农历年开始了。时间,日月星辰,草木,风雨,冷暖,生死,重新进入一个轮回。二十四个节气,是人以自己的命运作出的时间分段。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人的生老病死也分外明白。电话响起,有人找我,工作单位上的事情,急迫而恳切。他们在意很多事情,我难以判断是非。一些当时无比正确的事情,多年后可能被判断为极端错误,并且成为否定某个具体人的依据。一些当时无比在意的事情,以为牺牲健康和生命都值得,多年后却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荒谬。然而,春天旺盛美好的生命,只有到秋天我们才知道成长的结论。当局者迷,旁观者亦迷。患得患失,终将全部失去。我闭上眼睛,血液里渐渐多了些温暖气息。生命在药物的浇灌之下悚然醒来,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流冲击疼痛、酸软、窒息、腐臭、眩晕、干枯的肉体,冲出一道畅快的河流。“你的腰很细,身材真好。”“你也是,腰粗一点,但是肌肉韧性好,更有活力。”“你皮肤真好。”“嗯。我们都一样。”我从梦里惊醒,迷迷糊糊听到几句小女孩的对话。扎针的地方一阵刺痛,我哼出了声。“别动,换液体。”女孩的声音。“我帮你。”另一个女孩的声音。温热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我深深吸一口气,慢慢回到刚才那个梦里。我看见山坡上野花开了,牛带着青草香味安静地望着我,珍珠般的太阳从它的眼睛里向我飞奔。

我们终将老去,我们终将失落。把自己交给某个医院,以药物或者金属器械换取最后的安慰,是最不甘心的事情。只能这样?大多如此吧。每个人固有的时间就是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容器,人就在那个容器里成长。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经历放在容器里,不生不灭。欢乐、伤痛、爱恋、哀愁、喜悦、悲伤、果决、犹豫、平安、忧患,等等,都在那个容器里。回头一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诉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有轰轰烈烈的命运,容不得抛弃、断裂或者亵渎。然而本质在于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人类早已对命运作出过充满智慧的描述。现实的一切只是炫惑,所有悲喜只是命运的误解。那么多人看着我,认识的或者陌生的。那么多规则悬挂在高处,熟悉的或者生疏的。下一次相见在哪里?六道轮回,你享受多大荣光,必然会遭受多大屈辱。颠沛流离,吉凶难卜。走出医院,穿过城市上空的阳光柔软煦暖,带着淡淡的红尘气息。落满灰尘、风化痕迹陈陈相因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寻人招贴。一个走失的老人。照片上,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脸从容淡定的笑。他去了哪里?在这个拥挤喧嚣的尘世,在春天就要到来的时候,他在哪个街口突然关闭了记忆之门,把自己放逐于茫茫人海?那些苦苦寻找的信息,是否可以传递到他柔软无助的灵魂之上?我当然不知道,这样事情其实容不得人多想。这是命运的消息。我相信,每个人的命运消息都是一条大河,有无数支流汇聚,又会分散出无数支流。每个人都只能走在一条小小的支流上,最后一脚踏空,消失于大海。

我不是个悲观的人,生出那些念想,也不是对自己失望。恰好相反,是因为对生命从不放弃的希望。我须要懂得,才可以紧紧抓住。我一直以为,抓住,是意念,是智慧,而不是佛经中“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在中午的餐桌旁,我见到两位作家。他们有一份不错的官方工作,又以自己的文字谋得名声。我很羡慕这样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的名声和诸多呼风唤雨的朋友,而是因为他们可以把握自己的时间。没有人是真正自由的,但可以把握自己时间的人至少可以将生活的天平向自由一边倾斜。这种自由,包括以文字重建和表达内心的自由。一个中年女作家,收下另一作家的孩子做义子,那个孩子在一座寺庙里读过四年佛经。我读过她一些作品。在川东北农村行走之后,她写下许多温暖而悲悯的文字。活着的乡村,活生生的人,似乎无法逆转的命运,构成一个大时代难以描述的背景。我不知道乡村的一切在她生命之上会留下怎样的印记,也不想从世俗的现实与未来对她的写作动机妄加揣测,因为温暖和悲悯本身已经散发出纯净的善意。另一位作家却是一位充满智慧机锋的人,几句诗就是一把刀,硬生生切下去,血肉分离,腐朽与神奇瞬间蓬蓬勃勃、势均力敌。我看过一家文学杂志给他做的访谈,他斩钉截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针砭褒贬意气风发,并不掩藏自己的锋利,刀似乎总是高举在和善的微笑之上。有时我会想,我的患得患失、自作聪明、妥协退让,和他们的自信果决、特立独行、勇往直前相比,显然是无法原谅的孱弱。我无法像他们那样无所顾忌地奔跑,只能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让浸透酒精的灵魂纵声啸叫。天风海水,道法自然,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好,这是命运赋予的生活习惯,仅此而已。

交了假条,完成手中的工作,我在午后的阳光里向五百公里外的老家飞奔。好天气。城市腾起的层层灰霾、人体的蒸蒸气流没有遮住蓝色的天空。阳光可以抓在手里、裹在身上,甚至可以吞进身体里。输完液,一两分钟之后我就迫不及待松开按住伤口的手。血一下子涌出来。我把手举起来,一滴血在阳光里滴落。一道琥珀光划过我面前触手可及的天空。我有点欣喜,也有些对自己的幸灾乐祸。医生赶紧拿棉签按住流血的地方,疼,鼓出血泡。我有些慌张,身体摇晃一下。车子在三环路穿行的时候,我慢慢闭上眼睛,沉沉睡去。交通广播说,高速路入口车行缓慢,建议绕行。我们绕了一圈,没有找到绕行的口子,硬着头皮按照平常的路线行走。令人惊喜的是,入口畅通。但惊喜并没有持续多久,一段艰难的缓慢行程就开始了。拥挤缓慢,反而让我内心安定下来。那时的拥挤缓慢,正是回乡之路的主流意识。时间公平地把便利给予每个希望飞奔的人,没有人愿意被边缘化。至于过程的喜怒哀乐,就显得并不重要了。四十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我并不觉得累,就连服务站难以分辨味道的饭食也觉得香甜,就连黑暗和寒冷也觉得舒适。很多年前,我带着希望奔向一座城市,如今在这座城市已经生活十年六个月。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带着另外一种希望奔向山村。理由很多,孝道、亲情、归宿感等等,随便一个念头都足以说服自己和别人。但是更深层次的真正理由呢?我没有细想过。后来想,我的语言、记忆、思考问题的角度、生活习惯、追求的事物无不渗透老家山村的气息,我的灵魂需要山村滋养。这算不算理由?如果算,那么,我的灵魂终归何处?我不愿多想这样的问题。后来我懂得,也足以领受,山村对我的所有呼唤,都是命运对灵魂的呼唤。

一梦。物是人非。又一梦,物是人非。我不是感叹一个生活过十二年的小镇、小城有多么令人惊异的变化,而是真的在梦境中奔忙。我不记得梦见过什么,一个半梦半醒的世界随着车的行走而颠簸漂移。我对弟弟说,这些地方,闭上眼睛都知道是哪里。问题是,闭上眼睛,只能回到从前,我真的知道自己在哪里吗?我对一个朋友说,我到了最初工作的地方,从二十岁到二十九岁,整整九年,我最好的时光。朋友说,你现在的时光最好。觉悟的时光是最好的时光。我随口说,把自己吓一大跳。我觉悟过吗?我应该是个执迷不悟的人。套用佛家的说法,“悟”即非“悟”,故名“悟”。沿街建筑大多拆掉重建,保留下来的房屋也和重建的一起,按照官方确定的风格作了墙面装饰,称为“文化打造”。“打造”,原意大约与铁匠和木匠有关,如今外延扩展,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描述一个地方无中生有的变迁。当然,词语本身必将随事物漫长或者猝然的变化而变化,成为人类进化的成果之一。从微信上发一张照片,一所中学紧闭的校门。学校还是当年的学校,只是建筑早已翻新,名字也随景区命名的变化几经变迁。五年半。二十岁到二十六岁。曾经以为是一段横亘在我与未来之间的时光,就那么轻易消失,像一瓢水泼洒在干燥的土地上,不留一点痕迹。从学校往北走八、九百米,是我离开学校之后新的工作单位。靠山而建的小木楼,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地势突兀,罡风激越,传说横生。小楼是镇上一个特殊存在,后来成为党政机关办公场所。又三年。希望与厌倦反复把玩还算年轻的时光,留下一张枝桠杂乱、字迹潦草的生命草图。老街坊过来握住我的手。还是十三、四年前的样子。还在当年那个门市经营百货。六年前,我从这里经过,猛然想起一句话,“在家乡的大地上卑微地行走”,后来作了一组文章的标题。如今想起,心有所动,但是已经丢掉了当年所有感觉,只留下混沌的空。那种看似一直都在的信息,就像几百米外那条河的静水深流,在一种无限接近安宁的状态下消失于无形。朋友看过学校的照片之后回过来一句话,淡淡的,“那一带挺美的”。我从睡梦中惊醒,黑暗已经降临,车灯纤细寂寞。酒醒,车行于小镇六十公里之外。认真想了想,一梦之间,挺美的。

晨风清冽,阳光明亮,一地“白头”霜。不是霜会白头,而是霜如白头。俗语往往沉淀了一时一地人们最好的智识,尽管常常被人忽略,但是那些穿透人生的信息一直伴随生长在那方水土的人。正是一方水土的信息,构成人们最初的体格与性格,成为无法摆脱的内在特质。阳光细细密密地进入“白头”霜,一地灿烂。白霜成露,依旧晶亮。站在寒冷的地方看阳光奔跑,与在阳光里昏昏欲睡相比,是希望之于满足,各有味道。可是我说不出那种味道意味着什么,只有一种茫然的欣喜、心疼的快乐。我们终将远离。我们不遗余力地奔波,试图从那种远离感之中逃脱,可是做到了吗?车子慢慢前行。即使在最偏远的乡村,如今都有了水泥路。尽管狭窄曲折,但是那些道路正带着乡村以最快的速度逼近现代化。我想,当现实与虚拟的距离都不再成为现代化的障碍的时候,当农村不再为城市化单向付出的时候,乡村社会必将脱离贫穷、愚昧、悲哀、血腥、肮脏、疲惫、衰老、道德失范的沉沦语境,以充满生机的方式重建。这当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乡村显然不需要温情脉脉却于事无补的种种救济,不需要充满幻想却虚情假意的田园牧歌,只需要公平的权力与善意的力量。我们与迎亲车队狭路相逢。逼仄的空间,花枝招展的喜庆,枯黄的叶子,煦暖的阳光,惊飞的白鸟,让人心浮动。一个将红色女性内衣套在外衣上的小伙子下车指挥车辆,一个穿红大衣戴红头花的姑娘下车站到他身边,应该就是新郎新娘了。小伙子奇特的装扮或许就是迎亲时亲朋好友们搞怪的设计。婚礼原本有严格的程序,从礼记中流传下来的“六礼告成”古老严肃,基于宗教的西式婚礼庄严神圣。然而,当固有程序因为移风易俗而瓦解,以荒诞的搞怪设计娱人娱己已经成为某种时尚。这样的娱乐,不是因为欢喜,也不是因为快感,而是因为荒诞。因为荒诞而发自内心的笑,无疑是安全、空灵的笑,笑就笑了,乐就乐了,不用想因霜白头之类的事情。我们慢慢错开车,我的想法与他们的喜庆背道而驰。一条大路,阳光满满,明亮得让人心醉。

我们常常来不及思考一件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就在某件事情中奔忙,有时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某件事情的局中。没有任何明显感受到的信息指引我们走向哪里,该或者不该做某件事情。阳光晃来晃去,各种影子一闪而过,看不出有任何特定的意义。发动机浅浅的轰鸣之外,浸透阳光的风呼啸而来。颤动。隐藏在大地深处或者丛林远处的气息,悄然涌来,从懒散的眼神、疲惫的血液、苍白的神经进入内心,试图冲刷千万个阴暗、朽坏、死气沉沉的角落,缓慢却不容拒绝。现在我要去哪里?突然不确定。在某个地方虚度时光的时候,总是设想要去很多地方,那些想象中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想要什么样的景致让内心安宁?是半田菜花还是绮窗寒梅?是一潭溪水还是裁柳春风?是山山黄叶还是剪剪瓦菲?是天蓝地白还是星垂月涌?是夜静虫鸣还是晨露如珠?我曾经多么奢侈地拥有这些景致,但从未觉得拥有。那么多奔走的人呢?交通工具高速运行,并不缩短奔走的距离。实际上,我们离想象中一切应有事物的距离一直在扩大,直到无法传递任何信息。不会改变的是,我们仍旧因为留恋而贪婪,因为悲悯而软弱。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想借助外在事物解决内心问题,而不是智慧内求,以为向内就是逃避和放弃。我们总是徘徊于心里心外那个“局”。车过小县城。狭窄的街道上挤满人和车,大家都在向自己的目标缓慢移动。喇叭声毫无忌惮,比浮在低空的尘土还喧嚣。“霎时过往滔天,扑面打来…”我没有想起往事,倒是想起在一本杂志上读过的这句话。我总觉得那是一句很矫情的话。一个人真的可以被内心涌出的往事击倒?我把头重重地扔在靠枕上,试图找出某种疼痛的感觉。我觉得应该酝酿一种变化,一种前所未有的生长,而不是空洞、虚怯和自恋。人头涌动,很多熟悉的面孔一闪而过,带着日渐衰老的痕迹。更多的新鲜面孔、纷繁表情浮动在空气中,每张面孔都会有自己坚决设定的去处。去处,人真的是仅此而已。我慢慢睡去。一个梦,一件很模糊的事情。我知道我醒着,随时都可以结束那个梦境。可是,我又不忍如此,于是放任那个梦继续发展。一件事情,开始很仓促,过程很凌乱,结局很惶恐。但我不知道是一件什么事情。在路上,在缓慢行驶的汽车里,在我患得患失的慌乱中,我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没有具体内容的事件。我在局中,也在局外,仅此而已。

那些房子还在。青瓦,木框架,泥墙。风吹得屋前屋后哗啦啦响,房子却没有发出声音。阳光太明亮,让人看得见,一座房子寂静的颜色原来是枯草的颜色。阳光让寂静变得暖和柔软,不再像涌动的冰雪让人心烦意乱。三十年前,也许更早些,一个居住深山的老人在对面山头久久观望一块山坡上的平地。最后,他下定决心,就那地方了。一块平整的旱地,种过玉米、马铃薯、红薯、烟草。太阳刚刚露头,父亲和我到烟草地捉虫。这是我干过的最痛苦的农活。蚜虫个小、颜色和烟叶一样,我几乎要将脸贴在烟叶上,才能找到那些可恶的害虫。手上脸上沾到烟叶的绒毛,又痒又疼,好几天都难受。烟草浓稠而生涩的味道弥漫在地坪里,熏得人昏头昏脑,或者让人头疼欲裂。很长一段时间,走近绿得泛出水的烟草地,我就会觉得生活的希望立即暗淡下来。有人要换那块地盖房子,自然让我欢欣鼓舞。那年春节前夕,房架子就白森森地矗立在猩红的泥地上,将周围发霉的落叶照得透亮。一家人在房架子旁边的工棚里过完春节。上檩子、盖瓦、泥墙壁,几个月后,他们从工棚搬进新房子。从山上到山下,从陈旧到全新,这样的变化让他们将欢喜溢于言表。我也喜欢这样的变化,因为很久没有变化,已经让人足够沮丧、足够混沌了。大年初一早晨,阳光正从山边垂落,我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一个稚嫩的声音怯怯地喊哥哥。四岁还是五岁?我记不太准确了。红袄红裤红围巾,红彤彤的小女孩站在路口的阳光里。他们的孩子到我们家拜年。至今我还清晰记得那个孩子的样子。她后来长成什么样子,我完全没有印象。三十多年过去,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我也无法想象。我们家与他们家相隔不到三百米,我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却有三十年的隔膜。我们拼着性命过自己的生活,却没有意识到那么多熟悉的人就在身边。三十年后,那些房子居然就被他们放弃了。我甚至还不知道一座房子里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人生也许只能浅尝辄止,丢失的永远是不属于自己的事物。青草一枯荣就可以占据一个晒粮食和欢笑的院坝。风雨雷电一昼夜就可以摧毁容纳温暖的房子。我一直认为房子是有感情的事物,人是房子内心的支撑。没有人在房子里生活,房子的内心也就坍塌了。

去年春节前夕,樱花就早早开了。花是一种让人惶恐的信物,花开花谢的历程很容易给人自怜的理由。生活总有许多片段,躲进山村寒冷、封闭的深冬,无疑是令人欢喜和沉静的片段。然而花让深冬哗然打开,让春天风尘进入人的内心。时光流逝,从外在到内心。我们总是向往未来,但常常恐惧于时光迁延。地块之间的小路只留下模糊痕迹,灌木丛生,石头上苔藓更厚实。我穿过灌木和石头,摘下一大把野樱花。冰凉的粉红,嫩白的断口,新鲜的味道,带来悲喜交加的信息。暮色之中,我手中的花束,宛如一蓬昏暗却妖艳异常的火。这么多年,谁在这里走过?谁回来过?谁永远不会回来?谁在记忆中为一株野樱花留一个荒凉的位置?我不知道。我慢慢往回走,总觉得有人跟着我。我甚至想,真的有很多灵魂跟着我走,我的前面也走着许多灵魂。在曾经的人类聚居区,刻骨留恋不愿离开的灵魂应该比还活着的人多啊。可惜我看不见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可以看见我。他们游走在他们的虚空,轻而易举穿过一切现实的事物,徘徊在自己想要的位置。我们游走在我们的世界,磕磕绊绊举步维艰,徘徊在时光设定的圈子里,错过、再错过。当然,我说的是去年的感受。今年,樱花还没有开,树静静地站在温热的阳光里。一块石头悬在路旁。因为修路,石头下面已经掏空。一棵树挡在石头下坡的位置,竹根环绕在石头四周。悬着的石头不会掉下来,但是一直保持滚落的姿势。我拍了一张特写,照片,题目都想好了,叫《压力》或者《势》。那张照片应该还在相机的存储卡里,可我已经没有整理编辑的愿望了。面向石头,我清晰地看见自己的影子落在干净的泥土、石头和枝叶上,充满质感。有时,我相信影子是灵魂的映照。在不杂尘滓的阳光里,一个人的灵魂摆脱淤积其间的阴暗与不甘,恢复韧性,回归明亮,甚至和阳光碰撞出金属般的声音,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不知道我的想法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我还没有衰老,但错过一些花朵与阳光在所难免。小时候,我总是做这样的梦:娶亲的人们穿红挂绿吹拉弹唱即将从我门前路过,据说轿子里的新娘子会露出半张娇羞的脸,有人高喊“看新娘子”。我穿好衣服跑到门口,迎亲队伍却已经走远,只留下模糊的背影。后来我想,那“新娘子”也许就是牵着我鼻子走的命运,半张脸都不让我看见,却让我无数次隆重做好没有任何特定意义的准备。

十一

站在午后阳光下拍张照片,背后是明亮的大地,家园的感觉瞬间充满内心。家园,我的家园,他们的家园。几亩田已经翻耕过,浸润过阳光的泥土晶莹透亮。油菜、麦苗和附近的树叶里深深的绿轻盈欲飞。小河波光微微,像一个静静思考的人睁开遐想流淌的眼睛。山崖一边收下阳光的温暖,一边将更多的阳光反照到不远处的房屋上。这一刻,阳光将一切安排在阳光下面。这一刻也是永久。我们的家园来自天空,来自大地,来自时光,来自命运。但是内心的家园也许只会来自某一时刻,比如在阳光下的这一刻。我想起保罗·策兰一首题名为《竹子》的诗。“我不曾参与建这座房子/多年前,你/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容器/我使沙围绕我/按照命令与戒律……明天它将依然站立,无论去哪里/它的灵魂都与你无拘无束地/嬉戏。”我不愿去想“命令和戒律”在保罗·策兰身体和灵魂之上留下过多少伤痕,但是他似乎一生也没有走出过那些血迹斑斑的“死亡赋格”。我们的幸运在于,尽管“戒律和命令”不可避免,但我们有自己家园的明亮,有真正的家园与灵魂永不分离,更有灵魂收藏家园的“无拘无束”。这理所当然的美好,对于保罗·策兰而言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山坡上的栎树高高举起枝桠,深黄的叶子沙沙沙响。一片、又一片、再一片叶子划过阳光“嘤嘤嘤”落下来,和树下的叶子“呀”一声碰在一起。三、四十年前,一次崩塌,这里形成一片裸露的坡地。先种过庄稼,一场雨后,庄稼七零八落,年年几乎颗粒无收。于是撂荒,扔了些栎树种子到荒地上。我们不去想种子经历了怎样的生长过程,后来看到的是藤萝缠绕、灌木丛生,再后来栎树突围而出,如今栎树成林、灌木稀疏。树下堆满厚实的落叶,温暖柔软。我坐在落叶上。头上是天空纯净盛大的蓝,中间是栎树紧致安宁的银。我就坐在与一切相对应的大地上,内心充盈了温暖和柔软。我再次想起保罗·策兰,想起那句“把自己献给黑暗/说出我的名字/把我领向他”。一个人内心最珍贵的美好,是无法言说的美好。一个人内心最深刻的疼痛,是自己也不懂的疼痛。妻子和孩子摆出很自信的姿势拍照。一头白发的母亲坐在家门口小板凳上晒太阳。我哈哈哈笑出声,然后泪流满面。

十二

有时我忍不住会追问,在这片山水宽阔的土地上,在狭窄的台地、高峻的山岭、深陷的峡谷之间,在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的时光里,谁开启了人类最初的生活?一代一代的人们,经历怎样的生活?那些根、干、枝、叶、花,如何顺着自然的法则传承下去?谁会承担一片山水的未来?这不是高深的问题,却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一本本族谱无法回答。口口相传的故事无法回答。我们能够说出的,只是我们意识到的记忆、靠传说维系的精神价值。农村、城市或者更多的人居区域,都是人的生存形式,无高低贵贱之分,也难以从科学层面划分先进和落后。与生俱来的生存竞争让人类聚居区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世外桃源,城市不是,农村也不是,宗教和传说中的天堂和地狱都不是。各种人群间的区隔,大多是因为生活习惯和思考角度不同。人类历史表明,人性的光明与阴暗面在各种人群都存在。从这个层面上看,精神意义上的城市生活,并不须要站在科学和进步的可疑高度,以优越感和占有欲覆盖差别化的乡村,并且在内心深处植入某种近乎错觉的思想认同。而乡村生活,也不须要被描述得忧郁、残破、苦痛而近乎即将被疾病带走的身体,以一种悲剧化的自我想象,向“另一人群”的深渊纵身一跳。每个人群都需要人性本身的自信。我没办法让这些想法成为某种认识,也不想在逻辑的圈子里纠缠不清。我只是因为留恋和热爱,决不相信我的家园有朝一日会荒芜于榛莽之中。十八年前,祖母下葬前一天,冬日阳光温暖明媚,祖父和我在山坡上晒太阳,闲谈些过去的事情。我希望祖父好好回忆祖母一些经历,以便我笔下的祭文更让人动容。祖父说,她这一辈子,说过去就过去了,大事情没有干过,小事情记不起了。又说,就是有,你们这一辈可能还会记得,以后哪个记得?这人,你看有啥意思?我无话可说,就和祖父一样,静静地看院子里忙碌着办丧事的亲友。祖母去世十二年后,同样是深冬时节,祖父在睡梦中离开我们。我常常梦见那个和祖父静坐在山坡上晒太阳的下午,梦见祖父安静光洁的表情。我想起我那个叫玛瑙背的小山村,以及由此生发的关于过去和未来的隐忧之时,眼前总是浮现出阳光下祖父的脸。当爱人的生机与灵魂袅袅飘散,当阳光吹不散深冬寒冷,一位老人安静的表情,是否足以照耀家园的过去与未来?

十三

父亲照片就挂在老屋厢房的墙壁上。多年以前,这房间是父亲的诊疗室、接待室,也是我读书写作业的地方。后来放了床、电视和沙发,就成了客厅和我们的卧室。楼下是猪牛居住的地方,我们的生活空间与猪牛隔着一层厚厚的木楼板。父亲的照片挂在格子窗旁边的高处,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还有三个月就是五十周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匆忙离去,没有留下一张单人照片。镇上开照相馆的同学,从一张我结婚那天和父亲的合影里,翻拍了父亲的头像,做了灵堂前的遗像。后来就一直挂在那里,弟弟有时会取下来擦拭。十三年就过去了。十三年就这样过去了。过去了。父亲亲手栽下的上千株枳树,每一株都结出果实。那些果实,汁液丰盈,药力醇厚,一年一年以自然禀性对抗人间疾病。父亲和我拍那张合影的时候,比我现在的年龄还小一岁,四十二岁,头发开始稀疏,面容清瘦,目光锋锐。仔细看来,那锋锐里已经夹杂着轻雾般的倦意。他并不知道,七年后,会去另外一个无法回归的世界。我也不知道。夏日阳光里,空气清澈,河水安宁,万山碧绿,天地之间的命运没有传递任何消息。父亲作为农民,在贫穷的沼泽里尚且自顾不暇;作为乡村医生,却只是关注别人的生命。那时我在农村中学教书,痴迷地读先秦诸子和“八大家”,试着翻译英文小说和浅显的诗歌,却不想继续读本草纲目、医宗金鉴。我以为懂得了人生道理,却不懂血脉相连的疼痛。贫病交加、愤懑郁结,父亲刻骨的疼痛在他身体里啸叫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潜伏在我的血液里。父亲离去的时候,我三十岁。那年,一种不可名状的疼痛开始疯长。年复一年,蓬勃旺盛。

十三年。后来我才懂得,疼痛比时光更值得珍惜。夜幕低垂,远处已经有烟花绽放,孤零零几朵。孤零零几朵也在我胸膛里奔突欲出,我赶紧捂住胸口。我喝下一大杯酒,在电视画面的姹紫嫣红和欢歌笑语之间昏睡。我听见跨年的鞭炮在天地之间炸响。听见大风奔腾万壑轰鸣。听见有人悄声说话。听见几声鸟鸣。我看见父亲站在明亮的光影里缓缓飘动。我只看清那一双眼睛。目光温润柔和,看万事万物。我睁开眼睛,阳光已经挂满窗棂。

十四

我喜欢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每次回农村老家或者从老家回到城市蜗居,我都会在每个屋子里走动走动。大多数时间就是走走,让屋子里的气息进入心肺,再把自己的气息呼出来,留在屋子里。我知道屋子拥有我和我拥有这些屋子都是生活的某种安排,匆忙、短暂,对于拥有的执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佛教有坛城沙画,壮大美好的沙画完成之际就是毁坏的开始,最后在一把平常的扫帚下消失。时光就是那把扫帚,所有的意义常常都没有意义。但是我还是喜欢这样,让自己的存在与短暂拥有的存在做一次信息交流。有时会翻动一些东西,发现一些物品许久不见了。老屋的许多物件都是前几代人留下来的,一张床,一个柜子,一把镰刀,几枚钉在墙上的竹钉子,乌黑的葫芦挂在钉子上,都带着前几代人的气息。看着,有时就会想起木匠做床做柜子之时的锯、墨斗、旱烟的味道、招待匠人的腊肉和豆腐,有时会想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与那些物件之间的关联,心就柔软温和,充满善意与安全感。在城市的蜗居,就会想起获得那些物件之时的种种情状。有的一时心动随手买来,有的垂涎已久积攒多日买来,就想起买东西时的心境,想起和自己一起买东西的人;有的物件是朋友赠送的,然后记起朋友的表情,才发现很久没有和朋友联系。走来走去,翻来翻去,自己就游荡在记忆碎片搭起的“坛城”,然后站在“坛城”的窗口倾听外界的声音。八十年前某个深夜,鲁迅先生在病床上看自己的屋子,“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二十年前,这段《这也是生活》中的文字曾经让我内心尖锐地疼痛,但现在我知道那时也许我并没有读懂先生浅近的表达。在自己屋子里走动的时候,我常常默默背诵那段文字,不是将先生的感受放在遥不可及的高处,也没有站在道德山峰上的任何想法,只想让自己躲在温暖的疼痛里。

十五

我们总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一条高速公路。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条在风雨里堆满阴霾的路,目光无法到达希望达到的路口,无法到达某个闪烁着希望的山坡,甚至无法到达天空。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又真的是空空如也。一条在透明的空气里堆满阳光的路,阳光甚至在你心里高声唱起歌来,一眼望去都是平稳的前途,花朵和草木芬芳沿着目光进入内心深处,进入一个也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在天地。一条离家的路,一条回家的路。一条忧心忡忡的路,一条欢呼雀跃的路。一条在焦急中越来越长的路,一条还在睡梦中就已经走完的路。一条明确意识到的路,一条并无任何记忆特征的路。我要努力理解为同一条路。事实上,那就是同一条路。我看见有人在路上死亡,有猫和狗在路上死亡,有车辆在路上死亡。一天之内我看见十一次车祸。我的时间在车祸发生之后频繁地死在拥堵的高速公路上。我无法从应急通道穿越虚空找回死亡的时间。人们在服务站买汽油和食物,在高速路上晒太阳和扔东西。我们把自己多余的时间和垃圾扔在高速公路上。有人小心翼翼走,把自己扔在高速公路上。有狗意气风发地走,把自己扔在高速公路上。有猫逆着车辆的灯光走,把自己扔在高速公路上。交通广播喋喋不休,电波扔在高速公路上。我的时间死在高速公路上。有一次在收费站,我看见站外路中间一个人向我挥手。他和我十几年前的样子差不多年轻,但我不认识他。他羞怯、苍白却生机勃勃。一辆车飞速开去,他瞬间成为碎片。碎片很快聚集起来,又恢复成那个样子。羞怯、苍白、生机勃勃。我不认识他。我难以想象我死掉的时间一片一片组合成他那个样子。我的车慢慢开过去,他从车窗钻进来。冰凉,软得像一片雪。他在我掌心慢慢融化,进入我身体,后来不留一丝痕迹。这条高速公路是同一条路。

十六

睡醒之后,突然看见风信子开了。嫩白的风信子悄悄开。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一盆风信子原本放在书桌上,很快枯死。花店老板说,可能是你那里不适合风信子生长,或者水灌多了,或者没有施肥。我们不想听专业养花的说教,回家就将块根扔在另外的花盆里,希望成为另一株花的肥料。一星期过去,在没有任何人来过的阳台上,风信子生根发芽,开出花来。我不是一个细致或者浪漫的人,不会想起去养护一盆花,更不去想“花语”。花开花落原本只是因为时间流逝而被我关注。我打开一本书,目光从书上一行字游走到风信子之上。我没有细看那些花朵,却突然想,这就是某种法则。还在花店的时候,人以自身关怀与技术养护那盆花,那盆花也按照人确定的法则生长。从花店来到我的书桌上,我的漠不关心和环境改变无疑破坏了那种法则。人的法则抽离,依靠这种法则生存的花也死去。扔在另外的花盆里,自然法则接受了被遗弃的块根,呼唤出自然的生机:它蓬蓬勃勃生长,像所有春天的野花那样盛大绽放,当然也会心甘情愿地凋谢,完成生命过程。自然法则是时间法则。时间渗透某种法则,又被法则所左右。对于任何一种最终要消失的“存在”而言,也许“存在”开端之前的时间没有意义,“存在”结束之后的时间依然没有意义。“存在”本身蕴含的时间呢?我想不清楚。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中讲了个故事:树上有二十四只鹧鸪,猎枪里只有十二颗子弹;猎手先打死十二只鹧鸪,然后步行十三公里回家取子弹,再到林子里打死还停在同一棵树上的另外十二只鹧鸪。这也许可以算作一个时间与法则的玩笑。

十七

我喜欢呆在小书房里。左边是书,右边是书,桌子上放满书,角落里堆着书。旧时光和新时光闪闪烁烁,像阳光带来的微尘。有时我会像一只蚂蚁,在书本之间穿来穿去,觉得这一本书该好好读、那一本书也该好好读,一本一本书拿起又放下,如此反复。有时呆坐,看窗外目之所及的事物,感受身边的光影,但常常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感受到。小学生朗读,企业员工高喊励志口号,各种脚跟打在小区地砖上,汽车嗡嗡嗡奔跑,我听得见众多声音,但又懒得听见那些声音。我取下眼镜,轻轻揉眼睛和太阳穴。在这个下意识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动作里,我想到又一个寂静或者喧闹的春天来临。从五百公里之外的小山村到我开着风信子的小书房,春天来临。每个季节都是生命清晰的机会,而时光只传递命运模糊的消息。有一种美好,是在内心找一个地方,不求甚解地接受自己命运的消息。

猜你喜欢
阳光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阳光
收藏阳光的小熊
走在阳光路上
收藏阳光的小熊
缺点背后的阳光
春天的阳光
阳光拌果酱
三月,乘着阳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