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吸引:让科研真正发生

2016-07-15 09:25凌红许惠芳
江苏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科研教师

凌红 许惠芳

【摘 要】科研管理过程中的“优秀吸引”是指借助优秀教师、优秀团队的力量,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书籍、教师行为、备课研讨活动中的优秀资源,通过倾听、对话、行动验证等形式,将优秀资源合理介入到各种教科研活动中的一种培训方式。我们努力通过从荐读分享走向思想共振的对话式阅读、从就课论课走向微课题聚焦的主题式研课、从个体经验走向合作共研的互启式写作、从旁观见证走向迁移融合的典例式推介,将优秀理论、优秀行为、优秀事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不断呈现,努力让教师科研真正发生。

【关键词】优秀吸引;教师;科研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48-03

【作者简介】1.凌红,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2.许惠芳,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教科室主任。

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的科研活动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纵观学校的教师科研,教与研通常是貌合神离:简单化——将教师科研简单理解为写论文,写的内容与教育教学实践疏离;功利化——教师以论文为主的科研成果其功用仅仅是为了应付考核和职称评定;边缘化——听评课过程中,就课论课,过度纠缠于教学内容环节和教师行为,忽略对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索等。

“优秀吸引”是指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借助优秀教师、优秀团队的力量,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书籍、教师行为、备课研讨活动中的优秀资源,通过倾听、对话、行动验证等形式,将优秀资源合理介入到各种教科研活动中的一种培训方式。发现“优秀”——卷入“优秀”——跟随“优秀”,直至生长“优秀”,是“优秀吸引”所倡导的教师成长路径。

一、阅读:从荐读分享走向思想共振,开启知性阅读旅程

1.专业导读,“优秀”带动。通过优秀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导读,将优秀教师与专业书籍对话的过程,即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和吸纳过程,展示在教师面前,呈现专业阅读之法的同时,实现书籍的推荐。

2.细致研读,“优秀”摄取。专业阅读离不开教师个体与书本的深度对话,需要教师带着钻研精神展开细致的理解性阅读,凭借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已有经验去理解书中观点,反复涵咏,才能很好地吸收。在导读的基础上,学校可对部分骨干教师展开任务驱动式研读,让一部分教师成为专业阅读的先行者,通过他们,将与教育教学实际贴合的优秀理论摄取出来。

3.互启阅读,“优秀”延展。“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解读,帮助他人理解积累。要求解读贴近教育教学实际,表述简短生动。”这是我们在推进专业阅读过程中着力做的一件事,在倾听他人的解读中寻求一种知识的迁移,以期优秀的理性种子能够在思维的共振中生根。

4.如切如磋,“优秀”内化。对互启阅读过程中共振度高的语句,我们通过多方“举证”,丰厚理解,助推优秀理论观点的内化,而这些语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运用,往往能融合到学校积极教育的理念之中。如我们专业阅读过的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在论述课堂上的对话交流时,佐藤学指出,必须有“我”这个第一人称的个性以及“我”和“你”的关系。我们通过各学科师生对话的例子,不断验证、考察教师的话语是否指向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和帮助学生建立互学的关系上。

二、研课:从就课论课走向微课题聚焦,卷入实践反思涡流

1.“微课题”的导向。每一次听评课活动都有聚焦的主题,主题源自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是紧扣学校积极课堂课题研究的主题,这一类主题一般由教科室与教研组长在学期初共同商定;二是由备课组内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临时拟定的,这类主题着眼点小、针对性强,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直接目标,更受教师欢迎。如有一次我们围绕二年级学生生字词记忆“回生”的现象展开识字写字教学的主题研课,老师们从字词理解、写字指导、识记规范等多方面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2.“家常课”的心态。我们强调用以主题研课的课堂可以试上但不预演,以“家常课”的心态对待“公开课”。这一要求是要向老师们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的研究是为解决日常教学问题而开展的,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家常课”的心态中包含着一个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思考,突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过程、结果的观察和审视,而不必一味地纠缠于课堂细节的设计上。

3.“持续性”的关系。主题式研课需要依托多个团队的力量来推进,首先是基于师徒关系、备课组协作关系的小团队研读教材、学生,以主题为突破口展开备课组试上环节。其次是骨干教师介入后的同僚关系团队,就主题环节的步步深入给予指导。再次,全体学科组成员参与的论证、研讨,研讨过程立足主题突破,不求面面俱到,旨在以“这一课”为例,探究“这一类”的教学经验等。最后,通过备课组合作的形式,将研课过程中生成的经验展开回顾整理,应用于其他平行班的教学之中,同时也体现一种伙伴关系的持续性。

三、写作:从个体经验走向合作共研,提升核心行为意义

1.团队选题论证,浸染“优秀”思维。通过写作可以使个人的缄默知识转化为可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显性的公共知识。可以说教育教学写作是教师个体行为,一些优秀教师对于写作都有自己的经验之谈,从选题到搭建框架,从查阅资料到撰例成文,这一系列过程虽然具有鲜明的个性,但也不乏思维的共性。我们在学校“科研快车道”团队中开展团队式的选题论证,通过陈述论题的来源、思考及论文框架,呈现思维过程中的共性,互相启发,互相提点,促成更具实效性的论文写作。

2.师徒同研共写,熔炼“优秀”经验。我们每一学年都会组织教师师徒结对,要求通过看课、磨课、议课等形式,互相深入对方的课堂,手把手地展开课堂教学指导。我们发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师徒结对指导,其指导的原点都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把科研的思想引入到师徒结对的协议之中,倡导把指导问题变成师徒课题,将磨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学论文加以呈现。师徒合作,同研共写,不仅突出了现实针对性,使问题解决立竿见影,更增强了实践思索的理性,构筑起教师的“研写”氛围,还能使优秀的教学经验得以更好地推广传播。

3.专家面授点化,助力“优秀”表达。综观我校教师写的论文,有丰富的例子、出色的点子,但由于专业阅读积累不足,提炼表达能力欠缺,这些优秀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止于操作层面的行为,不能得到提升、拓展和推广。为此,学校特聘论文写作方面的专家——原《无锡教育》的资深编辑慎言老师定期来校,面对面、一对一地指导老师论文写作,使教师优秀的教育教学点子、行为,更具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四、推介:从旁观见证走向迁移融合,共持科研成果生长

当教师的科研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我们并不止步于论文的发表、教学的获奖,而是努力将个体经验、静态成果转化为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态过程,还原科研思考过程,以期通过群体效应,不断论证成果的实践意义,深入完善,在成果推广过程中让更多的老师获益。

1.探“例”。全体语文教师自主学习许老师的科研成果论文《习作教学中儿童“伙伴语言”的运用》,初步了解探知“伙伴语言”的内涵及教学实践策略。在此基础上,由许老师执教“伙伴语言”习作理念课,通过微讲座讲述思考研究过程。“论文+课堂+微讲座”的推进形式,让每一位老师有“例”可循。

2.仿“例”。将“伙伴语言”深入家常课的过程中,许老师同年级的老师及徒弟首先获益,他们通过搬课、仿课的形式,将许老师的个体研究成果直接迁移到自己的课堂之中。迁移运用的过程是一个验证与反思相结合的过程,老师们自主形成了科研小团队,由“这一堂”放开去,从而关注到“这一类”的教学,悟到一定的教学之法。

3.拓“例”。同一理念、同一策略,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演绎中会生成不同的操作样态,这就是从“范式”到“变式”实践过程。老师们的群体智慧拓展了对“伙伴语言”这一概念的理解,丰富了“伙伴语言”在习作教学中的操作策略,依托“伙伴语言”展开习作指导,在我校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共性化的习作教学策略。

4.建“例”。在“伙伴语言”的典例探究和吸纳融合过程中,许多老师也结合习作教学的问题展开了贴合自己的研究,其中的佼佼者也在典例式的推介中成就了自己,建构出了自己个性化的那个“例”。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教研一体的各类活动中,不断呈现优秀理论、优秀行为、优秀事例,以“优秀吸引”的方式让教师科研直指向教育教学实践,定然会获得“优秀”的生长。

猜你喜欢
科研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几点思考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研讨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